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文化土壤 廣播思想之光 馮俊龍 文化有哪些表現形式?文化與文明有什么區別?文明的發源地在哪里?文化如何影響人?文明如何傳承?著名文化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經長期在新華社工作、西南財經大學流通經濟學博士生導師何大新教授集大半生心血,系統研究人與文化、人與文明之間的關系,其扛鼎之作《文化土壤論》,歷經十年修改創作、三年艱苦編審,終于問世,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化土壤論》 何大新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部著作縱古論今,橫貫中外,用理論和實踐知識作支撐,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文化形態和文化根源,剖析“文化土壤”概念,指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是動物,是由古猿演化而來的高級動物;而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人是植物。有什么樣的文化土壤,就有什么樣的人”,強調“人是從土里'長’出來的”,說明“文化土壤是文化的母體,是文化的根”。 這是一部以“文化土壤”為中心話題的通俗社科讀物,是一部經過科學考證、資料翔實的文史叢書,也是一部全景式指導和推廣如何“優化文化土壤,夯實振興中華文化基礎”的實用百科全書。這部書集中了古今中外人類發展,特別是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意識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經深入研究而系統梳理,溯源世界文明發展史,解析人類發展歷程,讓讀者全面了解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如何相處的書。 人類誕生需要特定的環境,人類社會進步需要相應的土壤,這就是何大新教授要闡釋的“文化土壤”的要旨所在。但是,《文化土壤論》不是枯燥單調、故弄玄虛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部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人類發展歷史敘事集。 曾有過在農村、機關、大學工作經歷,又在新華社長期工作,現為西南財經大學流通經濟學博士生導師的何大新教授,可謂人生閱歷非常豐富,而且他思如泉涌、筆下生風,不但縱橫古今,并且具有全球視野,站在人類發展新高度,將上古至今的人類發展歷史條分縷析,最后指出了在人類未來發展趨勢中應該抱有的正確心態。 人類發展依托的是文化,文化是“文”和“化”的組合。“'文’是文化內容,是發動機;'化’是影響過程,是表現形式,是影響半徑。”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能'化’出什么樣的人。”文化是人類創造、積淀、發展、改變過程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文化土壤是生成文化的“根”。 何大新教授在《文化土壤論》中指出:“先有文化土壤,后有文化;某種文化產生后,又成為催生新文化的土壤。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有什么樣的文化基因就會生成什么樣的文化形態。”他從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說起,論證了“先有文明,后有文化”,文化涵蓋“生存文化”“社會文化”“意識文化”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文化幾乎具有同樣的分量,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相互影響、彼此互生。文化的重要意義“標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高度”,體現著“國家的品質、民族的性格和國民的素質”。 文化出現之前,文明已經存在。“文明是某一區域內一個群體在一定歷史階段內文化發展狀態的總括。”“文明說的是歷史的進程,文化講的是歷史的質量。”搞清楚了文明與文化的關系,自然就可以比較輕松地理解“文化土壤”對人類發展影響的重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發展史,都受不同的文化土壤影響。 對人類發展過程充滿疑惑,對社會矛盾想深入了解,渴望人類社會愈來愈美好的社會各階層,都可以讀這部書。 在一般人的認知里,特別是在目前社會普遍流行碎片化閱讀的時期,涉及“人類發展”“人類未來”這樣的話題,似乎太遙不可及,或者深奧晦澀,主動關心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和能力關心的人不少。《文化土壤論》這樣的書名,作者又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好像其內容更是深不可測。恰恰相反,《文化土壤論》雖然是國內外學術界第一部從文化土壤角度闡述文化基因與民族、宗教、哲學、倫理、文學、語言文字和科技、經濟、政治、軍事等諸多文化形態之間關系的專著,但更是一部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極強的人類歷史文化發展普及性讀物。 何大新同時兼具學者的嚴謹、教授的善教、記者的靈敏、農民的質樸、醫生的胸懷、作家的深邃、詩人的浪漫,在他筆下流淌的文字也就具有了智慧和靈魂。只要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的文明人,都能讀懂這本書。而且,這樣的書完全可以作為個人提高文化修養、增加謀生技能、對社會普施良善的工具書,應該反復讀、經常讀。 家族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族的傳承是文化的傳承。無論什么樣的家族,都會在千百年之后與其他家族相互融合,影響社會。