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 文天祥 明清鼎革之后,朝鮮名義上尊清為宗主,但實際上對清朝極度鄙視。朝鮮國內(nèi)仍有崇禎紀念活動;國內(nèi)文書使用干支;入清朝的使節(jié)絕不提朝貢,只稱是燕行使。而作為反清思明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對文天祥的崇拜。文天祥這個宋朝人怎么和思明扯上關系了呢? 一、元明清對文天祥的供奉 文天祥,號文山,宋理宗時期的狀元。元軍南下侵宋,文天祥挺身而出率軍勤王,被封右丞相兼樞密使。文丞相在與蒙古議和時不幸被扣留,在元軍押送其北上途中逃脫,可謂九死一生。文丞相南歸之后,參與了擁立益王。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再次被俘,在大都被囚禁了三年,始終堅貞不屈,最后壯烈殉國。雖然文天祥死于元朝,但元朝對文天祥也大力推崇。元朝官修《宋史》中稱文天祥“就死如歸”。 明代以理學為正統(tǒng),尤重道德教化,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推崇文天祥,特于南京立廟以為紀念,每歲還要舉行祭祀儀式,并封文天祥為天下都城隍。永樂年間,隨著朝廷北遷,文天祥廟亦于北京重修,此地成了朝鮮朝貢使經(jīng)常拜謁之處。 ![]() 北京文丞相祠 明清鼎革后,清廷頒布剃發(fā)、易服、逃人、投充等惡法,激起了漢人強烈的反抗。江南人士將發(fā)膚和禮儀聯(lián)系起來,并反復宣傳先賢事跡,以鼓勵人心。由于和文天祥的經(jīng)歷相似,南明諸臣便都以文天祥自居。比如黃道周殉國前就感嘆道:“乾坤有半壁,何忍道文山。” 清朝統(tǒng)一后,雖也重視文天祥,但滿清淡化了文天祥信仰中的華夷之辯,只提他的忠君之義,絕不提抗外之舉。可在南明人士的宣傳中,文天祥精神的精髓恰恰是忠于“中華”、反抗“夷狄”,將文天祥抗元就義上升到民族大義的政治高度。這種宣傳隨著南明覆滅而絕跡,但卻在朝鮮光大并大講特講,是絕對的政治正確。 ![]() 金錢鼠尾乃新朝雅政 二、朝鮮對文天祥的認知 朝鮮為中國藩屬,尤其是在明朝,朝鮮誠心事大,每歲朝貢,稱為朝天,對明朝極其恭順。相反,朝鮮對清朝就缺乏政治和文化認同,雖然依舊自稱藩屬,但絕不提朝貢之事,只稱“燕行”。 朝鮮每年來北京都要瞻仰文天祥廟,并留下詩詞。最著名的就是弘治時期,朝天使曹偉瞻仰北京文天祥廟后連寫五首詩,抒發(fā)胸臆。乾隆時期,燕行使蔡濟恭、洪良浩、金昌集等留下了拜謁詩詞,但也對清朝時期文天祥廟的破敗,表現(xiàn)出了憤慨和悲傷。比如1712年金昌業(yè)寫道“宇荒涼,可知其香火之疏,令人尤傷心”;蔡濟恭寫道“中州淪沒古今傷,文相祠堂草木荒。惟有年年東國使,拜瞻遺像一焚香”。隨著《宋史》《文山集》等傳入朝鮮,文天祥的事跡便更為朝鮮君臣所熟知。《文山集》甚至被朝鮮王朝多次刊印,成為朝鮮官僚們?nèi)粘1刈x的書目。從以上事例就能看出,朝鮮君臣對文天祥信仰何其虔誠。 ![]() 文丞相祠 三、對文天祥崇拜的形成 朝鮮君臣在經(jīng)筵中會經(jīng)常提及文天祥。根據(jù)《朝鮮實錄》記載,朝鮮成宗大王1493年的經(jīng)筵第一次正式提到文天祥。而隨著《文山集》的刊印和《宋史》的傳入,文天祥事跡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文天祥由此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符號,被引入朝鮮王廷日常政治生活中。當時的朝鮮侍講李孟賢向朝鮮王進言:唐宋比較,宋享國四百年,唐享國三百年,然唐亡,無人殉國。而宋亡,如文天祥……殺身而不顧,忠臣之多,莫過于宋。隨后他向朝鮮王進言,希望朝鮮王大力倡導文天祥精神,讓朝鮮儒生也養(yǎng)成崇尚節(jié)義、殺身成仁的士風。