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某正在潛逃 來源: 戰甲網 消失的軍隊系列是我們對于歷史邊角料的熱愛而發掘的那些離我們并不遙遠,且并沒有經歷戰爭卻走向消亡的軍隊的故事。
迷彩與作戰服 之前也提過了,捷克斯洛伐克建軍來自于二戰時期的國民陣線。 回到“國民陣線”重組武裝的1945年,當時的人們能輕易地透過迷彩服判斷個別兵員先前的參戰地點。比如有西線歸國軍人穿著的英制“筆刷迷彩”的丹尼森作戰服,第1軍團老兵則繼續穿著蘇聯TTsMKK三色,還有就是繳獲各種軸心國迷彩的本土游擊隊員,諸如此類。 一年后,Vz.46羊毛材質四口袋作戰服開始列裝陸軍、國家安全軍、經濟保衛軍(Finan?ní strá?,1948年撤銷)及邊防軍(Pohrani?ní strá?,1953年轉入陸軍編制)。某種程度而言國民陣線時代的軍服并非全新設計,而是直接對舊共和國陸軍制服進行改動,且常常出現新舊混用的情形。 另外,納粹德國遺留在當地的庫存也為新陸軍提供了大量現成物資,其中包括迷彩服及相關生產設備。針對捷克斯洛伐克云松、冷杉、橡木和櫸木密布的地理環境,德軍1944式濕地迷彩(Sumpfmuster 44)被認為是當下最適宜的選擇,最終成為戰后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代公發迷彩。 至于CSLA成立后,也陸陸續續進行了各種試驗性迷彩的研發。 兩款未得到正式命名的夏季林地迷彩,士兵們給予的綽號是“云朵”。 自1958年起,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開始普及雨點迷彩。 繼波蘭人民軍空降兵采用Wz.58 Deszczyk后,CSLA在1960年正式裝備命名為Vz.60 Jehlicí(字面:“針”) 的蕁麻綠底色+苔蘚綠條紋的作戰服。 雖說乍眼看去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德(M65 Strichtarn)三者的外觀差別不大,可值得注意的是Vz.60帶有一層并不明顯的云朵狀底紋,為的是面對戰后第一代夜視儀時有更好的環境融入效果,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當時而言十分領先。 隸屬國家安全軍的“特殊狀況部(Odbor Zvlastniho Urceni,OZU)”成立于1979年,專職反制恐怖襲擊和解救人質,其作戰服起初也是Vz.60雨點迷彩。 Jehlicí幾乎裝備了CSLA的所有兵種,但傘兵部隊另有一種同樣標識以Vz.60的Mlok(字面:“大鯢”/“小丑”)罩衣。 盡管Vz.60將伴隨CSLA至東歐劇變的那年,但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并非就此放棄其它嘗試,比如1975年引入的純卡其色作戰服,1980年代中期試驗性少量裝備的仿美軍M1948 ERDL 的“葉片”迷彩和一款針對荒漠環境的雙色紋路。 CSLA原計劃在1980年代末實行第二次升級,其中包括新式攜行具及量產防破片背心的計劃。
Vz.52/53鋼盔 幾乎也是CSLA成立的同時,蘇聯便運來了為數不少的?Ш-39或?Ш-40鋼盔。前者顯然不喜歡蘇聯的三葉式懸掛,反而換上了德軍樣式的皮革內襯。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索性以這種“外蘇內德”的設計定型自產鋼盔。 雖然Vz.52及后繼版本Vz.53遠看上去和蘇聯?Ш-40幾乎一模一樣,但還是能通過6顆顯而易見的鉚釘及其淺棕色的皮革顎帶進行區分。 作為捷克斯洛伐克出口最多的軍用品之一,Vz.系鋼盔在越南戰爭、兩伊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其它冷戰后的地區沖突中均有登場。 而1980年代生產的尼龍纖維顎帶版本一直在捷克使用到2004年,至于斯洛伐克、古巴、埃及甚至乎阿富汗國民軍的憲兵如今仍有Vz.53的各個子型號在用。 只不過,一些eBay上的黑心賣家也會拿著Vz.53欺騙不明所以的顧客——打上“WW2 Soviet Helmet”的標題然后狠賺數倍價錢。
