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特別的孩子,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金鳳凰。”
這是詹青云的母親對那個成績落后、常被老師批評的女兒說過的一句話。
也正是這句話,讓詹青云實現了從“笨蛋女孩”到“哈佛才女”的逆襲。
很多人說,父母的嘴藏著孩子一生的風水,父母說什么,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生什么。
真正優秀的父母,懂得用愛意影響生命,用語言激勵成長。
他們有智慧,看得到孩子的優秀,也善于稱贊孩子;
他們有定力,相信孩子的未來,也樂于激勵孩子。

曾看過韓國“國民育兒導師”吳恩瑛的《最溫柔的教養》一書。
書中的130個育兒故事,都在強調著一個主題——
要做會說話溫柔的父母,鋪就孩子一生愛的底色,要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比如,清早起床,看到從酣睡中醒來的孩子,你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
“有你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真的很幸福,寶貝,我愛你。”
孩子懵懂時可能不理解,可隨著父母的表達,他會自然而然珍視自己,也能在被愛中釋放愛。
比如,下班回家,哪怕你感到疲憊,你也可以溫柔地抱抱孩子。
“來,我的寶貝抱抱媽媽,給媽媽一點能量!”
孩子能感到幸福而溫馨,也會在日后遇到困難時,回想起這個畫面,而充滿力量。
父母若想孩子能明亮且溫和,就要從“嘴”出發,說軟話,別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
會對孩子說軟話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前不久,和朋友一起吃燒烤,發生的一幕讓我很是感動。
攤主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在認真地烤串,孩子就在一旁玩鬧。
他們的生意比較好,客人都招徠不過來。
那五六歲的孩子見狀開始幫父母的忙,上菜、收拾小桌子,還跟新到的客人講:“要等等哦!”
孩子端著一盤魷魚須往我們這邊過來時,一個踉蹌,摔倒了,魷魚全部倒在了地上。
他哇哇哭了起來。
哪怕忙得不可開交,媽媽還是快步走向了孩子,先扶他站了起來,給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輕聲問:“仔仔,摔痛了嗎?”
沒有……
那你去坐一會兒,休息一下,再來幫媽媽,好不好?
對不起,媽媽,我添麻煩了,菜都浪費了!
沒關系,你已經很棒了,媽媽重新做一盤就好!
……
沒過多久,孩子緩過來了,又幫他的父母干起活來。這一次,他干得更賣力、更仔細了。
在這里,沒有怒不可遏的父母,也沒有因犯錯畏畏縮縮的孩子。
媽媽心疼摔跤的孩子,認可他的付出,用孩子能接受的話溫和地教他,孩子也愿意繼續嘗試,做得更好。
父母柔和的語言,能讓孩子不斷進步,讓他能更接近父母口中的樣子,甚至超越其期待。
話語越是柔軟,越能讓孩子感受到磅礴的力量,越能成就孩子,溫暖你。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多半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父母越是跟孩子講硬話,孩子往往越容易出現行為不當,生成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在對東亞的家庭教育進行調研時,發現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講硬話,比如:
你真是沒出息。
你怎么沒一點隨我,簡直不像我的孩子。
你再這樣,就沒人愛你了。
……
他們用尖銳的語言表達愛,卻不想這些言語暴力根本不是愛,會將孩子越推越遠,最終跌入深淵。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所曾有過一項追蹤調查,追蹤處于父母語言暴力的1000多名未成年的性格,結果顯示:
56.5%的孩子暴躁,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
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巴格也曾做過一個誘導性實驗:
兩組學生做試卷,一組試卷中穿插著“挑釁”“打擾”“違法”,另一組則穿插著“耐心”“禮貌”“尊重”等。
試卷做完后,學生去辦公室找老師,老師則假裝在跟他人交談,不理會這些學生。
結果,兩組學生的反映差異很大:
被“挑釁”“打擾”等詞誘導的學生,幾乎都會不耐煩叫住老師們的交談;
而受“禮貌”“尊重”等詞誘導的學生則有82%會安靜地等待老師。
孩子的行為方式容易受到父母言語影響。
他們看到的一切,是被父母傳遞過來,如同鏡像一般,會復刻到他們的表現中。
父母對子女嘲諷的話語,就是一面負面鏡映,會形成孩子的消極自我,影響孩子的成長。
其實,無論孩子是否存在不好的表現,父母都可以選擇將那些傷害孩子自尊、自信的責備話語轉化為積極、正向的鼓勵:
把“你真是沒出息”換成“你進步了,真好”;
把“你怎么沒一點隨我,簡直不像我的孩子”轉變為“你是我的珍寶”;
把“你再這樣,就沒人愛你了”調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把“你怎么這么笨”換為“你是一個有潛力的孩子”……
當你的話語不再是生硬的苛責,你的孩子也就不會刻意膈應你,而是在溫和堅定的認可中,自信樂觀向上。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所生長的土壤會為這張白紙上色。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直接影響者,你對他說什么,他就會反饋什么給你。
在某書上有一個網友說:“真是幸運,我和弟弟生活在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手下!”
小時候的她,特別愛吃,長得胖胖、壯壯的,看上去丑丑的。
村里很多大人戲謔:“阿藝,你這么胖,是吃了你弟的吧,女孩子這么胖,真難看!”
大人的戲謔會帶來小孩的取笑,她被弄得很自卑,都不敢穿漂亮的裙子。
媽媽見狀,鼓勵她:“沒關系,長大就可以瘦下來,我們跑跑步,打打羽毛球,你一定會是最美的!”
媽媽很溫和,而且很堅定,讓她心生了一股勁。
她喝牛奶、跳繩、跑步、打羽毛球,中學后就慢慢抽條,如今是一個經常被人稱贊的又颯又美的up主。
弟弟小時候成績不好,小學老師說他會考不上好初中,初中老師則說他考不上好高中。
這時候,他們的爸爸總會鼓勵弟弟:
不用著急,慢慢學,我們學懂一個知識也是賺了,而且爸爸相信你,一定可以上好大學的!
就這樣,弟弟平靜下來,哪怕考差了也不否定著急,而是堅持不懈、自律前行。
高考時竟然超水平發揮,考上了重點大學。
陪伴子女成長,需要藝術,語言的藝術尤為重要,你期待孩子成長為什么樣,就可以朝著那個方向跟他對話:
你說孩子是飽含靈氣的“精靈”,那孩子就可向上生長,長出“山水空流山自閑”的雅致;
你說孩子是充滿朝氣的“天使”,那孩子就能向陽而生,生出“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魄力。
你說孩子是滿懷意氣的“地材”,那孩子就會奮力奔跑,彰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氣。

父母的嘴,是孩子攀爬的階梯,是孩子的出路。
有智慧的父母,不多言語,但會用經驗守護孩子成長;
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大吼大叫,卻會用愛與關懷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對子女良性的溝通方式,能澆筑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出路。
點亮【在看】,愿每一對父母不用言語“雞”娃。
好好說話,話中有溫暖,眼中有關愛,讓孩子的成長路上花香四溢,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