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中王國時代1.第一中間期與人民大起義古王國的法老專制統治自始至終并不穩定,據說從胡夫統治時開始,宮廷糾紛就日益激烈了。大規模修建金字塔使人民受盡了千辛萬苦,激起了強烈的反抗,大大削弱了古王國的君主專制政權。從第六王朝起,地方勢力興起,各州紛紛獨立,中央集權漸趨衰落,并在尖銳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中最終走向崩潰,統一的古王國重新陷入分裂之中。 從第七王朝起,古王國時代結束,進入了埃及歷史上的"第一中間期"。第一中間期包括第七至第十王朝,時間約在公元前2181-前2040年,是埃及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革命時代。這一階段,由于貴族奴隸主階級對奴隸、貧民和其他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統治和壓榨,階級矛盾激化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終于匯合成了全國性的大規模人民起義?!堵櫡菭柫泻A言》、《祭司安胡對自己心靈的談話》和《對美里卡拉王的教諭》等作品都對人民大起義翻天覆地的情況作了描述。"窮人發了財,仆人在歡樂"、"大地上混亂無序"、"大地倒轉了,沒有武器的人變成了武器的所有者"、"國內發生叛亂,到處都在憂傷,眾多州府陷落,一年比一年困難"等等,都是對這一時期起義情況的描述。 第一中間期人民起義的烈火后來雖然被奴隸主階級撲滅,但它卻沉重打擊了君主、僧侶和貴族的統治,使古王國的法老專制體系迅速趨于土崩瓦解,而各地方勢力則趁機壯大起來,逐漸形成地方貴族各自分立的局面。各州割據之勢不斷膨脹,州長自立年號,擁有自己的軍隊,與中央分庭抗禮。到第九、第十王朝時,各州之間重又回到了南北兩個強大勢力中心的對峙局面,北方以黑拉克列奧波里斯為中心,南方以底比斯為中心,雙方戰爭不斷。 國家的分裂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并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埃及又開始經歷了一個從分裂走向重新統一的過程。在南北雙方的斗爭中,南部的曼圖霍特普王終于戰勝了北方,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一王朝(約公元前2133-前1991年),代替了黑拉克列奧波里斯的第十王朝,重新統一了埃及,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王國時代。 2.中王國的政治發展中王國時代包括第十一和第十二王朝,時間約在公元前2133-前1786年。中王國時代埃及雖然獲得了重新統一,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并不像古王國時代那么強大有力。在古王國衰亡時和第一中間期發展起來的地方貴族勢力,到中王國時代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時,地方的州長職位已經完全是世襲了,他們仍擁有自己的軍隊和私人官吏,不但不再完全依賴法老,連法老有時都要向他們求助。他們還常把自己當作地方君主,仿照王陵規模為自己大造墳墓。這時的政治形式同古王國相比具有新興地方世襲貴族專政的特征,這些新興的世襲貴族力圖摧毀舊的王室貴族統治,建立直接代表他們利益的新的法老專制政權。在中王國時代,法老與地方勢力長期斗爭,直到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阿美尼赫特三世時(約公元前1842-前1797年),地方勢力才被削弱,中央集權統治得以加強。第十二王朝歷時200多年的統治被稱為中王國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法老們開始了頻繁的對外侵略,其中法老謝努塞爾特三世就曾四次遠征努比亞,遠達尼羅河第二瀑布一帶地區,還把其統治勢力擴大到敘利亞一帶。 埃及的統一促進了中王國時代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為灌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青銅器的使用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并標志著中王國的埃及進入青銅時代。商業此時也逐漸發展起來,并出現了一些新興城市,如發雍附近的卡呼恩城等。 然而,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卻加劇了階級的分化。考古發現的卡呼恩城古遺址中,城的東部是貴族宅邸,占地寬廣,建筑豪華;城的西部是貧民區,擁擠破爛,與東城的貴族住區形成鮮明的對比;另有不少中等類型住宅,不及貴族豪華,卻比貧民要好,屬于新興的社會中等階層住宅。城區住宅建筑的貴賤不同,真實揭示了中王國社會階級分化和階級對立的情況。在中王國時代,社會中還興起了一個新的階層——"涅捷斯","涅捷斯"一詞愿意為"小人",最早見于古王國時代,本是與舊貴族相對立的平民階層,在第一中間期埃及重新走向統一的斗爭中,他們因為給地方勢力很大的幫助,社會地位得以增強。但在中王國以后,涅捷斯內部開始發生了貧富分化。大多數涅捷斯仍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過著貧窮的生活,有的甚至淪為奴隸,有些人卻成了"豪強涅捷斯",他們之中有的發財成為富有的中小奴隸主,有的加入軍隊成為高級官吏甚至成為州長,有的則加入祭司隊伍成了僧侶?!堵櫡茽柫泻A言》中的祭司聶菲爾列胡就是這么一個有財有勢的"豪強涅捷斯。 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中王國的奴隸制度也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奴隸數量的增加和奴隸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惡化。這時,戰爭仍是奴隸的重要來源,許多奴隸是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等地擄掠而來。也有由貧民淪為債務奴隸或因犯罪降為奴隸的,奴隸數量不斷增加。第十二王朝謝努塞爾特三世的一名護衛隊長在當時就曾被獎賞60名奴隸,升為隊長后又一次獎賞了100名奴隸。另據第十二王朝末的一份紙草文獻記載,上埃及一城鎮守衛官給予其妻的奴隸名單上,總共95名奴隸中有姓氏的就有83人,其中埃及人33名,亞洲人49名,還有一個籍屬不明。這些奴隸中有69人是成年男女奴隸,14人是童奴,他們都是像牲畜一樣用"頭"來計算。他們沒有合法家庭,被使用于各種領域受奴隸主的奴役,不僅可以被主人繼承,贈予、買賣或轉讓,還常被當作奴隸主的殉葬品而慘遭殺戮,根本得不到法律保護。 3.中王國時代的宗教金字塔建造在中王國時代,隨著埃及的統一而重新興起,但規模遠不及古王國時代,且都用磚塊砌成,氣勢也遠沒有古王國時代宏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王國專制政權不如古王國強大,但更重要的是,埃及中王國時的金字塔已不同于古王國的金字塔,它只是當作王朝象征性的陵墓而存在。由于人民的反抗激烈,甚至將殘暴法老的尸體撕碎拋出金字塔陵墓,使中王國的法老害怕自己死后尸體飄零,靈魂不能與肉體完整結合,因此,他們只是建造象征性的金字塔陵墓,而把真正存放木乃伊的墳墓鑿建在隱蔽的深山崖洞中。從第十一王朝起,中王國的法老開始重視阿蒙神廟的建筑。阿蒙神原為底比斯的地方神,在古王國時代并不突出,到中王國時代,由于底比斯被定為首都,阿蒙神便逐漸被奉為全國的主神,阿蒙神廟的地位自然便凌駕于其他神廟之上。中王國時代開始的這種建筑在以后的新王國時代得到了最大規模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