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PT) 
孔子在《論語·先進》中說:“過猶不及。”
陽光滋養萬物,太大卻會造成灼傷; 雨水滋潤草木,太多便會引發腐爛。世間事物皆是如此,為人處事更是這樣。 想要處事圓滿,待人友善,是人性美好的本能。 但若是干涉太過,負責過度,不僅不會得償所愿,還會擾亂別人,透支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焦慮煩憂。 懂得適度負責,保持界限,才能徹底解決焦慮,悅人悅己。 01 《論語·顏淵篇》中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圣人教導我們:一個人通曉道理,明白真相,如果看到他人行為不當,真誠相告,若是仍然沒有改變,及時停止,就是最恰當的做法。曾經,鎮上住著一個老木匠和一個年輕木匠,老木匠技藝精湛,遠近聞名,而年輕木匠只會簡單的活計,能勉強維持生活。老木匠雖指導仔細,但是干涉過多,看到徒弟下午做活兒,就說:“以后還是早上動工好,精力足”。發現徒弟在桌椅上雕刻一些圖案,便說:“老老實實才能長久,還是不刻的好”。后來,總是早早的看著徒弟做工,成品上不允許有一點兒圖案,久而久之,年輕木匠因為過于緊張,不僅沒有學到更多,反而連以前的技藝也丟失了。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不同,認知理解也不同,若是把自己的習慣,強加諸于別人;把自己的鞋子,強穿在他人腳上,就會事得其反,打亂別人的進程。孔子也說過:“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strong>命運的改變,人生的覺醒,往往只能靠自己參悟。因此不太過勉強,不過度干涉,就是對他人最好的幫助和體諒。
02 世界是一片影像,自己是投影源。要想改變外境,幫助別人,就要先做好自己,保全自身。若是對外太過用力,非但毫無成效,還會透支消耗自己。有一婦人,養了一只鸚鵡,一天早上起床,婦人發現鸚鵡嗓子啞了,說話是老鴨嗓。便十分擔心,不顧自己生病發燒,為鸚鵡熬制湯藥、加厚籠子、喂食口糧,不想不僅沒有治好鸚鵡,自己反倒是累倒了。休息了幾天之后,婦人的高燒退了,竟發現鸚鵡的嗓子也好了。原來,婦人發燒時聲音沙啞,鸚鵡只是在模仿婦人說話罷了。《論語·子路篇》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活好自己,不用多言,他人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從而做出改變。所以說,提升自己,不過度用力,不消耗自己,才是對人對己最大的負責。
03 成年人最好的距離: 《大學》中說:“知其所止,止于至善?!?/strong>一個成年人最大的覺悟,就是知道適時停止不越界;最大的善意,就是留有距離不干預。懂得適度負責,永不越界,彼此才能相處愉悅,交往長久。管仲和鮑叔牙自小就相識,因為鮑叔牙家境貧苦,管仲對他便如親弟弟一般照顧。后來兩人一起合伙做生意,鮑叔牙總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因此時常去各地采辦。管仲知道后,只是叮囑鮑叔牙行事多加小心,便不再多管。而后來管仲想要入仕為官,鮑叔牙也只是出謀劃策,提供建議,從不干涉朋友的選擇。如此,兩人互為知己,成為一生至交。《中庸》有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strong>與其過度關注他人,變得焦慮不安,不如專注自己,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點燃別人心中的燈。古語云:“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君子關愛他人,注重德行方法;小人幫助他人,往往胡作妄為。萬事萬物皆有法度,懂得順應事物本性,遵從人性本能。不過度負責,不過分擔憂,才能讓別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力量,真正利益他人。余生,愿我們懂分寸、知進退、守界線,擁有勇于負責的擔當,也有適可而止的智慧,活得無愧于心,也坦然自在。作者:木木,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PT),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日行一善首發,讀書369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