Vz.60軍靴 早在1950年,CSLA就已急欲擺脫笨重的老式軍靴,改向更耐用、更現代的綁帶式作戰靴看齊。 1958年,波蘭以美軍M1943高腰靴為藍本設計出Opinacz Wz.58步兵靴,隨后位于斯洛伐克的斯維特國營制鞋廠(也就是如今的Bata)又根據波蘭方面提供的樣品改良出Vz.60作戰靴。為免于與上述的其它“Vz.60”混淆,我們姑且以捷克語Kanady(軍靴)來表示這款靴子吧。 Kanady有著與M43類似的雙扣式皮革護腿和十四洞勒帶結構,鞋底為橡膠材質再固定以十二顆金屬釘。就造價來看,Kanady在華沙條約國的鞋履中居高首位,但也最受士兵的歡迎和好評,除CSLA自己裝備外也向盟國進行出口——比如“風暴333”行動時的蘇軍總參情報部特種部隊,還有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時期的政府軍。 南斯拉夫人民軍曾試圖照抄Kanady的設計,結果因為橡膠工藝和自動化設備質量不如捷克斯洛伐克,JNA的翻版Kanady便伴生如重量更大、柔韌性不夠、且因勒帶嚴實度不足難以有效防水之類的缺點。等到南斯拉夫內戰爆發,預謀抗擊JNA的克羅地亞武裝便開始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大量走私軍用物資,因此也使得原版Kanady在克羅地亞戰區十分常見。 1962年,供尉官及以上級別者的棕色皮革款、鞋底無固定釘的Vz.62登場。之后再過10年,CSLA為重新統一軍官和士兵的鞋具標準改用了工序簡化的Vz.72。這些Kanady將在1990年與雨點迷彩及CSLA一同廢除,只不過如今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依然有龐大的存量,幾乎跟雨靴一樣很容易就能買得到。
背囊——低配版“胡椒鹽” 是的,又輪到一款Vz.60,但這款背囊應該會是本文提到的所有物件中知名度最高的,軍迷們一般叫它“低配版胡椒鹽”或“M60捷克背囊”。 Vz.60背面有四個用于固定在Y型背帶上的金屬環扣,外側有兩個大容量口袋收納個人物品,背囊主體理論收納容積能達到20公升,材質有棉麻或帆布兩個版本。 事實上Vz.60并非啥創新性設計,它只是參考了二戰德軍山岳獵兵的M1931登山包,而后者的設計又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M1915步兵行囊。 跟Kanady同樣,Vz.60價格低廉、庫存量極大,造型和實用性也恰到好處,可能正是這樣才在軍品收藏者和戶外發燒友中有如此大的名氣。
M10M 防毒面具 既然要說CSLA,就不得不提到M10系列防毒面具。 起初捷克斯洛伐克和其它華約國家一樣,直接生產授權版的40毫米GOST接口ShM-41m(另一個更著名的叫法是“GP-5”),它簡單可靠,制造工時短,既適合軍用也可大量發放給民用掩體。 但是到1970年代,CSLA漸漸意識到缺乏通話膜和飲水管的現有防毒面具并不能勝任核戰環境,便決定改良從中東獲得的美式M17防毒面具,遂命名為M10M。 M10M為貼頰式綠毒片設計,可用通氣管外接一切蘇式40毫米GOST接口濾毒罐(但40毫米北約制式濾毒罐不行)。配備中央通風系統的醫院地下室、和重點放核掩體通常還有可兼容這些防毒面具的通氣管,延長作戰人員在特殊情況下的工作時長。 除CSLA自己裝備外,東德人民軍是對M10M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在1980年代大量采購取代原有的ShM-41M,還訂購了艦艇用版本——可外接12公斤呼吸循環器,讓佩戴者在水深10米以內有4公升額外空氣進行逃生。
其它 除了以上的物資,公發給士兵的單品還有:襯衫、打底衫、洗漱用品、水壺、飯盒、皮帶和工兵鏟等。 |
|
來自: 厭戰Warspite > 《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