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用中草藥熬制的酸梅湯可謂是火出了圈,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去中藥店(房)配酸梅湯”的熱潮。這款生津、止渴、消食、解油膩……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夏日飲品,到底有何來歷,一起來了解。 酸梅湯已經有千年厚重的歷史沉淀,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飲料之一。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為飲料。 “炎伏更無虞暑熱,夜敲銅盞賣梅湯。”梅湯之名正式出現,是在元代的《飲膳正要》里,其間記載“白梅湯”,可“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干渴、津液不通”,是以做藥食之用的。明代時蜜煎梅湯則以“湃骨之涼、透心沁齒”的姿態出了場。 到了清代,酸梅湯在“資深梅粉”乾隆的授意下,經御膳房的改進成了宮廷御用,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 后來酸梅湯傳入民間,于是大街小巷,干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就此成了北平的招牌。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民國時期,北平的酸梅湯堪稱“國民冷飲”。梁實秋、張愛玲都曾把酸梅湯寫進文章里。 酸梅湯是中國傳統的夏季解暑生津飲料,其基本原料是烏梅、山楂、甘草、陳皮,冰糖,輔以洛神花、桂花,烏棗、桑葚、薄荷、枸杞等,具有消食和中,行氣散瘀,生津止渴,除煩安神之功效。 酸梅湯非常適合盛夏時出現的食欲不振、口干少津、倦怠乏力的人群飲用,加入冰糖后,酸甜清新,津液頓生,猶如暑天中的一陣涼風,驅走暑濕之氣。 “辛甘化陽、酸甘化陰”是傳統中醫學五味合化理論,而酸梅湯的基本搭配(烏梅、山楂、甘草、冰糖),正是五味合化中“酸甘化陰”的體現。因此,在炎熱的夏天,酸梅湯能夠幫助我們的身體補充津液。 酸梅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烏梅、山楂、陳皮、甘草、冰糖,有時還會加入桂花、菊花等,這些成分各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烏梅:是用未成熟的青梅干燥后熏制而成。烏梅味酸、性平,有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安蛔驅蟲的作用。烏梅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2含量極高,是其他水果的數百倍。雖然味道酸,但它屬于堿性食物,肉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喝點酸梅湯更有助于體內血液酸堿值趨于平衡,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活血散瘀的作用。山楂富含維生素C和有機酸,能幫助消化,促進脂肪代謝。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陳皮含有揮發油和黃酮類化合物,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腹脹。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和黃酮類化合物有鎮咳祛痰、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冰糖:味甘,性平,具有潤肺止咳、補中益氣的作用。冰糖可以調和藥性,增強口感。 今天給大家推薦3個酸梅湯方,可根據您的口味自行選擇(方中藥材可至藥店購買)—— 酸甜濃郁版 【材料】烏梅30克、山楂干30克、陳皮9克、干桑葚9克、洛神花5克、生甘草3克、薄荷1克,桂花、冰糖(或蜂蜜)適量。 【做法】將前六味洗凈,加3000毫升水浸泡半小時后,武火燒開轉文火半小時,融入適量冰糖,過濾出湯汁,撒入薄荷、桂花,晾涼或冰鎮后飲用即可。 開胃解膩版 【材料】烏梅3~5個,山楂15克,陳皮半瓣,菊花、冰糖少許。 【做法】上述材料洗凈,用紗布袋裝好。鍋內加水煮沸,放入藥材紗布袋,小火煲40分鐘,放溫后即可飲用。 辦公室極簡版 【材料】烏梅6個,甘草少許,冰糖(或蜂蜜)適量。 【做法】先把甘草、烏梅洗凈,放鍋里(不要用金屬鍋)加水煮20~30分鐘,除渣,放糖調味。 【注意】酸梅湯在煎煮時應避免使用鐵鍋、鋁鍋,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 酸梅湯與其他涼茶一樣,有著其最適宜飲用的季節及人群,當然,也有著禁忌人群。 1、脾胃虛寒的人:酸梅湯味酸,性寒,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來說,飲用酸梅湯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不適癥狀。 2、孕期、經期的女性:山楂有活血化瘀、行氣散瘀作用,不太適合孕期婦女大量飲用。 3、感冒的人:酸梅湯有一個很顯著的作用就是收斂,所以需要發汗的外感病人,以及呼吸道有痰的咳嗽病人都不宜多喝。舌苔厚、黃膩的濕熱人群也不適合飲用。 烏梅三豆湯 【材料】烏梅、黑豆、綠豆、赤小豆各20克,冰糖或白糖適量。 【做法】把烏梅、黑豆、綠豆、赤小豆倒入容器內,加清水浸泡半小時,鍋中倒入600ml清水,加入烏梅與三豆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煎熬成150~200ml,按口味加入冰糖或白糖,連豆帶湯服下即可。老人和小孩的食材量減半。 烏梅三豆湯是由“烏梅白糖湯”與“三豆飲”合方而成。烏梅白糖湯出自清代醫家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其處方僅二味食藥同源的烏梅、白糖,“烏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斂相火而大補木氣。木氣動于上必虛于下,故烏梅為風木要藥。收而不澀,能生津液,溫病尤宜。白糖能補中而不橫滯,與烏梅酸甘生陰,最宜溫病虛證。” 彭子益言:“暑月熱極之時,心煩意亂,坐臥不安,面紅膚熱,身軟無力,不思飲食,舌凈無苔,或舌色滿紅。此暑火不降,木氣失根也。方用烏梅五大枚,冰糖二兩,煎湯熱服,酸甘相得,痛飲一碗立愈。” 三豆飲傳說出自扁鵲之手,宋代《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載三豆湯由烏豆、赤小豆、綠豆各等分組成。黑豆有活血利水,益腎健脾,祛風解毒之功;綠豆能清熱解毒,消暑,利水;赤小豆利尿,利濕,排膿消腫。三豆合用實為解暑、清熱、祛濕、防病之佳品,老少咸宜,可以預防痱子,緩解各種皮膚病,如瘡癰、痘疹、濕疹等。 總之,烏梅三豆飲具有滋陰生津降肝火,健脾補腎解暑濕的功效。 烏陳普洱茶 【材料】普洱茶10克,陳皮5克,烏梅5克。 【制法】將陳皮、烏梅洗凈后,陳皮剪碎、烏梅剪開,將普洱茶、陳皮、烏梅一同放入茶壺中,注入開水,將第一次沖泡的茶水倒掉,重新注入開水,濾出茶湯飲用。 【功效】止渴生津,消食養胃。適合口干咽燥、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之人。 烏梅茯苓木瓜湯 【原料】烏梅3顆,茯苓10g,木瓜10g。 【做法】將烏梅、茯苓、木瓜洗凈,加入適量水,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煎煮30分鐘,溫后服用。 【功效】祛暑生津,健脾止瀉。 【適宜人群】小兒腹瀉后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不止等。 姜茶烏梅飲 【材料】烏梅、姜各15克,綠茶3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生姜切絲,與烏梅、綠茶共放蓋碗中,以沸水沖泡,蓋悶15分鐘后調入紅糖飲用。每日沖泡3次飲服。 【功效】此飲有清熱生津、止痢消食、溫中、抑菌的功效,可用于細菌性痢疾。 【適合人群】適合細菌性痢疾、大便膿血以及虛寒型痢疾、脾虛泄瀉、久瀉不愈者。四季皆宜飲用。 【特別注意】外有表邪、內有實熱積滯者不宜。■ |
|
來自: ckeliter > 《丸藥制作藥酒養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