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4高考語文考試結束 作文題目揭曉 今年 湖北語文科目 使用的是新課標Ⅰ卷 ▼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關于今年的作文題 日報君特別邀請了 宜昌市第一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秦建軍 進行評析 ?????? 緊貼時代脈搏,考查思辨能力 今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非常簡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寥寥數語,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也有著明確的任務要求。筆者認為,這一作文題有三個值得我們注意的顯著特點。 第一個是時代性。作文題中“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是材料背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考生不難想到2022年底橫空出世至今熱度不減的創作型人工智能ChatGPT。所以,面對這個作文題,考生入手是比較容易的。應該說,近一年來全國各地的各類模擬題、聯考題中與此有關的作文題并不鮮見,而這一作文題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第二個特點:任務性。作文題中給出了明確的任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考生不能泛泛地去談人工智能的利與弊,而是要圍繞這一具體問題去分析人工智能的利與弊。那么,如何讓對這一具體問題的分析更加深刻呢?這就體現了這一作文題的第三個特點:思辨性。學生必須對材料中兩個“問題”的內涵、“多”與“少”的關系做深入地思考、辯證地分析,才能得到高分。 具體來說,要寫好這一作文,首先還是要明確態度。“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這一問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的,但筆者認為,要寫出深度,還是應從“我們的問題并不會變少”這一方向展開為宜。這里有一個概念辨析的問題。人工智能所能“很快得到答案”的問題,往往是一些知識性的、具體的問題,這一類問題人工智能憑借其海量的信息儲備和強大的學習能力固然可以快速解答;但是,人們所面臨的還有一些人類所共有的、隨著時代發展會不斷出現不斷變化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道理倫理問題,乃至哲學層面的終極問題,而這些問題恐怕就不是人工智能所能解決的了。學生如能從這一角度出發,并結合自身的體驗和認知,去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對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做理性的分析論證,就容易出佳作。當然,考生如果對“問題”“多”“少”有其他理解,或者說認為“我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少”,只要言之成理,邏輯自洽,也是成立的。 總之,今年的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延續了近幾年的特色:時代特色鮮明;審題門檻低,入手易;注重考查思辨能力。這一作文題既能考查學生的價值觀,也能避免空喊口號式的虛浮論述,真正考查了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以后的教學和備考也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 日報君還特別邀請了 宜昌十校名師 寫下同題作文 合理利用新技術,行穩致遠促發展 夷陵中學語文教師 袁楚橋 學者赫胥黎曾言:“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無窮的。”于茫茫萬象中解決問題,是我們探索世界的使命所在。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能夠很快得到越來越多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新技術的出現并不能減少問題,但我們應合理利用技術紅利解決問題并探究未來,助力時代發展。 誠然,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了信息檢索的捷徑。問題卻不會因技術的加持而減少。因為技術只是問題解決的一種參考,只是為我們快速解決問題提供了方便。我們需要審慎面對新技術,才能讓它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毋庸置疑,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興起讓認知求索觸手可及。百度、谷歌、萬方等搜索引擎滿足了或簡單詢問或學術研究等需求。搜索一下,知識便到。人工智能是用計算機來模擬、延伸人類智能的一門新技術科學。Chat GPT便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下的一款聊天程序。它能依據計算機預設模式回答人們的問題,還可以和人們互動交流,增強了求知者的體驗感。從知識層面來說,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確實為人們提供了穩定、便捷的支撐。 然而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它們能解決的往往是知識性、簡單性的問題。碰到復雜、開放、關乎價值判斷、心靈感悟等問題,這些技術則相形見絀。試想,沒有屠呦呦自主地摸索探尋,何來“青蒿一握,水二升”的靈感?