退休以來,積極創造條件接觸社會,不斷向書本和社會學習,發現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還可提升認知水平。進一步意識到人的認知、自知水平,才是一個人行穩致遠的決定因素。近段時間,遇到以下8個認知不等式,看似都知道,實際好多人常糊涂。 1.學歷≠能力。取得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學歷,奠定了適應工作的基礎條件,取得進入職場的“敲門磚”,但還不代表具備真正做好工作的能力。能力是一個人完成一項任務、達成一個目標而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取得學歷只是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打下了適應工作的理論基礎。以為不得了,傲慢自大,目中無人,把學歷當作能力,用書本知識教條地、機械地看待和處理現實問題,實際工作眼高手低,簡單的不愿做,復雜的做不來,特別是看不起長期實踐成長起來的前輩,結果到處碰壁。幾年下來,知識不漲,能力反降,嚴重的甚至自毀人生! 2.知識≠認知。從書本和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如果不經過大腦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就不能上升為認知。即使知識淵博,不掌握科學的加工方法,沒有正確的三觀、立場、目的,也得不出正確的認知。認知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指導我們的言行。就某一事物的認知而言,知識豐富的人,不一定比知識貧乏的人認知到位;知識等量的人,認知也可能千差萬別。所以,知識不等于認知。比如:對俄烏沖突的認知,在戰爭開始時,大部分人對其道義是非看不清、道不明,包括一些專家學者,也出現了認知偏差。直到今天,人們的看法才發生一些轉變。即便如此,也還不能說所有人的認知都發生了轉變,得到了符合實際的正確認知。 3.物敬≠孝順。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給父母多少多少錢,買多少多少東西,我很孝順。把這種單純的物敬等同于孝順,實質掩蓋了其不孝順的真實面目。孝順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是在他們孤獨時的真情陪伴,在他們老邁時的用心呵護,在他們心有所期時的真心順應。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只是孝順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與老人的心靈契合和順應。現在出國留學的好多人,給父母很多錢,與父母卻是終老不相見,給錢的實質是給自己求得心安,哪能談得上孝順?!更有甚者,嫌棄父母沒有本事,嫌棄家庭不夠富裕,上了幾天學,找了份工作,就連出生都嫌棄起來,讓父母不省心、不順心,即使給父母再多物質享受,也談不上孝順!當然,因為父母有錢,連根針都舍不得給父母買,賣嘴不賣力,也不能算是孝順。 4.位高≠才高。一個人攀升上了高位,不見得他真的才高。人的升遷是“機會+努力”的結果,機遇占比有時更大一些。如果因為升到高位,就認為自己才高勝人,就會犯“擺譜”“狂妄”的幼稚病,就會脫離人民群眾,接觸不到群眾的智慧,到頭來反會害了自己。不有“人狂必有禍”的說法嗎!墨子就說:“太盛難守”,意思就是太興盛就難以保全。腐敗分子大都有這樣的通病。所以,位高不等于才高,才高不一定位高。 5.平臺≠水平。人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面臨諸多選擇的機會。這就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說法。經常的、大量的是選擇平臺。一個人擁有一個好的平臺,就有了演出的機會。很多人因為擁有好的平臺,就驕傲起來,就盛氣凌人,就炫耀自己的能耐。但是,平臺再好,也不是你的,也不代表你就有演出的水平。即使擁有平臺,有出演主角的機會,也只能說在一段時間、在那個平臺范圍內,具備了與平臺相適應的水平,僅此而已。因為,放眼世界,那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擁有好的平臺不等于擁有好的水平,做人謙虛才會慢慢提升水平! 6.家富≠自強。出生不能選擇,自強全在人為。一個人出生在富有家庭,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家庭,站在了大部分人難以企及的起跑線上,先天有了更好、更強的條件。但是,家庭的富有不等于自身強大。換句話說,跑出好的成績,跑出輝煌人生的不一定是你。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先天的優勢條件,自身不強,終究還是“不過三代”。所以,家富不用太炫,那不是你強,只有自強,才可走的更遠! 7.有成≠完美。一個真正做事的人,總歸會有一些成就。能夠看到有成,感覺有成,不為“有成”中的不完美而嘆息、怨憤,余生越活越平和、安靜!我們很多時候看不到有成,感覺不到有成,一味糾結有成中的不完美,甚至抱怨不完美大于享受有成,很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一個人有成,有成中一定有瑕疵,才是天道自然。所以,有成不等于完美,學會正確看待有成中的不完美,是越老越應當修煉的功課! 8.富裕≠幸福。世俗之人,誰不盼比別人更加富裕!正因為人們的富裕欲望,才推動社會競爭,人類進步發展。但是,財物富裕的人,并不一定過得幸福。我們看到,很多富裕之家,紈绔子弟輩出,家庭成員苦惱不盡。很多億級老板,家庭破裂,麻煩不斷,經常因錢、因債夜不能寐。反過來,有的夫妻經濟拮據,卻把家庭安排的有聲有色,日子過得安逸恬淡,讓成員間幸福滿滿!所以,不用羨慕物質富裕的人,只要自己感覺幸福就是幸福,富裕完全不等于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