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書譜》曾記載:“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項穆《書法雅言》也寫道:“書有老少,區(qū)別淺深。勢雖異形,理則同體。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巖岫聳峰,旌旗列陣是也”。 年長者的人生閱歷深厚,靈魂狀態(tài)更加沉靜,對于書法藝術的理解,不再流于表面,深入內(nèi)層情感和意境之中,下筆靈巧老道、從容和諧,磨平了銳利與張狂,盡顯閑散虛和的中庸之美,讓人回味無窮,品析千年不覺乏味。 譬如“元書冠冕”趙孟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趙孟頫早年師法宋高宗,以及晉唐“秀逸”之風的法帖,用筆妍媚輕靈、綽約清和,一派玉軟花柔之象。 后世諸多學者,謾罵早期的“趙字”媚俗無骨,氣韻過于輕浮,再加上趙孟頫“貳臣”之舉,導致眾人批判其字:“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 隨著眼界開闊,思想提升,趙孟頫中年臨摹李北海、顏真卿法帖,對于“二王”筆法理解更深入,點畫遒勁渾實、外柔內(nèi)剛,筋骨十分洞達,擺脫俗媚之氣。 比方看60歲壽辰寫的《梅花詩》,猶如神仙下凡,元皇慶二年(1313年)五月,趙孟頫賞梅后,靈感突發(fā)撰寫幾首詩歌,這些“自作詩”沒有史料記載。 700年來鮮有人知,幸好趙孟頫壽辰之時抄寫,留下一卷“千古美帖”,卷中點畫飄逸遒和、溫雅暢達,多以尖峰入紙,運筆中鋒搭配藏鋒,將衄挫頓折、絞轉提按的變化,藏于墨色之下。 外觀看起來平滑流暢,好似華美的緞帶一般,例如卷中的“多”字,筆畫連轉圓融、豐腴飽滿,最后一筆仔細觀察,能輕微察覺凸起、蓄力的變化,墨色力透紙背,后人臨摹、品析時,更覺博大精深。 《梅花詩》清末流入美國,如今藏于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很多外國人觀看后瘋狂點贊,夸獎此作美若天仙,近代曾有華裔重金收購,卻被拒絕。 而且馬宗霍《書林紀事》亦寫道:“元趙孟頫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shù)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span> 足以見“趙字”藝術價值之高,時常臨摹此作,可以提升控筆靈活性、力量感,讓字體雄秀兼?zhèn)洌囆g質(zhì)感更加深厚、多元,其次通過簡練明快的“趙字”,初步感受“二王”筆法,日后臨摹晉唐法帖,上手更快。 而今,我們對趙孟頫《梅花詩》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此品推出一款手工裝裱的經(jīng)折裝,采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查找。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