沒有葉嘉瑩入情入心的個性化講解,何呈古典詩詞的溫度?沒有“馬背院士”吳天一深入牧區的普查,何現筑路大軍免于高原病的奇跡?探疑解惑是一項復雜持久、動態變化的工作,豈能靠機械冰冷的技術遍解諸題? 若我們淪為技術的附庸,我們對世界的探索將會趨于碎片化、同一性,社會的發展可能淺嘗輒止甚至倒退。而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既要積極學習新技術以完善我們的認知;也要以躬耕探求的姿態去解鎖世界的萬千變化。如此,我們才能科學解決已出現的問題,探究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進而學會認知世界、改造世界。 愛因斯坦曾言:“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當每位中國人學會合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解決問題,并勇敢格物致知、探究未來,我們定將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建設新世界的主人! 止步于答案才是最大的問題 宜昌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黃傲鑫 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身陷信息的海洋,人工智能的應用猶如一波風浪,既讓我們有了更強大的問題搜索引擎,也讓我們產生了對自身的懷疑和對科技的恐慌。我們的問題似乎正在被輕松解決,可如果我們習慣這種“拿來”的方式,是否還會有解決新問題的自信?也許面對科技的裹挾,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止步于答案。 科技幫助我們更便捷地解決問題,但問題并不是解決得越多就越少。好奇心伴隨著我們成長,呱呱墜地的嬰孩會成長為游歷山河的少年,涉世未深的青年也會成長為閱歷豐富的長者,這一路上不停解決問題,卻又不停產生各種問題,可見“問”隨世遷,境殊“題”變。如果簡單地將獲得答案當做終點,這既不現實,也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不可否認,網絡和AI科技的應用讓人類有了一本舊問題的百科全書,這也是新問題解答方案的索引。科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快捷,給了我們更加開闊的視野,只有知道得越多,才有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 但不同的人在這場洪流中的收獲是不同的。人工智能可以讓善于學習的人更有智慧,也會讓懶于思考的人一葉障目。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善于學習的人從不止步于答案,而是會用思維駕馭信息,在甄別和思辨中拓寬思想的疆界。如果習慣索要答案,則會逐漸喪失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最終變成一個依賴工具而失去思想的人。從眾的熱鬧來自迷信,電腦培養出來的無所不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博學,缺少人文支撐的文明也不足以引導人類的進步。 人工智能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人生的問題還需要我們自己探究。電腦能讓我們存儲大量信息,卻不能讓我們反思倫理和價值;網絡能讓我們盡知天下事,卻代替不了腳步丈量山川的快樂;AI機器人無所不知和我們交流,總是難以補償親情的溫暖……代碼觸及的只是淺表的問題,而人生的問題則要復雜得多,也許一個問題就足以纏繞一輩子,也許一個問題就有無數答案。 工具的意義在于輔助人類解決問題,正確利用工具,在享受獲取答案便利的同時不忘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探索精神,這是我們對生命本能的回顧,讓我們在未來更好地存續和發展。 當迷信的潮涌漸漸退遠,理想的島嶼就會浮現。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應該不惑于舊聞,不畏于新知,在獨立思考中讓答案催化出更多新問題,勇敢探索新的世界。 生命馳而不息 “問題”多而不止 葛洲壩中學語文教師 艾超鵬 Chat GPT互動答疑與AI復活逝者音容引發全網熱議。越來越多的問題能通過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問題”有深有淺,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得到人工智能的有效回答與徹底解決。 “古有曹植七步成詩,今有九歌三秒組詩。”清華大學開發的機器人“九歌”自2017年誕生以來,不斷為用戶解答問題,累計“答復”400萬首“有模有樣”的詩詞。但如果請機器人“九歌”賞析和品讀這些文字所蘊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它卻無法給出“有血有肉”的回答。 人工智能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數據泄露和安全問題是人工智能技術面臨的重要挑戰。國內沒有開發ChatGPT的注冊接口,許多公司為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違法收集用戶信息,進行高價販賣。全國范圍內發生多起利用AI換臉和擬聲技術佯裝好友實施詐騙的案例。如果在智能汽車系統中投放惡意數據,干擾數據分析模型正常運行的行為,將導致交通事故。 人與人的情感疏離與淡漠問題亦會更加凸顯。智能手機好似成為人們新的“器官”,片刻不得分割。人們沉浸于大數據算法的世界,在各類app推送的短視頻里“逍遙自在”。人們足不出戶,戴上VR眼鏡,利用虛擬現實顯示設備與怪獸搏斗,暢游寰宇。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伴侶、機器人管家會紛紛上線,陪伴著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起來的新青年們。 