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達生,一位熱衷于圓運動學習,把道家哲學具象化的太極人。希望在下分享的一些練拳心得、所見所聞,能拋磚引玉,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有緣的朋友,請點下面卡片關注我們: 窗外的雨滴猛烈地敲擊著玻璃,不時發出清脆的滴答聲。天空灰蒙蒙的,看來今天是沒辦法出去晨練了。 翻了翻習拳筆記,“尾閭內收'四個大字映入眼簾,今天就跟大伙兒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很多拳友在行拳過程中,時常覺得雙腳不得力,松沉不下去,拳架很飄,心氣仿佛都飄在上半身。盡管嘗試屈膝蹲下打完整個套路,但終究感覺不得勁。 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這個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行拳過程中,沒能做到“尾閭內收'這點要求造成的。 “尾閭”,從現代解剖學確定的位置來講,是在尾骨尖下0.5寸,大約在尾骨尖端與肛門的中點。 我們習練太極拳,處處強調松沉,“尾閭”在這個松沉體系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點。 一個人打拳,如果沒能正確與理解“尾閭內收”這一塊,就容易帶出各種拳病。
這時候,要切記'百合穴'位置,頂勁上領,做到上下對拉,把整條脊柱伸直。讓上下“勁別'整到一塊。除了'百會穴'向上領,其它部位跟著'尾閭'往下松沉,并時刻保持“掤勁”不丟,襠部撐圓。 當我們把這幾個要點做下來,就會感覺,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腳.......等外三合,已經是水到渠成之事了,身體中正的問題也跟著好了起來。就連氣感方面,都會有一個較大的變化。 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尾閭內收”只是練拳的一個要求,并不是要收得有多狠。如果過于內收,就會產生后仰,身體的重量直接扎到的膝關節上面,違背我們內收的初衷,實在是得不償失。 “尾閭內收”的動作要領,不僅要體現在定勢動作中,更要在動態運動之中時刻保持。防止出現“翹尾巴'打拳等現象。 所以,只有做好尾閭下墜這一塊,動作才會飽滿,才能更好地催生松沉勁… 溫馨提示: 歡迎大家關注'太極達生'公眾號,上述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對待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身為修身養性的太極人,我們千萬不要心懷執念、以偏概全影響自己的好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