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這些年來,我遇到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年輕人。 他們起點都差不多,可是在工作幾年后,人生卻經常有著天壤之別。 為什么?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是習慣的差距。 哲學家威廉·詹姆說:“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你的習慣里,藏著你的人生階層。有些習慣會逐漸成就你,有些習慣會慢慢荒廢你。 如果你有下面4種底層習慣,就要趕緊做出改變了。 習慣抱怨,不想辦法 很多人在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是非常容易抱怨的。 比如,抱怨工作太難做,抱怨環境不好,抱怨公司不好,抱怨客戶難搞,等等。 從心理學上來說,抱怨、怪別人,可以轉嫁一部分責任,能減輕一部分痛苦。 抱怨是人的本能,但解決問題才是本事。 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也曾經抱怨過。大學畢業后,他入職了一家傳統的瓷器生產企業。 這家公司效益很差,瀕臨著倒閉的邊緣,員工遲發薪水更是常常發生。 因為這個緣故,員工工作積極性很低,到處彌漫著消極怠工的情緒。稻盛和夫也受到了這種情緒的影響,經常和同事一起抱怨、吐槽公司, 他一度有了辭職的想法,寫信向家里人抱怨,遭到哥哥當頭棒喝:在這樣沒人干活的公司你都做不出點成績來,你還能干什么?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稻盛和夫,他不再跟著同事一起抱怨。而是住進了實驗室,夜以繼日地做實驗。 歷經數百次失敗后,終于研制出新型材料。客戶因此搶著下訂單,企業起死回生。 后來,稻盛和夫在《心法》里說:“人生一切的不幸,沒有別的原因,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吸引而來的,是無休止地傾訴不幸、牢騷不斷的那顆心,喚來了不幸。” 的確,每一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雖然無法被看見,卻在悄悄地影響著每個人的人生。 遇到問題,習慣性抱怨,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消極延伸。 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的,當你牢騷不斷,被負能量裹挾時,沒有人愿意靠近你,所有好的事情都不會來找你。 所以,不要抱怨,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沉湎于低級快樂 所謂的低級快樂,就是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即時滿足,獲得快樂的事情。 比如,刷短視頻,看肥皂劇,玩游戲……通常是幾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然而,輕易得到的快樂,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快樂。 沉湎于這些低級快樂,長期下來會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專注力,使人難以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中去,一步步使人廢掉。 生物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老鼠也瘋狂”。 一只老鼠被連上了一個電極,每當老鼠按下按鈕,就有微小的電流刺激它的大腦。 但老鼠被電后不僅沒有躲開,反而越來越興奮。 12個小時的時間里,老鼠足足按了7000次按鈕,最后力竭而死。 原來,電極刺激了大腦區域的快感中樞,于是老鼠掉入了這個“快感陷阱”里。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人都很容易變成這只瘋狂的老鼠。 那,怎么辦呢?不要沉迷于低級快樂,而是要學會延遲滿足,追求高級快樂。 羅翔老師說:“低級的快樂來自放縱,高級的快樂來自克制。” 面對外界的誘惑和沖動時,你要保持理智和冷靜,不盲目追求短暫的歡愉,而是要更重視長期的幸福和內在的成長,將時間投入到有意義和長遠回報的事情上。 比如,學習一門手藝,運動健身,專注工作創造價值,等等。 然后,通過設置目標,階段性完成目標,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你會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加努力,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遠離多巴胺,追逐內啡肽。你追求怎樣的快樂,就有怎樣的人生。 拖延重要的事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尤其是一些很重要的事,總想著“再等一會兒”“明天再做”,結果事情越積越多,最后事拖黃了,人也涼了。 我有時候在想,為什么很多人喜歡拖延?主要是這2個原因。 第一個,是惰性使然。人性中有懶惰的一面,改變畢竟是困難的,如果一件事做起來很麻煩,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打破慣性,走出舒適圈的。 第二個,是畏懼失敗。看見了很多的障礙和挑戰,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沒有做好計劃,所以寧愿不做,也不想做錯。 可是,行動,永遠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做錯,比沒做勝過100倍。 雷軍讀大學的時候,給自己定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在一級學報上發表論文。 當時很難,看上去難以實現,但他行動起來,很快就做到了。 雷軍說:“我今天回想起來,那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目標,試一試,也許沒那么難。所以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有年輕人的魄力,不要聽人家這個建議那個建議,敢想敢干最重要。” 張一鳴也非常注重行動力。他經常問自己: “馬上有什么可行動,你是行動派嗎。很多問題它不會消失, 不動(猶豫/抱怨/感嘆)肯定是錯誤,行動就有力量,哪怕是行動的準備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改變事情。” 所以,遇到重要的事情時,不要拖延。拖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你要有行動,你只有行動,你才會有反饋,有了反饋,就可以復盤,哪怕做錯了,也可以調整,然后找到正確的路。 記住: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80%的問題。 過度追求確定性 《人生算法》里有這么一句話:“窮人傾向于拿到確定的東西,他們不要概率權。”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越是底層的人,越只在乎眼前的得失,不敢承受風險,挑戰未知的事情。 在職場上,一個人過度追求確定性,通常會有兩個表現: 第一個,只重視眼前的利益。 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對未來沒有特別高的預期,總是希望能盡快兌現利益。 舉個例子,他帶團隊研發了一個產品,兩年后才能上線盈利。但他等不及,害怕有風險,就把產品打折出售了。 第二個,待在舒適區,不肯改變。 有些人之所以一輩子待在底層,是因為自己寧愿選擇舒適區,不肯改變,不愿嘗試和冒險,不愿奮斗。 人一旦沉迷在舒適圈里,進入固定的模式,就會自我設限,拒絕新的成長。 但是,舒適圈是不長久的,舒適圈給了人舒適感,卻給不了你長久的安全感。 因為,這個世界是變化的,如果你沒有成長,很可能一遇到風險,你就垮掉了。 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過度追求確定性,要去打破舒適圈,突破自我,構建反脆弱的能力。 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干什么事情。有些事是你擅長的,有些事是你不擅長的,但你要敢于嘗試,敢于突破自我。 拿我自己來說,2020年,我剛開始做直播,也是啥都不懂,我一直是線下講課,突然要在線上做直播,要克服的困難是很多的。不光是技術上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突破心里的障礙。 怎么辦呢?靠的就是突破自我,每天精進,一點一點。 你不邁出那一步,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最后,我想用英國詩人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最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愿你從此刻開始,丟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成就好的人生。“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