人類的問題絕對不會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而變得更少。 科學技術只是輔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核心。十八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解決了很多問題,如瓦特的新型蒸汽機、貝爾發明的電話、格拉姆的電動機等。這些技術并沒有讓我們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反而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高度和深度。人類在對世界萬物的追問與探尋中前進,在“路漫漫其修遠兮”中“格物致知”,用“新質生產力”照亮未來的世界。 “馬看到什么,是人決定的。”這是電影《封神榜》中的經典臺詞。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發展到何種地步,最終走向何方,這是由人類所決定的。 正如帕斯卡爾所言: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我們堅信,全球60億人所迸發的“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越來越“非智能”! 勇面時代之問 追尋真理之光 三峽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蔣四維 科技浪潮洶涌而至,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我們只需輕觸鼠標即可到達問題的彼岸。然而,當我們沉醉于前所未有的便捷與高效時,一個疑問悄然而至:隨著問題解答速度的加快,人類的問題是否正在減少? 人類天生具有好奇之心,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歇。依我之見,科技時代并非問題的終結,而是新問題的起點。 無問題,人類何以進步?無問題,歷史何以發展? 伽利略以疑問之矛,挑戰物體下落的傳統理論,通過落體實驗鑄就了現代力學的基石;年輕的中國科學家曹原,在石墨烯的微觀世界中探索發問,為材料科學領域帶來風暴和革命;人類對信息傳輸速度是否還能更快的追問,推動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面對氣候問題的嚴峻考驗,人類在追問和反思中前行。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人類的智慧之花正是在不斷提問與解問中綻放。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科技快速發展在提升獲取答案速度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讓我們在享受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獨立思考能力退化的風險。當疑問出現,我們是否陷入了海量答案的泥沼,從而失去探索其背后邏輯的動力?“快餐式”的學習方式雖能快速滿足求知欲,但是否讓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自古伊始,屈原在《天問》中便對宇宙起源發出深邃之問,彰顯出人類探求真理的勇氣。今日之我們,身處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交匯點,盡享科技帶來的高效與便捷,卻也不應忘卻人類對未知的那份最原始的好奇。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的每一次飛躍都源于對既有知識的質疑。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到梵高的星空,藝術的每一次創新都源于對美的無限渴求。只有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懈的追問精神,方能通往真理之途。 當今時代奧秘無盡,它不斷以新問題鞭策人類超越現狀,繼續前行。當機器開始自主決策,我們如何確保人類的判斷不受影響?當生物基因編輯技術引發倫理風暴,我們如何守護人類的尊嚴和權利?當科技快速發展,我們又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明確自我的價值?前路漫漫,人類的發問之心從未中斷,人類的探索之心切不可丟。我們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鍛煉提出高階問題的意識,讓科技成為人類解決問題、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而非迷失自我的陷阱。 新時代正在以其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發問,愿我們用鷹隼般的銳眼,洞察瑣碎生活背后的深層命題。愿我們以勇氣為利劍,劈開新時代的疑團,勇面時代之問,追尋真理之光。 識信息繁花 辨問題多少 金東方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王成明 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的。”如今,在互聯網縱橫馳騁、人工智能廣泛滲透下,我們獲取答案的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問題是否會因此越來越少呢?這不僅是對科技進步的反思,更是對人類智慧的一次審視。警示我們,面對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潛力,也要警惕潛在風險。我們要以中國心、現代腦和世界眼識信息繁花,辨問題多少。 縱觀人類歷史,文明進步無不帶著科技的烙印。