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莫娣》/艾斯林·沃什 好想買一張莫娣的畫,愉悅可愛的色彩,在寒心而困苦的生活里帶來希望。兩個邊緣人相互取暖走到了一起,從主仆關(guān)系到夫妻,霍克演得很好,霍金斯更不用多說,完全就像是莫娣本人,十分的寫實動人。克制的情緒,溫暖但帶有些許傷感的好片,并體會到了一絲浪漫。“The whole of life…already framed…right there! Ⅱ.《花落花開》/馬丁·波渥斯 薩賀芬時不時就會融入到大自然中吸取靈感,跟花草樹木對話,傾訴自己的心聲,享受著其中的樂趣。而在薩賀芬的一些作品中雖然淺看畫得都是一些怪異而五彩繽紛的葉子,看上去顯得既單純又有種原始的美感,但仔細(xì)觀察與思考后反倒更像是一雙雙不斷審視現(xiàn)實的厲眼,表面上看似美好實際更像暗藏著一種對于現(xiàn)實與人生的不滿與悲憤。 Ⅲ.《眩:北齋之女》/加藤拓 色彩和光影造就的繪畫之美,攝人心魄;精雕細(xì)琢般的真功夫,被上帝授權(quán)以此為生,一百年難得出一個冒尖的,葛飾北齋絕對是佼佼者;活到九十歲的老爺子依舊不滿足,還想畫得更好,越是大師級的畫家就沒有“畫完”或感到滿意的時候,精益求精是嚴(yán)格律己的高要求也是下一步投入更多心思于創(chuàng)作的最大動力和追求,是一段不斷精進修煉沒有盡頭的漫長過程。 Ⅳ.《人約巴黎》/侯麥 悠揚的風(fēng)琴聲,悅耳的歌聲,逐漸牽扯出三段簡短而耐人尋味的巴黎愛情小品,沒有過多的渲染,隨意中伴隨著發(fā)生,很簡單,很生活化。看這部電影就像是在欣賞一幅油畫,淡薄而典雅,讓人賞心悅目。在這三段趣味性十足的故事中,其中的隱喻都是激情過后的后遺癥,看似蜻蜓點水,卻又深入其中。話說侯麥的每部電影都讓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畫筆。 Ⅴ.《藤田嗣治》/小栗康平 前半段是在巴黎的活色生香,后半段是活在故土戰(zhàn)爭陰影下的晦暗陰沉,構(gòu)圖十分的精致和講究,就像是動態(tài)畫作的不間斷銜接,關(guān)于狐貍的傳說和超現(xiàn)實如夢似幻的情景的打造顯得極其微妙,有些晦澀而難以言喻。最后出現(xiàn)的光明富有寓意,看完后始終記著藤田嗣治說的那句話:終有一天畫作不會因為其內(nèi)容而被廣為傳頌。 Ⅵ.《夢》/黑澤明 黑澤明電影里的色彩和構(gòu)圖真是一絕,看過他的手稿就知道他的繪畫功底也十分了得(據(jù)說他的哥哥更牛逼,可惜英年早逝),這部電影由八個夢境組成,充滿想象力,寓意也很明顯。大師級導(dǎo)演總有一種相當(dāng)超前的預(yù)言能力,很大程度是出于他們對于社會現(xiàn)象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脫稿練習(xí),源于片中的第一個夢“太陽雨” 另外分享最近讀過的一本很喜歡的書 《春天終將來臨 : 大衛(wèi)·霍克尼在諾曼底》 讀后感:這本書的裝幀和手感的確有如沐春風(fēng)的感覺,能感受到色彩對于感官的刺激和情緒的影響。本以為是本畫冊,實際圍繞著較多的對話和感想展開。 先不論是否偏愛霍克尼的作品,就他一直持續(xù)不斷的熱情和精辟獨到的見解,的確讓人挺欣賞,字里行間有不少值得提取的養(yǎng)分和思路。打破常規(guī),樂于嘗試, 善于觀察,一直都有進步和上升的空間,浮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個年過八旬依舊精力充沛孜孜不倦的老頑童模樣。 看完讓我想起了教授自傳里的一句話:逃避邏輯的認(rèn)知,接近自然本身的愿望。文字、畫畫和音樂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或許這是一個不再需要人畫畫的時代,但畫畫能獲得的“額外的生命力”是其他技能所難以給予和取代的。“即便是一塊最不起眼的石頭,畫家也能從中找到樂趣和詩意。”喜歡一件事,就做下去,并堅持,不要太在意能從中獲得什么。 ——謝謝大家的支持—— ——歡迎多多關(guān)注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