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 蘇軾〔宋代〕 原文: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釋義:丙辰年中秋節(jié)這天,通宵痛飲直至天明,大醉而歸,寫下了這首詞,以此抒發(fā)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釋義:像中秋佳節(jié)這樣的明月如何才能知道它圓缺的規(guī)律呢?我舉著酒杯遙問蒼穹。不知道現(xiàn)在的天宮里,又是何年何月。我多想借著清風扶搖而上回到天上去看看,又怕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我經(jīng)受不住那里的寒冷。起身輕舞欣賞著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猶如月里宮娥卻比不上暖人的煙火人間。 原文: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釋義:明月輕轉(zhuǎn),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高樓檐角,低低地掛在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戶上,照著我這沒有睡意的外鄉(xiāng)人。明月不會怨恨我哪里惹惱了你吧,不然為什么總是在與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候才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兩全。只希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健康長壽,哪怕隔著千山萬水也能共賞明月。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八月十五日,蘇東坡在密州所作。起因是蘇軾與改革派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同,自求外放為官。也要求調(diào)到弟弟蘇轍附近為官,以便兄弟多多相聚。但是,蘇軾輾轉(zhuǎn)各地,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 熙寧九年八月中秋節(jié),滿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愈加想念弟弟,因為自上次別離已是七年前的事了。此刻,他面對一輪明月,心潮澎湃,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水調(diào)歌頭》。 四個人生哲理 《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的一首詞作,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讀者喜愛。以下是其中表達的一些人生哲理: 1. 人生短暫,珍惜當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作者通過詢問明月的起源和時間,表達了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感慨,提醒人們要珍惜當下,把握時光。 2. 世事無常,順其自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者通過對月亮陰晴圓缺的描述,揭示了世事無常、變化莫測的道理,告訴人們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順其自然地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困難。 3. 親情珍貴,關(guān)愛家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在詞的最后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強調(diào)了親情的珍貴和重要性,提醒人們要關(guān)愛家人,珍惜與親人的相聚時光。 4. 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盡管蘇軾在詞中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世事無常的感慨,但他并未因此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相反,他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總的來說,《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思考。 最后在重溫一遍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