無論是電光火石間,人類在黑夜之中擁有了眼睛;還是在水汽車輪的轟鳴聲中,人類“新航海”壯闊啟航;亦或是信息爆炸時代,分歧與爭執在洪流中消弭……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為我們開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人工智能將平面圖形轉化為3D形態,更新數字孿生系統;AI康復合成語言音頻,讓失語天使重獲新生;Siri、Alexa等智能助手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簡化信息獲取過程。 “人工智能帶來的巨變將會迅速擴大,它將越來越可怕,甚至帶來災難性結果。”科技專欄作家在《紐約時報》上如此寫道。不可否認,科技的進步一定會伴隨著諸多挑戰。自動化生產線的興起,讓傳統制造業工人面臨失業的風險;自動駕駛失控傷人,讓我們對智能化時代充滿擔憂;影視作品如《黑鏡》所揭示的隱私泄露等問題,更是引發了社會對AI倫理的深思。 然而,當下對人工智能的恐慌以及質疑心理,往往源于對技術的不了解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正如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一樣,AI的發展同樣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接納。人工智能是人的智慧產物,為人所用,是人類當之無愧的伙伴。在審視其問題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其利大于弊的本質,解決問題者不應該成為問題本身。通過提升公眾的認知能力,采用更加謹慎嚴肅的態度以及手段,去對待這件關乎人類命運的大事,我們一定能尋找到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和諧共存的路徑。 站在人工智能的新紀元,我們既感受到了技術帶來的無限可能,也自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但未來已來,我們無法回避,也無需恐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成為技術的受益者,更要成為智慧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這波瀾壯闊的人工智能時代找到自己的錨點,深度學習,乘風破浪,開啟未來。 “沒有問題”的“問題” 天問高中部五峰長樂坪校區語文教師 楊邦俊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兩千多年前,楚賢屈原的一句驚天之問,引發了無數國人的上下求索。于是有了戰國工匠公輸盤“依云而立,瞰敵之城”的云梯;有了明代萬戶“身著火箭,絕地飛天”的壯舉。然而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這些問題已不再是問題。于是有人說,現代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少。對此,我們不敢茍同。這個沒有問題的問題,恰恰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不建立在問題和探索的基礎之上。縱觀人類生存史,因為寒冷,我們發明了衣物;因為饑餓,我們選擇了農耕;因為瘟疫,我們研制了疫苗。面對外來強敵,我們選擇群居,依靠群體的力量,彰顯正義。面對自然災害、大病疫情,我們守望相助,紹繼根脈,賡續文明。面對世界大戰,我們建立聯合國、安理會,在這個充滿混亂的世界里,贏得了七十年難得的和平與安寧。可以說,人類得以生存,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伴隨著問題和問題的解決而實現。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索,沒有探索,就沒有進步。如果人類從現在開始,沒有了問題,必將停止探索,守于斯,止于斯,最終必將死于斯。 人工智能的出現,果真能夠解決我們身邊的一切問題嗎?這要從人工智能本身說起。從本質上說,人工智能只是一種技術,只能搜集、整理和運用人類已經獲得的知識。從理論上說,只要是網絡中的信息,人工智能都圍繞某個選題快速搜集、整理并進行二次運用。它集中了眾人智慧,在信息的獲取、篩選和運用匹配上,比單個的人更有效率,但并不等于它的智慧就能超過整個人類。它能解決的是人類已經發現和解決的問題,對于未知的領域,對人類沒能解決的問題,卻無能為力。人類的進步,最終靠自己。如果我們盲目認為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高枕無憂,那就大錯特錯。如此這般,我們不但會喪失寶貴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而且會疏于思維,懶于創新,最終導致機能退化,失去人類固有的靈性。 沒有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宇宙之大,浩瀚無邊,天地曠遠,奧妙無窮,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非常膚淺。我們需要共同面臨的問題不是越來越少,恰恰相反,天式縱橫,其修孰多! 人工智能時代:便利與挑戰并存 枝江一中語文教師 覃傳金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運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能很快解決。“兩會”中記者運用人工智能實現了和讀者的親密互動,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自動取壤,中國的智能汽車在國際市場一騎絕塵,智能機器人送餐在很多餐館已經推開……因此,有人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很多事可由機器代勞,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但如果我們因此而產生依賴心理,停止了思考和創造,我們將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人工智能是根據大數據運算得出的行動指令,這些數據是它從人類的生活中獲取的,也就是說它是不斷向人類學習,從而變得越來越智能的。