個人作為家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素質決定家族未來的發展,個人素質也就深刻影響社會整體。《曾國藩家書》因為涵蓋修身養性、如何做人做事,傳遞勤儉、好學、睦鄰、明理等普世價值觀,使曾氏家族數百年來人才輩出,對后世影響至深。世上沒有單一來源的文化,也鮮有單一血緣的民族。《文化土壤論》從人類發展的高度,解讀文化土壤如何培育出有利于人類向上、向善發展的人才,這是超越了家族、種族、民族,給全人類撰寫的“世界家書”。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地理環境,有個人能力,還有性格行為。但是,很多人忽視了文化土壤對一個人的影響。文化土壤不僅影響一個人,還會影響一群人、一個區域的人。希望無數人改變,就有必要改良這些人所處的文化土壤。認識到改良文化土壤的重要性,就要知道如何改良文化土壤的方法。 改良文化土壤首先要“自知”。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強”;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自信”。這一切的獲得,從認識自己開始。如何認識自己?從了解自己的歷史開始。 凡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抱有積極心態的社會各階層,閱讀過這部書之后,都能從自身發現不足,從而萌發積極心態而著手改變。人類在思想之光普照下不斷自省,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和諧美好。 世界因為多種原因發展并不均衡,每種文化的延伸和發展,都帶有自己的目的與欲望。造就不同文明的文化土壤,對世界文明產生不同的影響。 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是人在無力對抗自然時產生的美好幻想。隨著思想的不斷解放,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物質的不斷豐富,文化土壤也在不斷改變。不斷改變的文化土壤又不斷孕育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改變著人,社會就不斷發展變化。歷史發展從“無農不穩”到“無工不富”,再到“無商不活”,直到今天的“無文不興”,何大新教授指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繁榮昌盛,從根本上說先要發展文化和教育。”發展文化和教育的目的,自然是以強國富民為重要目標。 中國處于晚清衰敗時期,屢次試圖改革求變。同時期的日本,也如清帝國一樣,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最后的結果,滿清改革失敗,清帝國坍塌,統治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終于終結,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也沒有徹底成功,軍閥混戰致使中華民族繼續淪入戰爭的深淵;日本軍國主義大行其道,明治維新取得空前成功。但是,肆意膨脹的侵略野心,使“改革成功”的日本同樣陷入苦難的泥淖,人民飽受痛苦。 在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成不同的制度,孕育出不同的思想,培育出不同的人才,產生不同的結果,人民最終淪為制度的受害者,接受文化土壤結出的惡果。這讓今天的我們不得不正視歷史,重新審視文化土壤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歷史”,是“某些人'看重歷史’并非看重歷史本身,而只是看重自己的歷史觀,試圖以歷史為論據去裝扮自己的觀點。”正確的歷史觀才能培育出具有正確認知的人,有正確認知的人才能造就正常的文化土壤。中日在19世紀誕生的文化土壤,實在可以作為今日鏡鑒。 《文化土壤論》上篇(共八講)從“縱”的角度談論文化、世界主要文化圈、中華文化形成的土壤特征,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碰撞、困惑、發展趨勢、保護與共存問題。下篇(共十六講)則從“橫”的角度論述文化土壤與各種文化形態與社會重大領域之間的關系,公正客觀地評價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價值、影響,毫不客氣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對應該如何矯正缺陷和良性發展指出了方向。這對如何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善莫大焉。 最難能可貴的是,《文化土壤論》的作者何大新教授說:“中國人需要認真研究和學習西方人的做法,虛心接受他人的優點和長處,但不能簡單盲目聽信西方人的說教。”而且,“不能因為愛國,人家的長處就不是長處,人家的優點就不是優點,人家的偉大就不是偉大。”如此清醒的頭腦,如此清晰的認識,正是中國知識分子保持獨立思考習慣使然,也是中華民族希冀世界和諧共生、人類和平發展閃耀出的思想之光。這也是這部《文化土壤論》存在的價值所在。 ![]() 1.【書評】“歷史顯微鏡”下的華西大師——讀譚楷老師《華西壩的鐘聲》‖馮俊龍2.【書評】在歷史時空里雕刻成都的前世今生——《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馮俊龍3.【歷史文化】山陵圣跡‖馮俊龍4.【記憶】民國彭縣縣長劉度‖馮俊龍5.【文史英華】閱讀摩訶池‖馮俊龍6.【文史英華】別開生面的傳奇才女傳記——簡評謝天開著《薛濤傳》‖馮俊龍7.【文史英華】易旭東現象:發布華夏文明中“四川新聞”的學者型作家‖馮俊龍 8.【書評】百年中國史 一生赤子情——簡評《我用一生愛中國》‖馮俊龍 9.【書評】成王敗寇淚滿襟 忠奸一念萬古恨——《大新王莽》透射出的人性善惡‖馮俊龍10.【紅色文化】譜寫英雄史詩 賡續紅色血脈——《紅旗漫卷大巴山》的歷史回溯與解析‖馮俊龍11.【散文】腹有詩書氣自華 文以載道似春風——《一冊清涼》折射出的人性之光‖馮俊龍 12.【文史英華】深耕文化土壤 廣播思想之光——《文化土壤論》的文史價值和實用推廣‖馮俊龍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