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國家,女子出嫁后都是冠夫姓的,可見媳婦并不是外姓人。即使到了現代,兒媳婦結婚進入這個家,即使不住在一起,也是名副其實家庭的成員。 關于女婿,古語中也有“女婿能頂半個兒”的說法。這充分說明,在岳父母心中,是把女婿當作自家人的,并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由此,女婿對這個家庭,也會有很強的歸屬感。 到了今天,雖然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一般都與老人分開居住,逢年過節往往還是會上門看望老人的,這是刻在骨子里的孝道。 但是我們也會觀察到一個現象,有的家庭,父母到了晚年,只有兒女回家,兒媳女婿長期不上門,這其實說明了3個嚴重的問題。 01、發生過嚴重的沖突 有的兒媳、女婿不上門的原因在于,曾和家里老人發生過劇烈而不可調和的沖突,為此雙方都懷恨在心,決定老死不相往來。 朋友小李和老公結婚多年了,小李自從生完寶寶就再也沒去過公婆家。 原來,她剛結婚時是與公婆同住的,婆婆是個很強勢的人,很不容人。 她說結婚第二天,婆婆就開始挑刺了,什么“怎么起這么晚,耽誤了大家吃早飯”、“家里的飯不吃,總吃外面的,這家遲早敗你手里”,“你的房間搞得真亂,臟死了”,“夫妻兩人的內褲分開放,否則不衛生”等等。 因為是新媳婦,開始她只能隱忍不發。但時間久了,自己和丈夫隱私的事情被公開拿出來說,她真心受不了。為此她多次心平氣和地請求公婆,不要干涉她的隱私。 聽了這話公婆受不了,轉頭跟兒子告狀,他們覺得“兒媳批評他們,不尊重他們?!睘榇朔蚱迌扇嗣苤刂?,最后她實在忍無可忍了,和公婆發生了劇烈的沖突。 公婆罵她,還扯爛了她的衣服,于是她把心一橫,搬了出去。孩子四五歲了,期間她從沒去過婆家。 其實這些沖突的起因,源于公婆的操控欲太強。當操控欲望滲透到別人的隱私領域,并且反復發生時,就會產生巨大而不可調和的沖突。
這家的老人明顯屬于自戀型人格,他們覺得自己是權威,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永遠是正確的。 極度的自戀支配下,他們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兒媳,企圖讓兒媳婦完全、無條件地遵從,不能有一點懷疑。 自戀型人格在人際關系中,總是咄咄逼人,把別人逼到墻角,人家開始反駁,他們反而覺得自己被侮辱了。所以,一個強勢、缺乏共情的家庭,很難不產生沖突。 02、失去界限 有的老人真的很沒界限,總是喜歡摻和兒女的家庭事務??墒悄阋溃瑑合迸龊妥约簺]有血緣關系,你去摻和的多了,人家能不恨你嘛。 有個真實個案,女孩談了一個對象,父母不同意。后來女孩堅持和男人結婚了,但岳父母仍然不待見女婿。 每次女兒女婿回家,岳父母不是擺臭臉給他看,就是話里話外瞧不起他。 甚至男人吃飯時候多夾一塊肉,都要被岳母陰陽幾句,搞得他很不自在。后來有一次,女孩和丈夫吵架回了娘家,于是娘家組織人去把男人狠狠地打了一頓。 本就是再平常不過的夫妻吵嘴,最后卻升級成了一場血戰。 最后事情反轉,夫妻兩個人和好了,但這些心理創傷和身體傷害,卻深深的印入男人的心中,每逢過節只有妻子回家,男人再也沒去過岳父母家。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課題分離理論,強調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 這些事情和環境必須是自己親自去做、去面對。一個人不能被他人左右,同樣也不要去干涉他人的事情。 仔細觀察得知,不論是人際關系,還是親密關系中的矛盾,大部分都是失去了界限所致。他們強行進入到了別人的生活中,不能做好課題分離。 到了晚年,很多老人還是喜歡干涉成年子女的家務事。導致本來的家庭小矛盾,在老人的摻和下加深擴大。 就像上面那家的老人,本來女兒女婿只是吵架而已,完全可以自己和好解決的。但是老人失去了界限,強行進入了女兒女婿的課題中,最后造成了女婿和他們關系的惡化。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沒有做好課題分離的老人,因為他們給兒女造成了很多的痛苦,也導致孩子不再上門。 03、厭屋及烏的關系 還有的夫妻,彼此關系并不融洽,小兩口處于“過不好、離不了”的狀態。你說過不下去吧,還有財產、孩子、世俗的問題的羈絆,兩人只能拖著苦苦維持。 兩人已然是貌合神離了,兒媳女婿怎會再去公婆或岳父母家看望呢。 就像我們鄰居家的姑娘,每到周末只有她和孩子回娘家,大家從來沒有見過他家女婿。本以為女婿工作忙,在外地來不了。直到有一次恰逢某個節假日,他家老爺子過60大壽,女婿也沒來。 后來聽別人議論,他家女兒和女婿感情不好,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很厲害。他女兒也不去婆家,女婿也不來他家,出現這種厭屋及烏的情況真的讓人深思。 所以,人到了晚年,兒媳和女婿不上門,大概率是因自身性格因素、課題模糊,小夫妻感情不合造成的。 發現存在這些嚴重的家庭問題,應該及時建立家庭矛盾解決機制,尋求及時溝通,以免矛盾和誤解進一步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