深度學習是它進步的唯一途徑。理論上說,總有一天,在某些領域它會超越很多人,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不是已經打敗了多個世界冠軍了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唯有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否則,我們將被機器碾壓。 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有些人又陷入了恐慌,人工智能將會成為人類的威脅嗎?這種人又太悲觀了。人工智能既然是人類造出來的機器,我們完全可以對它進行限制,監控,讓它朝著有益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在勞動密集型的車間,我們可以限制機器人的使用,保證工人的就業率,而在危險的領域我們可以用機器代替人類。中國軍工最近推出了一款機器狗,可以扛槍到處跑,它們就可以代替戰士沖鋒陷陣,減少傷亡。也就是說,我們和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和諧相處,只不過要恰當使用而已。 小度小度幫我放首歌,小度小度幫我打開電視,打開空調,打開窗簾……人工智能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有幸趕上了好時代。但我們的問題一點也不會減少。隨著人類思考的深入,探索領域的擴大,很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比如,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個性化服務的問題,病毒變異問題等等,只要我們一天不停止思考,不停止探索,我們的問題就會層出不窮。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人類社會也會不斷發展進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工智能將始終是我們的幫手,它將和我們共同進步。 總之,我們不能因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而忽視問題的存在,亦不能因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而過度擔憂。我們應正確認識、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發展,在不斷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實現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共同進步。 從問號到驚嘆號 遠安一中語文教師 徐建華 科技迭代,未來已來,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正如《南方周末》所說,人們指尖在屏幕間滑動的距離,比雙腳走過的路程還遠,人們越來越依賴于人工智能。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問題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問題。 果真如此嗎?人工智能縱然再有能耐,但始終是缺乏溫度的機器、鋼鐵和元件,而智慧、思想、情懷,來自于生命與人生,成于體驗、學習、思考、創造。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小小的芯片,存儲了海量信息,但其能夠回答的問題,多為前人已有的知識,多為常識,不啻于“巨大的硬盤”(王開嶺語)和海量信息的圖書館,無法獲取新知,與思考、探索、發現無緣。 可怕的不是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很難想象,身處日新月異的時代,問題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問題,該是怎樣可怕的光景?“ChatGPT取代的是馬還是馬車夫?算法會控制你還是解放你?”,身處人工智能時代,對這一時代之問,我們在樂觀以待的同時,也應秉燭憂思。倘若孩子們,不再有“十萬個為什么”,不再有異想天開的甚至腦洞大開的問題,又如何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倘若新時代的文人學者們,不再有“彼蒼者天,曷其有極”的天問式浩嘆,又怎能砥礪才干,經國濟世? 因此,生活中、學習中,我們當慶幸無盡、無數的問題纏繞、困擾你。疼痛的地方,會結痂成最硬的鱗,同理,問題使你在憤悱之中,寂然凝慮,沉潛思考,求知日新,博學多才。科技進步、人類社會發展亦然:正是人們對浩瀚蒼穹的叩問,才有了“嫦娥”“羲和”“祝融”等洋溢中國式浪漫的大國重器追星逐月;正是因為對“覓渡覓渡渡何處?”的歷史之問,才有南湖煙雨中的小船,井岡山的星火,和春天里的故事;正是因為“泱泱華夏,何以中華?”的深邃悠遠的時代之問,才有前無古人的中國式現代化……而這些,都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無法回答的。只有用如炬的目光,思考的大腦,前行的腳步,才能回答。大道至簡,人類前行的歷程,就是從問號到驚嘆號的過程。無數問題,寄寓著憧憬,承載著夢想,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啟迪召喚著人們格物致知,窮原竟理,求索前行,將一個個問號變成一個個圓滿的句號,乃至驚嘆號。