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有人提問:一個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特別扎心:對一切事物抱有高期待。 但現實卻是,人人都處在高期待的狀態:
我們總是對一切充滿期待,最后才發現: 不是所有期待都會有回應,更多時候只是徒增了自己的痛苦。 所有的失望,都源于懷有不該有的期待。 “低期待”,才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高期待,正在圍困你的生活 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中馬德寫過這樣一段話:
若所有事都被安上了目的,一切努力都被寄予了期待,人生無異于自設困局。 前陣子朋友跟我說,兒子圓圓上了大學后,一直頹廢度日。 圓圓從小就品學兼優,在高三的每次模擬考中,得分都在清華錄取線之上。 因此圓圓一直把清華當作終極目標。 但誰也沒料到圓圓在最后的高考中失利了,只考上了西安交大。 在常人看來,這也是很好的結果了。 可圓圓卻因此受了極大的打擊,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即使上了大學,也像籠中鳥一樣,沒了生機活力。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會對一件事傾注自己全部的希望,一旦失敗,便從此一蹶不振。 殊不知只有降低對“一舉成功”的期待,才能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擁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真正聰明的人,總是生活抱以最低的期待。 小李和小王是同一家公司的員工,受疫情影響,公司準備裁員。 小李和小王不幸都在裁員名單中,然而兩人的應對方法卻完全不同。 小李對公司的決定不服氣,便去找領導理論,結果毫無收獲。 小王對裁員卻表現得很淡定,面對小李的不解,他說: “現在大環境不好,我對公司并沒有抱有百分百留我的心態,所以對這個結果我早有預料。” 《人間失格》中說:“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 期待也是如此,沒有過高的期待,就不會有重大的失望。 人生海海,不如意是常態,一味的高期待,等同于圈地自困。 不妨對一切安之若素,主動走出高期待的困局,才能發現生活的可愛。 高期待,正在破壞你的感情 小芬和男友愛情長跑8年,前不久卻分手了。 家人和朋友都對此感到惋惜。 當初那個男生排除萬難,放棄家鄉的高薪職業,追隨小芬到小縣城,這么深厚的情感怎么會突然就散了? 在家人的細問之下,男生道出了實情: 小芬雖然為人大方,但脾氣卻很暴躁,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小芬經常給他提各種要求。 去年520買的是Gucci的包,今年必須買更好的LV才行; 閨蜜結婚后住進了大別墅,他必須在婚前就準備好大別墅; 朋友換車了,他必須換更好的車。 要是男生辦不到,小芬就毫不留情地說:“你怎么這么沒用。” 最開始,男生還對小芬有求必應。 直到這次婚禮,小芬不顧疫情,非要一場海島婚禮,男生再也受不了,便留下一句話就走了: “我永遠滿足不了你的期待,分手吧。” 作家廖一梅說:
追求更好的生活,本來無可厚非。小芬錯就錯在,一直對男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若是踮踮腳就能夠的著的要求,無論再多,都合情合理; 但對于超出能力范圍的期待,即使只有一樁,都讓人窒息。 無法實現的高期待,是感情最大的破壞者。 期待太高,便容易心生怨懟。怨懟一生,感情就不復和諧,生活也不再安寧。 想要感情長長久久,就要學會降低期待。 降低并不是毫無要求,而是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伴侶的優缺點,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放下高期待,蓄積自己的實力 三毛曾說:
與其指望別人替自己分擔,不如自己成為主宰者。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乘船渡河,中途不小心落水了。 一只小船經過,問他是否需要救助,年輕人擺手拒絕了,他說上帝自會來救他。 一會兒過后,又駛來一艘船,年輕人依然拒絕了。 后來年輕人被淹死了,上了天堂后他質問上帝:“上帝啊,你為什么不來救我?” 上帝氣急敗壞答道:“我已經派了兩艘船去救你了,傻蛋!” 拿破侖說:
將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中,到頭來潦倒落魄的只能是自己。 只有放下對別人的高期待,蓄積屬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將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利茲,就是一個不求諸人,反求諸己的明智之人。 她出生于貧民窟,父親因為吸毒進了收容所,母親不僅酗酒還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 但她不像其他身陷困境的人,時刻等待別人的救贖。 生活的重擔使她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她努力爭取讀書的機會,一邊打工一邊上課;晚上無家可回,她便借著昏暗的路燈看書。 2年后,利茲提前學完了高中所有課程,還成為優秀畢業生,被哈佛大學所錄取。 很喜歡汪國真的一段話: “機會,靠自己爭取;命運,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畫板,為什么要依賴別人著色?” 面對苦難的最好方式,不是期望別人的慷慨相助,而是讓自己變得強大,強大到可以無懼風雨,兀自前行。 人生,沒有期待出來的精彩,只有靠自身實力奮斗出來的輝煌。 鄭淵潔說:
只有對自己充滿希望,對別人不抱幻想的人,才能把握人生的主動權。 只有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專注于自身提高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幸運兒。 而當你學會用低期待的姿態,去面對人生的風雨時,你會發現: 滿目是驚喜,所遇皆良人。 點個「在看」,與書友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