文天祥已經(jīng)成了士人節(jié)義的化身。 ![]() 朝鮮王宮 對文天祥全方位的描述,當屬1752年朝鮮英祖王重臣洪啟禧撰寫的三卷本《文山先生詳傳》,其書落款為“崇禎之三壬戌日”。那時候大明朝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但朝鮮重臣卻在公開發(fā)行的書籍中以崇楨紀年,可見作者想要表達的最重要觀點就是華夷之辯。此書將文天祥視為宋代儒家三百年培養(yǎng)人才的結晶,為宋儒最忠義的代表,強調(diào)文天祥忍常人不能忍之折磨,體現(xiàn)人臣之義理,乃萬世之標桿,與諸葛亮并稱為忠義典范。 在朝鮮人對文天祥的大力拔高之下,他們將朝鮮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比擬為文天祥。歷史上反對李成桂篡權的鄭夢周、抗倭英雄李舜臣、被俘到倭國后想法設法逃回朝鮮的姜沆、起義并抗倭的趙憲等,都被比附為朝鮮文天祥。經(jīng)過如此渲染,文天祥已經(jīng)成了朝鮮家喻戶曉的人物。 ![]() 朝鮮百官 四、臥龍祠到三忠祠 臥龍祠,朝鮮宣祖于1603年建造以紀念諸葛亮,1695年岳飛也被奉入其中。英祖時期,英祖曾和朝鮮大臣商量是否將文天祥也納入供奉。但因為當時朝鮮流行疫病,左參議說無法役使民夫擴建祠堂,希望暫停迎奉。而禮曹判書認為,祠堂空間很大,追加一個文天祥牌位和畫像綽綽有余,無需擴建。追享文天祥時,可依照諸葛亮、岳飛的辦法,“以位版奉安”,“畫像則別為藏置”,祭祀則一年兩祭,文天祥畫像的安奉致祭日可為六月初二。 ![]() 臥龍祠 此后,英祖讓官員洪益三去實地考察臥龍祠的情況。洪益三報告稱,臥龍祠很大,有三間廟舍,諸葛亮、岳飛、文天祥可各占一間,從左到右排列,諸葛亮在左,岳飛在中,文天祥在右,并可將臥龍祠重新粉刷一遍。此后,英祖又對臥龍祠的相關細節(jié)進行了細致詢問,洪益三都一一作答。可見英祖對迎奉文天祥畫像一事相當重視。 到了六月初二,畫像如期安置,臥龍祠也成了三忠祠。此后,英祖經(jīng)常派人去三忠祠祭祀三賢。尤其是英祖王四十六年,英祖特命朝臣撰寫并讓其當堂誦讀“臥龍祠宣廟教文”“岳武穆配享備忘記”“文文山配享備忘記”,追憶了臥龍祠創(chuàng)建、發(fā)展、延展始末,記述了朝鮮臥龍祠是如何從只祭祀諸葛亮到增加岳飛、文天祥的歷史。文章讀罷,英祖王即親自做注,闡發(fā)微言大義。 ![]() 中國的三忠祠 與朝鮮王崇拜文天祥等三忠對應,朝鮮官方對三忠的年節(jié)祭祀也不敢懈怠。最著名的就是平安道觀察使趙璥作《三忠祠祭文》,其文雖然短小,但追憶了三忠祠的沿革,特別強調(diào)了自宣祖經(jīng)肅宗、英祖至正祖年間,諸位大王都十分重視三忠祠。這成了朝鮮宣講忠義的最高場所。至此文天祥在朝鮮的地位已經(jīng)被神化。 文史君說 文天祥在宋朝滅亡,皇帝投降的情況下,仍忠心耿耿。在朝鮮看來,他所忠的就是中華文化、中華精神。明代士大夫尤重這種氣節(jié),如方孝孺、于謙,明末更是士大夫殉國死難的大爆發(fā)時期。朝鮮在“思明”情感的推動下,將文天祥上升為一種精神寄托,文天祥的忠義成了“尊華”的象征。朝鮮自肅宗王以來,尤其強調(diào)中華大義,在明朝滅亡60年之際,他建造了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后來英祖將其擴建,同祭太祖皇帝和思宗皇帝。但大報壇藏于宮內(nèi),民間不得與聞。而三忠祠同樣是朝鮮確保正統(tǒng)中華的一個象征,更重于民間教化。正祖王給三忠祠的表文中特別強調(diào)“地稱小華”,即朝鮮以“小中華”自居。這也隱含著朝鮮對清朝的歧視,以及與清朝爭奪中華正統(tǒng)的深層心思。 ![]() 昌德宮大報壇 參考文獻 孫衛(wèi)國:《忠義與正統(tǒng):朝鮮王朝對文天祥的認知與崇祀》,《清史研究》2023年5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