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科學羊??。 我們是否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正在經歷某件事情時,忽然感覺曾經經歷過?初次到訪某個地方或遇見某個人,卻感到似曾相識。 這種現象被稱為“既視感”(Déjàvu),引發了無數人的好奇和猜測。 什么是“既視感”? “既視感”一詞來源于法語“Déjàvu”,意思是“曾經見過”。 這一概念在19世紀末由法國研究者埃米爾·波拉克首次提出,但他并未深入研究其本質。 盡管如此,因為人群的廣泛性,所以對“既視感”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在中文里,與“既視感”最接近的詞就是“似曾相識”。 這種感覺的出現通常令人困惑,許多人會將其歸結為曾經夢見過,甚至認為是時間輪回或多重宇宙存在的證據。 也有一些人認為,這不過是大腦的一個小小玩笑,也稱為神經錯亂??。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既視感”的出現呢? 我們熟知的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是我們心理結構的最內核,代表著最原始的沖動和欲望,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而自我(EGO)則是心理結構的中間層,負責壓抑本我的沖動。 他認為,當我們經歷“既視感”時,是無意識的幻想在提醒我們它們的存在。 這些幻想平時被壓抑,但當環境中的某些線索觸發它們時,它們便會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 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位大神榮格則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他認為“既視感”可能源自人類集體記憶的存在。 這些記憶碎片通過代代相傳,最終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個體體驗為“既視感”。 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一個瘦削的黑人靠在長矛上,頓時感到一股強烈的熟悉感,仿佛回到了幾千年前的故鄉。他認為這種體驗表明了“集體潛意識”的存在。 “既視感”的現代分類 現代心理學認為,“既視感”可分為三種類型: 1、已經經歷:某種場景似乎在某個時間經歷過。這種情況最為常見,感覺強烈且細節清晰,不僅包括視覺,還包括聽覺、嗅覺等。這種感覺通常持續幾秒到幾十秒。 2、已經想過:某種感覺似乎曾經有過。這種體驗不同于具體場景,更像是一種久別重現的感覺,通常在極端情緒下出現。 3、已經拜訪:到達某個陌生地方時,感覺非常熟悉,仿佛曾在此生活過。這種體驗較為少見,但更為神奇。 大多數人只經歷過其中一種或兩種,只有極少數人經歷過全部三種。 要理解“既視感”,我們需要了解記憶的運作機制。 記憶與情緒密切相關,情緒激動的記憶更容易轉變為長期記憶。回憶過程類似于重建而非讀取。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若長時間不用,會變得松散,導致記憶被遺忘。 然而,這些被遺忘的記憶并非完全消失。當生活中的某個情景重現時,這些記憶可能會被激活。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描述道:“成年后一塊瑪德琳糕點的味道,裹挾整個少年時代的記憶洶涌而來。”這形象地說明了記憶的重建過程。 記憶的另一個問題是“錯覺記憶”。記憶在反復回味后,可能與事實大相徑庭。 例如,有人因誤將電視采訪中的人認作襲擊者,形成了錯誤的記憶。 記憶的再固化過程類似于編輯文檔,當新信息被整合進舊記憶時,新的記憶可能會覆蓋原有記憶,導致錯誤記憶的產生。 那么,實驗心理學的解釋怎么解釋? 實驗心理學家愛德華·鐵欽納認為,“既視感”可能是知覺過程分裂的結果。
這種分裂可能源于外界干擾或心理狀態變化。 環境中的相似性也可能誘發“既視感”。 例如,我們在朋友家中,盡管沒有見過任何具體物品,但整體布局與曾經住過的地方相似,也可能引發這種感覺。 一項研究顯示,參與者容易將一些相似場景誤認為是曾經去過的地方,這或許是因為教室和圖書館等日常場景的布局大多相似。 專門研究“既視感”的學者霍曼斯認為,這種感覺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大腦中已有記憶被激發。 原始情景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儲在腦海中,雖然無法完全提取,但某些熟悉片段可能成為“既視感”的來源。 另一個理論“傳輸延遲論”認為,導致“既視感”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感受到的事件可能發生在0.1秒前,短暫的時間差讓我們誤以為事件已發生過。 有時,僅僅是想象一件事,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這個未曾發生過的畫面也可能讓我們感到熟悉。 例如,曾經讀過的小說中的場景,隨著時間推移,記憶重現時可能被誤認為現實經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亞基拉·康納認為,大腦時刻在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當有了記憶,大腦便會忍不住回憶。 但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分不清現實和回憶。英國曾報道過一名23歲的青年,他的“既視感”嚴重影響生活,無法看電視或讀報,因為覺得這些事情都已經發生過。 結語 雖然我們仍未能完全解釋“既視感”的原因,但多角度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野。對于這種神秘的體驗,或許是記憶的重建、錯覺記憶、知覺分裂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如何,“既視感”讓我們對大腦的復雜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激發了人們對自身意識和記憶的探索熱情。 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或許能揭開“既視感”的神秘面紗,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的奧秘。 好,今天就先這樣啦。 科學羊?? 2024/06/11 祝幸福~ ![]() 「感恩關注,科學羊持續為您帶來最好的科普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