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氣虛---先病腳 氣虛是元氣不足,也就是正氣不足了,氣虛“腳”先知,氣的特性就是上升,而腳處于肢體末端,為最低點, 所以氣不足則無力到達腳部,容易出現腿腳發軟無力,小腿及腳部發冷,甚至浮腫,容易疲勞等。 ★調理上大家常用的有黃芪、黨參等。 ![]() ②:血虛---先病頭 血虛是指由于陰血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癥狀,體內血液供養不足或血液質量下降,血虛“頭”先知,血虛通常會導致頭部出現不適。因為頭是身體的最高點,就像一棵樹,如果樹干內水液受影響,最先枯萎的往往是樹冠部分。 血虛容易造成頭部血液供應不足。出現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睡不好覺失眠等。 ★調理上參考黃芪、當歸、枸杞、川芎等,他們可以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 ③:陰虛---右先病 陰虛是體內陰液不足,而陰液具有滋潤、濡養身體的作用。中醫上右側身體與陰液、收斂等相關聯。 所以陰虛時,身體右側會較早出現癥狀,比如會出現:右側肢體的麻木疼痛,右側皮膚更干燥、右眼干澀等。 ★調理上參考六味地黃、當歸四物湯、黃芪精等。 ![]() ④:陽虛---左先病 陽虛”是指體內陽氣的不足,就是我們常說的寒性體質,陽氣具有溫煦作用。人體氣機左升右降,左為陽,右為陰。如同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東方在陰陽五行中屬陽。 所以陽虛往往會先影響左半邊的身體,出現左側寒冷發涼、僵硬,左側關節疼痛等。 陽虛表現多為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嗜睡乏力,男性出現遺精、容易腹瀉、排尿次數頻繁、欲減退等癥狀。 治療的時候應該以益氣、溫陽、散寒為主要治則,還應該針對臟腑辨證,分別溫補心、脾、腎,用溫補陽氣的藥,同時加少量的滋陰之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