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艾灸作為古老中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里面蘊藏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艾灸并非死板的養生,它也可以靈活多變,數千年的發展,艾灸的方式,時間,手法,取材等等一直在豐富,讓人受益。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艾灸里面一種相當重要的灸法——隔鹽灸! 一、鹽,一劑良藥! 許多人眼中,鹽只是個不起眼的調味品,可有可無。 中醫看來,鹽卻是一劑難得的良藥,食鹽,咸寒,入胃、腎、巨細腸經,有涌吐、清火、涼血、除毒之功能。 還能深層清潔、殺菌排毒、舒經活血、收斂皮脂腺,使用得當,可以發揮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鹽:“調和臟腑、消宿物、令人壯健”。 鹽用途多樣,除了炒菜調味,洗澡時加入鹽水,可調理皮膚??;頭痛時用鹽擦擦舌頭,喝點鹽開水,可減輕頭痛;脫牙流血時,含一口鹽水,有助于止血;反胃和消化不良時,喝點鹽水,也有助于緩解不良癥狀…… 當然,最重要的是,古人很早就將鹽應用于艾灸中,便有了隔鹽灸,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二、隔鹽灸也稱神闕灸 【隔鹽灸】:是用食鹽作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 隔鹽灸可以用來灸很多地方,但最適合的莫過于肚臍,也就是神闕,神闕因為天然凹陷,適合拿來隔鹽灸,故隔鹽灸也有神闕灸的說法。 神闕穴是人體唯一可以用手觸摸的穴位,中醫認為它能夠連通內外,協調陰陽。 隔鹽灸不是現代人發明的,關于隔鹽灸,最早記載于東晉的《肘后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在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療霍亂(急性腹瀉疾病)等急癥。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炷,即蘇?!?/span> 三、隔鹽灸神闕,有奇效! 隔鹽灸的作用肯定來自兩點,一就是鹽,二個就是艾。 除了鹽本身具備的藥性外,現代研究也表明,鹽有很高的滲透壓,這一特性在艾灸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可以更快更強力地把艾熱以及藥滲透身體內部。 做隔鹽灸時,你會感覺身體暖烘烘的,不燙,但很溫暖,不是表面,而是由內而外的透心熱,不是一個點熱,而是一團區域,一部分經絡都在熱,可見隔鹽灸的強力。 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隔鹽灸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常用來調理一些急癥,傷寒陰癥或吐瀉并作、中風脫癥等,平時也可用來養生。 古人就發現隔鹽灸神闕可以拿來調理一些很棘手的問題: 《附后備急方》治卒霍亂諸急方:“以鹽納臍中,上灸二七壯。” 《令媛要方·卷七》治少年房事多短氣:“鹽灸臍中二七壯。” 《令媛要方·卷二十八》治淋病:“著鹽臍中灸三壯。” 隔鹽灸神闕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將干凈的餐巾紙墊于臍窩中,用手指輕輕搗入,然后把純凈干燥的食鹽填平肚臍,艾灸即可。 不過要注意的是,食鹽最好先炒一下,可以提升艾灸效果,也能避免鹽粒艾灸時受熱爆散引起燙傷。 在現代中醫上,隔鹽灸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可以用于治療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因為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對亡陽脫證、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腰酸背痛、關節炎、慢性胃痛、神經痛、畏寒癥、落枕、痛經、產后腹痛等癥有很好的療效。 四、隔鹽灸,養腎倍棒! 除了用來針對急癥,去火消毒,隔鹽灸還有一個厲害的地方,就是養腎。 中醫認為,五味對應五臟,酸、苦、甘、辛、咸,對應了肝、心、脾、肺、腎。 咸味可以入腎經,滋養腎氣,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后喝一點淡鹽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謝。 雖然'咸”并不專指鹽,也可以是其他的物質,但鹽毫無疑問最具有代表性,對于腎虛的患者,采用隔鹽灸,鹽的藥性會直接與穴位接觸,刺激經絡,從而使得熱力透達腎經,能夠起到溫腎養腎氣的作用。 身為現代人也很有福,鹽在古代是比較珍貴的,有些人想吃都吃不到,更別提拿來做隔鹽灸,所以能夠做隔鹽灸,也是一種幸福。 戳原文,選購艾灸用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