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消息在網絡上爆火。作者稱如果人體16個小時沒有進食,就會啟動兩個功能:一個是肝糖原被消耗殆盡,身體開始消化脂肪;另一個功能叫做“自噬”,就是自己吃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怎么餓了還不到一天,自己真的被自己吃掉嗎?這個自噬反應究竟是什么?
空腹16個小時,
身體就會自己吃自己?
自噬是指 “自我吞噬”,這是一個細胞生物學上的概念,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研究人員們觀察到,細胞可以將自己的某些部分給包裹起來,送到酸性的溶酶體部位進行降解,然后循環(huán)利用降解后的產物。
這對細胞耐受不良環(huán)境、維持內穩(wěn)態(tài)十分重要;是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進程相關。
不過,人體自噬反應屬于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算不餓肚子,通過鍛煉或者減少熱量攝入也能啟動。

在人體中,真的就像網絡熱門信息說的那般,餓上16個小時就能啟動自噬反應嗎?
其實目前沒有太多研究證明這一點。
根據知名醫(yī)院克利夫蘭診所的介紹,在動物研究中,如果連續(xù)餓上24~48個小時,基本可以啟動它們的自噬反應。
而在人體中,可以確定的是——餓肚子或者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攝入,的確可以促進自噬反應。但由于數據缺乏,究竟要餓多久才能誘發(fā)自噬反應,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自噬反應可以減肥,還能抗衰老?
除了自噬反應的時間問題,人們對于“限制時間飲食”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最常見的就是“8-16”間歇性斷食,也就是進食集中在8個小時里(比如早上9 點到下午5點),剩余16個小時不吃飯。
間歇性禁食的減肥原理還是限制每日攝入的總能量。當人們將每日的進食時間限制在6~8小時內,會自然而然地減少能量攝入。此外,又沒有監(jiān)測卡路里帶來的焦慮感,因此更易長期堅持。
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fā)表過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也給出過類似的建議——控制在早上7點到下午3點(7:00-15:00)這8個小時內進食,堅持14周,能有效減重6.3kg,甚至能改善舒張壓和情緒紊亂。

圖片來源網絡
而在動物實驗中,間歇式斷食被證明除了能夠幫助減肥之外,還能改善動物的身體機能,甚至還能延壽:
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科和外科學院發(fā)育與遺傳系的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發(fā)表了一片研究,借助果蠅這一模式生物,揭示了間歇性限制時間飲食能夠有力地延長果蠅的壽命,并推遲了肌肉和腸道中衰老標記物的出現。
研究人員強調,限時飲食發(fā)揮延長壽命的好處,需要正常的晝夜節(jié)律,也需要自噬反應。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飲食就不會讓動物長壽。
這也就是說,禁食的時機非常關鍵。只有那些在晚上開始禁食,餓到第二天中午的果蠅,才會從禁食中得到明顯的好處,壽命有明顯延長;而在白天禁食,晚上吃東西的果蠅壽命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這是因為動物的身體里有生物鐘,只有在夜晚,自噬反應才最為活躍。如果在夜間攝入食物,身體會誤以為還需要保持活躍,就會抑制自噬反應。久而久之,細胞里的垃圾就會得不到及時清理,反而對細胞有害。

圖片來源網絡
但要注意的是,這個理論似乎很有道理,但它畢竟來自動物實驗,能否運用到人類身上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為了身體變健康,也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自己輕易嘗試幾天不吃不喝,只為了“啟動自噬反應”,可能不得其法,反而會損害到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