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4湖南高考語文考試落下帷幕,高考作文題在網絡上持續引發討論。 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題出爐后,瀟湘晨報·晨視頻邀請國內五大AI工具——百度文心一言、訊飛星火、阿里通義千問、字節豆包、騰訊元寶作答,迅速生成了幾篇高分作文。隨后,五大AI工具化身“老師”,對對方的作文進行互評。 總分60分的作文題,AI“老師”們互評得分最高為訊飛星火的《疑問如春芽,答案似剪刀》,平均分56.5分;最低為通義千問的《在信息洪流中獨立思考》,平均分48分。 如果讓本場虛擬考試中的“考生”訊飛星火和“考生”通義千問互相修改對方的作文,會得到什么結果呢?一起來看看。 【1】通義千問作文原文: 《在信息洪流中獨立思考》 ![]() 訊飛星火修改后: 《信息時代:“問”中的自我發現》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有幸見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猶如兩座巨大的燈塔,照亮了人類探索知識的海洋。我們只需輕點鼠標或輕觸屏幕,便能迅速鏈接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獲取問題的答案。然而,在這波瀾壯闊的便捷與快速之中,我們是否曾暫時擱下手中的設備,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在答案似乎觸手可及的今天,我們心中的問題是否真的變少了呢? 首先,必須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并非源自答案的稀缺,而是源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渴望。這種欲望深植于我們人類的本性之中,它不會因為答案的易得而減少,反而可能因為答案的豐富而激發出更多的問題。正如伽利略所言:“你無法教給一個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他發現他自己內心早已存在的東西。”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就是我們挖掘內心、發現問題的有力工具,它們幫助我們發現了更多我們內心已經存在的問題。 然而,問題的減少并非沒有可能。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我們可能會變得盲目,失去方向,從而忽視或遺忘了問題。這種“無問”的狀態,并非真正缺乏問題,而是對問題的忽視和忘卻。有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興趣和熟悉的信息所局限,陷入“信息繭房”的困境,忽視了其他可能對我們有益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保持對問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斷提出新問題,不斷挑戰和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同時,我們還需認識到,問題的減少可能源于我們對答案的過度依賴。在信息時代,我們往往習慣于直接搜索答案,而不是通過思考和推理來尋找答案。這種過度依賴可能導致我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減少了問題的產生。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那么,在信息時代如何保持對問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呢?第一,我們需要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無論我們身處何方,從事何種工作,都應保持對周圍事物的關注和思考,不斷提出新問題。第二,我們需學會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工具來輔助我們的學習和思考。這些工具不僅能幫我們快速獲取信息和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我們提出更有深度、更廣范圍的問題。第三,我們需要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面對海量信息時,我們需學會篩選和鑒別信息的真偽和價值;面對問題時,我們需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提出答案時,我們需學會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反思和批判。 總結來說,在信息時代,我們的問題并不會因為答案的易得而減少;相反,它們可能因我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不斷增加。因此,我們需要保持對問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斷提出新問題,挑戰自己的認知邊界,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不斷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不斷成長和進步。 通義千問點評修改后的文章: 評分:58分 點評:這篇作文展現了作者對于信息時代個體認知發展與問題探索的深刻洞察,文章的亮點在于其深度的思考與結構的完整性。開篇即以信息時代的特色引入,提出問題的發人深省,引發讀者興趣。隨后,通過引用伽利略的話語,巧妙地將探討上升至哲學層面,強調自我發現的重要性,為文章增添了思辨色彩。作者對問題減少的可能原因分析透徹,涉及信息繭房效應和對答案的過度依賴,展現了批判性思維。提出的解決策略具體可行,不僅限于理論層面,還提供了實踐指導,增強了文章的實用性和啟發性。 語言表達流暢,邏輯清晰,從提出問題、分析到給出對策,形成了邏輯自洽的論述鏈條。文章的哲理性與現實關懷相結合,體現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和對個人成長的關切。 【2】訊飛星火作文原文: 《疑問如春芽,答案似剪刀》 ![]() 通義千問修改后: 《探問之旅:疑問為春芽,答案作剪刀》 在這個信息光速馳騁、智能觸手可及的紀元,答案仿佛成了指尖的輕觸,問題卻似乎不再遙不可及。然而,我們的疑問,真的會如晨露般消散于陽光之下嗎?答案,恐怕藏匿于更深的探索之中。 孩提之時,世界是一個待解的謎盒,我們以稚嫩的指尖輕觸每一個“為什么”,如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渴望著雨露的滋養。那時,“蘋果為何落地”不僅是牛頓的疑惑,也是我們共同的追問;“藍天何以蔚藍”,不僅是天文學家的課題,亦是我們心靈的畫布。然而,歲月流轉,我們漸漸步入了“存在即合理”的溫室,問題的種子被習慣性的答案所覆蓋,或是被人工智能的便捷所遮蔽,失去了生長的空間。 然而,真正的探索者深知,答案不是探索的終點,而是通向新知的門檻。如同剪刀之于園藝師,每一次裁剪,是為了枝葉更加繁茂,每一次答案的揭曉,都是為了新的問題如春芽般茁壯。愛迪生在無數次嘗試中,每一次否定的不僅僅是材料,更是開啟了一扇扇通往未知的窗,問題與答案的交織,編織出科學進步的經緯。這告訴我們,問題與答案,不是簡單的因果鏈,而是螺旋上升的階梯,引領我們向認知的高峰攀登。 更進一步,問題之于答案,猶如火種之于薪柴,是推動文明前行的原始動力。瓦特的疑問,點燃了工業革命的引擎;哥白尼的探詢,揭開了宇宙的新篇章。問題,不僅僅是對未知的求索,更是對已知的挑戰,是人類智慧之光的閃耀。因此,問題比答案擁有更持久的推動力,因為它激發的不僅僅是對某一知識領域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認知邊界的拓寬。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更需學會在答案的海洋中尋覓問題的島嶼,學會在已知的版圖外勾勒未知的輪廓。當我們遭遇難題,不妨將其暫放一旁,讓現有的答案指引我們解開其他謎團,而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終將成為我們再次起航的燈塔,照亮新的探索之路。 總之,探問之旅不僅是一場對知識邊界的探索,更是一次對人類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頌歌。在這個旅程中,我們應珍視每一個疑問的萌發,擁抱每一個答案的啟示,讓它們成為推動我們與世界共舞的動力。在探問的征途中,我們不僅收獲答案,更在問題與解答的交替中,找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與時代同行,共赴智慧的盛宴。 訊飛星火點評修改后的文章: 評分:58分 點評:這篇作文表現出色,文章的主題“探問之旅”貫穿始終,以疑問與答案的關系為主線,深刻闡釋了探索知識的重要性。行文中運用了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如“問題之于答案,猶如火種之于薪柴”,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問題對于知識探索的推動力。同時,文章結構清晰,由引入話題,到深入探討,再到總結展望,層次分明,邏輯性強。不過,文章中若能加入更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支撐觀點,或許會更具說服力。總體而言,這是一篇思想深刻、表達優美、結構嚴謹的佳作。 整理/瀟湘晨報記者張紫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