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跟看《是女兒是媽媽》 原來明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 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存在微妙的情況 · 王珞丹想要考藝校 但媽媽認為家里已經有姐姐考藝校了 堅決不同意 最后還是轉了一個角度 考到了北影 · 陶昕然想要考藝校 但媽媽認為她應該考高中 陶昕然認為堅持自己的內心選擇很重要 也很慶幸選擇了這條路 《甄嬛傳》的安小主讓她活靈活現 天下的父母可能都是如此 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 但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更適合孩子的選擇 · 最近在讀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 這本書是作者耗時六年完成的長篇作品 故事上來就是一個優秀的女兒不見了 吊起讀者胃口 通過描述我們看到了 因為她的遺傳外貌 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寵愛 并且父母認為這個優秀的女兒 一定可以是實現以前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可以讓他們的夢想延續下去 父母對她的態度 包括兄弟姐妹對她的態度 那些描寫讓讀者的畫面感非常強烈 就像電影一樣在眼前上映 在故事中穿插進了這個家庭中媽媽的成長故事 有相似有不同 但好像每一個人都在成長 追求那種與眾不同的個性自我 每個人都想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我一共讀了兩遍 一遍是班級里面與家長們用了1個月時間共讀 一遍是最近與孩子之間關系的問題再次翻閱尋找力量 這兩次讀的感覺完全不同 第一遍的時候 更像是在任務之余獲得了一種看待孩子的方式 第二種完全地去理解這個家庭的秘密 去窺見藏在優秀孩子背后的情況問題 · 原生家庭幸福但又不幸 用愛捆綁住孩子想要飛的翅膀 完全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捏造 變成一個他們所期望的樣子 目的是滿足自己的個人夢想 看到書里媽媽給孩子送日記本說可以寫秘密 看到孩子寫作業時假裝的那種支持 …… 像不像我們一波“愛之聲責之切”的父母們 明明不希望孩子有秘密 非要硬著頭皮不承認 背后還要搞出撬鎖偷窺的樣子 王珞丹就說過她的媽媽看她的日記的事情 明明是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卻偏偏假裝淡定的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如果忽略掉那種明示暗示 · 孩子能做的是因為對父母深愛 割舍掉自己的不舍得 滿足父母的想法 怪不得有人說這本小說 是很多典型東亞家庭的縮影 ~ 原生家庭是可以投射的 它可能不是直接的展現 但它一定是在某一刻體現了出來 比如你未來對待孩子的方式上 你變成了你最討厭的樣子 · 在此之前 請認識自己然后改正過來 看看這本《無聲告白》 體會一下自己曾經的經歷 疏解父母對待孩子的那種緊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