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贛紅色行》(29)瑞金之葉坪遺址群(4)紅軍烈士廣場舊址(終)
在紅色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有一個較大的廣場,這就是蘇維埃臨時政府廣場所在地。這里就是紅軍廣場,也是紅軍的練兵場,近兩個足球場大,地上鋪著草坪,四周除了栽種的一些樹木,再沒有別的任何雕飾。前面是一個紅軍檢閱臺,遠處中間的位置豎著一個紀念碑,是紅軍烈士紀念碑,這個紀念碑也是多才多藝的錢壯飛設計的。紀念碑如同一枚等待發射的火箭,聳立在五角星底座上。來到碑前,順著在五個角上的十幾級臺階,可以任意走到碑身前,碑身也是黃土色的,上面嵌滿了大小一致的鵝卵石。在檢閱臺和紀念碑之間,地面上凸現著一溜大字,是用水泥澆注的,在綠色的草坪中間很清晰,“沿著紅軍的血跡前進”,每一個字都有兩米見方,字字鏗鏘,好象是烈士生前的遺言,又好象是后人在烈士墓前的誓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之后,曾在紅軍廣場舉行紅軍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閱兵儀式。附近分布著“一蘇大”舊址、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紅軍烈士紀念亭、紅軍檢閱臺、紅軍烈士紀念塔、公略亭、博生堡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檢閱臺
位于葉坪村臨時中央政府廣場中,為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檢閱紅軍而建。初為竹木結構的簡易臺。1931年11月7號早上7點,毛澤東、朱德、項英等11位領導人就是登上了紅軍檢閱臺,檢閱了威武的紅軍。此后,這里多次作為檢閱紅軍的閱兵臺。1933年,昨時中央政府決定改建檢閱臺,將竹木結構改為磚木結構,于當年8月1日動工,次年1月31日建成。
紅軍烈士紀念塔
坐落在臨時中央政府廣場東北端,是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造的。于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紀念塔由五角星的塔座和炮彈形的塔身組成,高13米。塔座四周嵌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等領導人的題詞和建塔標志。
在紅軍烈士紀念塔的正前方草地上有八個大字:踏著先烈血跡前進。這些字是當時建造烈士塔的工人師傅們自發的在草地上鋪寫的,它也表達了當年我們蘇區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比懷念和崇敬之情。
公略亭
位于臨時中央政府廣場北角,是為紀念黃公略烈士而建造的。公略亭于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亭子呈等邊三角形,三脊攢尖頂,亭中立一三棱錐狀石碑,正面刻“公略亭”三字,碑銘為彭德懷所書。
博生堡
博生堡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趙博生烈士而建造的。趙博生生于1897年,河北省黃驊縣人,1917年保定軍校畢業后,曾任西北軍特種兵旅長、國民革命軍26路軍參謀長等職。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梁柏臺負責工程指導,錢壯飛設計。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個堡由青磚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為趙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犧牲的。
據說,1931年11月7日晚,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為慶祝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舉行了盛大的“萬人提燈會”。據老紅軍劉家祁回憶:“當時,我負責俱樂部的后勤工作,只見龍燈、兔子燈、馬燈等各種燈籠匯聚到廣場上,整個廣場人山人海,紅光滿天,莊嚴熱烈,盛況空前?!睋鸾瘘h史工作者介紹說,“萬人提燈會”這個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創立的文藝“百花劇”,有燈籠舞、火把舞、鐮刀舞、采茶舞、山歌、嗩吶以及龍燈、鯉魚燈、船燈、壘燈、報告劇等形式,充分表現了蘇區時期喜慶的氣氛。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盛況是多么的熱烈。
這也算天安門廣場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前身吧,只是“作始也簡,將畢也鉅”,就算為后來的工作做了一次預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世事萬難,革命尤其不易...
《閩贛紅色行》到此就結束了,其實,瑞金的紅色遺址要慢慢看,還有許多分散在各處的遺址,遠不止這些,他們都是當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見證。為什么當年中央根據地要建在這里,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的,后來發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它們對后世乃至今天的影響是什么,中央紅軍長征離開后又發生了哪些事情...???這一切都是一個個大問號、大課題,都值得去研究。我相信,每一個問題后面都有說不盡的故事,和心酸而悲壯的人和事...。
說實話,每一座遺址,我都可說上很多很多的故事,每一座遺址甚至還有許多不可知的秘密,只是這是篇游記,現在又是讀圖時代,文字內容不可過多,再說寫文字是個費時費力又費腦的活兒,連自己都不想花太多時間,更不要說給別人看。所以,每一篇都是“簡說”,留個回憶的底盤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