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沒有問題,就沒有求知欲,學習力、思考力就會降維、鈍化乃至喪失。一個人認知圈的半徑越大,圈外則有更為浩瀚的未知世界。因此,樂學善思者,對問題當好之樂之。在不斷發問、審問中,在“以中有足樂者”的思考中,精進自我。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身處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尤須永葆可貴的好奇心,以問題驅動思考,在解決歷史之問、時代之問、未來之問中,探索前行,才能行穩致遠! 世界提問,我回答 長陽一中語文教師 饒婭萍 “小度小度”“在呢” 有求必應,有問必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這樣的對答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到宇宙起源、國家政策、金融風控,小到論文寫作、智能家居,只需一聲“小度小度”“Hi,Siri”,或動動手指輸入簡單的指令,它們便會迅速集合信息生成豐富的內容,為我們“分憂解惑”。問題很快得到答案,可我們的問題變少了嗎?得到答案的問題真的都解決了嗎? 我們擔憂,個人隱私變得透明,網絡詐騙花招百出,倫理道德遭到沖擊,未來就業形勢嚴峻……問題似乎越來越多了。我們驚恐,隨著我們對網絡和人工智能依賴的加深,我們越來越信任那些無可挑剔的“正解”,越來越懶于思考關于自己關于自然關于這個世界的問題,甚至,越來越不知道“問什么”及如何提問了。 其實,這個世界的問題從來不曾變少,而問題的產生、對問題的求索正是人類前行的動力。我們不必躊躇問題的多寡,只要我們始終擁有提出問題的勇氣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決心。 所以,我們要跳出“靠網絡和AI解決問題”的舒適圈,積極地思考生活,主動地拓寬視野,把“發問”的意識與能力緊攥手中。“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的屈原對天地生成、社會古今、神話鬼怪等問題一一發難詰問,其間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并舉,放言無憚卻奇氣縱橫。樹木伸向天空是對大地的渴望,我們當如不斷渴求的樹木,以一次次“發問”的姿態,向未來的天際生長,在網絡與人工智能浪潮來臨的時代之中,保持獨立之姿,站成“自我”的風景。 我們要敢于直面世界提出的問題,正視科技變革的利弊,承受社會潮汐的沖擊,將“答問”的信心和決心納入胸膛。面對“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問題,王安石“度義而后動”,“不為怨者故改其度”;面對石鐘山的得名問題,蘇軾愿在暮夜乘小舟實地考察,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面對百姓吃不飽,受瘧疾困擾的問題,袁隆平與屠呦呦專注研究,反復實驗,終其一生走在探索問題與尋求解決方案的路上。青年朋友們,你我不當以先賢為榜樣,借科技之利,避科技之弊,勤于思考,勇于發問,執著求索嗎?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 青年朋友,這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警報一直在為你我鳴響,未來的問題亟待你我解答,你在嗎? 我在。 借科技與你我之力,為中國賦能 五峰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向孟佳 站在時代的路口,回望來時的路,不變的是我泱泱華夏堅定不移前行的腳步。我們不必再高喊“賽先生”的名銜,追趕他人的腳步,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已然扎根,滲透我們生活的點滴。 科技新寵,賦能新型經濟,助力吾國風檣動,起宏圖。 AI的廣泛應用為人類解決了實際問題,在教育領域,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醫療領域,AI通過分析醫療數據,輔助醫生進行準確的診斷治療;在交通領域,自動駕駛技術極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出行安全。但是,我們卻也看到,在外賣平臺系統的算法與數據驅動下,騎手的配送時間不斷被壓縮,他們不得不闖紅燈。這讓我們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導致更深層問題的出現呢?在更深層次、更廣闊范疇的問題上,人類的思考與探索將永無止境。 人類智慧,推動歷史發展,助力我國同風起,上青云。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無窮的智慧在浩瀚的星河中閃耀永恒的色彩。科技為我們賦能的背后,是一個個大寫的“人”。魯班、張衡、祖沖之,一個個名字閃耀古今。人具有時空交互身心敞開的深厚理想,具備人工智能無法具備的感性和理性認識。AI寫《再別康橋》僅能依靠指令創造出“愿君安好無恙否,再聚重逢先飲酒”兩句,實在難以與“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所媲美,只因人類蘊含認識的選擇性的引而不發的文氣,讓詩歌具備獨特性;而人工智能僅側重于解決創作問題,并且是淺表性的,并未真正觸及問題的深度。人類還在不斷思考、探索,助推人類文明發展。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是時代的座駕,然后能夠駕馭技術,從而影響時代進程的,永遠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 科技與人類智慧,如雙子星,相互輝映,共同助推時代發展。 時代飛速發展,科技的接力棒已傳至我輩手中。“藏器于身,待時而出”是青年的使命和擔當。我輩當追尋科學的腳步,用雙手,用智慧,借科技之力,為中國賦能。 來源 | 宜昌三峽融媒體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