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左右,明朝官員袁了凡步入暮年,安享居家之樂。 然他依舊保持著青年時代的習慣,頻繁獨自面壁,反思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總是滿懷感慨。 終有一朝,他意志堅定,決意將生平的豐富閱歷與深沉感悟,傾注于翰墨之間,以期成為后世之鏡鑒,光照千秋。 袁了凡歷盡星辰璀璨、月影斑駁的時光,傾注心血于筆墨之間,終于將一部傳世佳作——《了凡四訓》——凝結成了墨香四溢的篇章,為后世留下了廣為傳頌的智慧瑰寶。 作為儒家經典之作,它影響了世上的無數人。 袁了凡先生憑借其豐富的人生體驗,鄭重提醒我們:所謂的命運并非一成不變,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因果循環的宏偉樂章中流轉變遷。 常言道:心靈即是環境的寫照。 心慈之人,常享福祉。 尖酸之人,難免引火燒身。 袁了凡在宦海歷經滄桑后,終于領悟此理。 袁了凡少年時期,于慈云寺邂逅了一位來自云南的孔姓高人,并接引回家居住。其人深諳易理,擅長推演天機,卦術精湛,能洞察未來之變幻。 孔先生不管巨細都非常靈驗,但凡錄取名次都符合老人的預言,遂袁深受鼓舞激勵,勇攀科舉高峰。更是以神秘之術,精準推算出袁公試場之上的顯赫名次,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切美好預言竟如繪卷舒展,次第成真,宛如天意昭示,令人贊嘆 自此,袁了凡深信命運天定,任由自己在命運中隨波逐流。 34歲那年,他踏上了棲霞古剎的勝境,虔誠地向云谷禪師求教,兩人在禪房中對坐,時光流轉,三天三夜如一瞬。 云谷禪師德聞孔先生為其命運所作的卦卜,含笑輕啟珠唇,詢問孔先生是否真以為他命中注定該享有繁華似錦,兒孫如云,簇擁膝下。 袁了凡在肯定之余,深入自省,幡然領悟命運多舛的根源:心量狹隘、驕慢不遜、善行鮮少,福澤自然淺薄;膝下無子,源于常常怒火中燒、慳吝施舍、沉溺酒色、多言多語。 云谷禪師循循善誘:天意至公無私,順乎因果循環,絕無謬誤。若能以禪修凈化心念與行為,便能躍升命運的桎梏,主宰自己的航向。 禪師指導他,若要扭轉命運,必須徹底摒棄過往的過錯——積善成德、寬以待人、懷揣慈悲、養護精神。 袁了凡如夢初醒,立志洗心革面。自那刻起,命運之輪悄然轉向。 他不僅金榜題名,榮任寶坻縣令,更喜得十一子,安度53歲——那曾是被孔先生預言的生命終章。 正如《大般涅槃經》所云:修一顆善心,可破百般惡業。 播下善良之種,花開仁愛,香飄萬里; 若播下惡意,雖可得一時之勝,卻終將結出怨懟之果,損人亦不利己。 大多時候,決定人處境的,非能力,而是心態。 算計他人,苛刻待人,只會自尋煩惱。 懷善心,種善因,可能帶來終身善緣。 《了凡四訓》有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存善心,言善語,行善事,得善果。 心為根,言為花,行為果,三者相承,方能種善因,收善果。 在卡耐基那部流芳百世的杰作《人性的弱點》中,一則令人感慨萬千、觸動靈魂的故事緩緩鋪展開來: 1922年,美國加州的土地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一位名叫席貝德的青年,懷揣著對歌唱的無限熱愛,每周定時踏進教堂那神圣的殿堂,用他如天籟般的嗓音為唱詩班增添無盡的魅力。 他的私生活卻并不似其歌喉之旋律,那般飄逸悠揚,悅耳動聽。他在城外的一處葡萄園中,棲身于一間破舊的小屋,生活拮據得令人嘆息,債務如同無形的枷鎖,讓他背負了長達十月的沉重房租拖欠。 為償還債務,他業余采摘葡萄,有時以葡萄果腹。 生活艱苦,他幾欲放棄歌唱,賣車載重謀生,卻因一句贊美改變命運。 一位牧師贊譽他:“你有一副天賦嗓音,應赴紐約深造。” 牧師之言重燃青年信心,借得2500美元,踏上紐約之路。 歷經滄桑,破繭成蝶,終將歌聲灑滿乾坤,扭轉了命運的軌跡。 一詞溫柔細語,竟蘊藏無盡魅力,宛若春日細雨,滋潤萬物,神奇之力流轉其間。 青年始終感激牧師,因贊譽與鼓勵,他成就歌唱事業。 《荀子·榮辱》篇有云:“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劍傷。” 言辭帶能量,影響他人,或善或惡。 妙語連珠者,輕易贏得人心之認同,博得眾人之敬仰。 惡言者,易招不快,為他人帶來禍患。 心理學家亨利·高達德實驗發現,說好話,能量儀顯示新能量; 說壞話,能量驟降。 話語的魅力確實能賦予人心底的活力。 《道德經》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更傾向于親近那些給予我們鼓舞與肯定的人。 每次接觸,聽其言,感受正能量。 堅持善行,口出善言,積累福報。 最終,我們向外界散發的無論是友好的情意還是敵視的態度,都會反過來影響我們自身。 《了凡四訓》言:“命由己立,福自我求。” 換言之,人生的福澤與禍端,往往與個人的言行舉止緊密相連。 多行善積福,作惡招禍。 付出善良,終回報自身。 《了凡四訓》記載一故事: 在明朝時期,楊榮的先祖們以操舟擺渡為業。 一次水災,眾人爭搶水中財物,唯楊榮祖輩舍財救人。 鄉里鄰人致富,暗中嘲諷楊家的質樸無知。 一位仙風道骨之人贊嘆道:“積善之家,楊氏必將繁榮昌盛。”” 后來,楊榮舉薦登科,位列三公,祖輩追封官爵,子孫賢能。 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懷善心,行善事,福報連連。 惡念者,為私利不擇手段,自陷困境。 揮別宿命之霾,最上乘之徑,莫過于洗心革面,重返至善之途。 曾摘世界財富之冠的約翰·洛克菲勒,便是在一念之間,令命運之輪煥發新生。 53載歲月,他立于事業之巔,然而金錢的聚斂之道,卻為他招致無數怨懟。 醫者諄諄告誡,若不輟息繁忙,53歲將成生命之終章。 洛克菲勒遂覺醒,退隱商界,轉投慈善之門。 他大方資助,為芝加哥大學和塔斯基吉這所知名黑人學府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捐贈資金用于聯合國大廈的建設,同時設立基金以促進科學研究事業的前行。 在善舉的潤澤之下,家族財富如日中天,心靈亦得歡愉之滋養,終以99歲高齡,安享天年。 ? 《福慧之道》有云:“福之所厚,載未來之無量前程。” 若福不足,即使費盡心機,也難逃災禍。” 財富多少,取決于種下財富種子。 奉獻以助人,成就他人之美,便是播撒善意的種子,滋長和煦的春風。 繁星播種,時光里孕育福澤與珠璣。 李安導演曾說: “人生非坐等好運降臨。即便命中注定,也要主動追尋。” 世間無無緣無故的好運。 財富若流水,名望似浮云,子孫如綠葉,皆須品德為根,心態為土,能力為干,方能枝繁葉茂,基業長青。 今日之果,是昔日之因。 今朝種因,明日收果,歲月如織,未來花開。 如果你始終善良勇敢堅定,一定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