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都市白領掀起了一股運動熱潮。每天晚上,公園里,馬路邊,到處都是夜跑族的身影。每到周末,爬山的,騎行的,打羽毛球籃球的也不在少數。而那些每天在朋友圈里曬走了多少步的,更是將運動落實到了吃飯上廁所的每一個間隙。 有人說,運動對于膝蓋的機能是一種鍛煉;也有人擔心,運動會造成膝關節磨損等,對膝蓋不好。那么對于膝關節來說,體育運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們在運動時,究竟應該如何保護膝關節呢? 哪些因素容易傷害膝關節? 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多、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一般來說,扭轉的動作最容易導致膝關節損傷。像一些踢足球、扣球的動作,尤其是足球、籃球等運動中一些斜切、轉身、拐彎等動作,都比較容易造成膝蓋受傷。像跑步這種運動,路線直線,受傷就會比較少。爬山雖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但卻不利于保護膝關節。因為,上山的時候,膝關節負重基本上就是自身體重;而下山的時候,除了自身體重以外,膝關節還要負擔下沖的力量,這樣的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損傷。髕骨、半月板、關節面的摩擦加劇,很容易造成傷害。 據臺灣地區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穿高跟鞋上下樓梯時,髕骨承受的重量可達到體重的幾倍。常穿高跟鞋與女性髕骨軟化有很大的關系。髕骨軟化是指髕骨軟骨因磨損、創傷引起的退化、變性,通常表現為膝蓋前方疼痛,按壓髕骨有鈍痛和摩擦感,上下樓時膝蓋疼痛,尤以下樓為甚。 此外,過度肥胖也會損傷膝蓋。髕骨就跟滑輪的作用一樣,上邊的肌肉在拉它,下面的重量越大,彎曲膝關節的角度越大,壓在腿上的分力就越大,軟骨也就更容易磨損。 跑步會導致“跑步膝”嗎? 有些人會擔心網上流傳廣泛的“跑步膝”。其實,它的專業名稱叫作“膝關節外側摩擦綜合征”,但它不是跑步時膝關節疼痛最主要的原因,而經常是軟骨損傷、肌腱末端病、滑膜炎等。其實,只要運動量控制好了,跑步很少會造成損傷。 所有的運動都要適度,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量力而行。千萬不要拿自己跟運動員比。職業運動員每天都在訓練肌肉力量、身體柔韌性、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等,他們對自身的解剖結構、功能狀態以及傷病防治常識有相當的了解。另外,職業運動員身后通常都有一個強大的醫療、康復團隊。而這些條件,都是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感覺膝關節疼痛不適,就休息一下,暫時不要運動,休息到疼痛減弱或消失為止。如果是急性損傷,比如韌帶損傷,那就得最少休息三個月以上,俗話說“傷筋動骨100天”,我們得遵從這些規律。 對膝關節友好的運動 那什么運動對膝關節最好呢?一般來說是游泳最好了。跑步、走路也可以,但爬山就不太友好了。爬樓梯對于正常人沒問題,但對膝蓋不好的人就不太好。 靜蹲也是我們臨床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極其適合普通人群,特別是膝關節軟骨有損傷的中老年人的鍛煉方法,主要是鍛煉股四頭肌肌肉力量和膝關節的穩定性。 因為靜蹲采用了靜止不動的鍛煉方式,所以既合理、又容易堅持。另外,這種方式在哪里都可以鍛煉,也不需要輔助器材,所以可行性非常強。不但可以治病,也是平時運動不多的朋友提高肌肉力量和能力的非常好的鍛煉方法。 靜蹲訓練方法: 背靠墻,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向前伸,和身體重之間形成一定距離,40~50cm。此時身體就已經呈現出下蹲的姿勢了。小腿長軸與地面垂直。唯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夾角最好不要小于90°,尤其是中老年人,因為可能會加重或者引發軟骨損傷。每次30~60秒,休息1~2分鐘,然后重復進行。每天重復3~6次為最好。 ![]() ![]() 另外,蹲的角度非常有講究。因為維持姿勢的肌肉有“溢出效應”,簡單地說,就是每部分肌肉只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起維持姿勢的作用,所以,靜蹲最好分不同的角度來做。例如90°、120°、150°(但中老年人不要求蹲到90°)三個角度,效果會更好。蹲的時候,最好在不引起明顯疼痛的角度進行。否則,練習不當會加重損傷。 醫生提示 生活中如何保護膝關節、預防膝關節損傷呢?一個是注意控制運動量,如果感覺膝蓋疼痛就要休息。另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膝關節不受傷,不是靠護具去保護,而是靠肌肉去保護。平時要多練肌肉力量另外還有反應性、敏感性等,并且也要學會休息。 另外,膝關節在寒冷的冬天更易受傷,因此冬春季節,還應注意滕蓋保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