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天才女作家伍爾夫:人生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生活

     書巷 2024-06-20 發(fā)布于寧夏
     
    1934年,《歲月》的創(chuàng)作接近尾聲,伍爾夫心滿意足地在日記里寫道:
     
    不管怎樣,要是我明天去死的話,作品已經(jīng)寫出來了。
     
    但她依舊努力和命運搏斗,隨著戰(zhàn)爭逼近,伍爾夫感覺,文明正在崩塌,作為一名作家,她只能以寫作對抗一切。
     
    然而,被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著,生活似乎越來越不真實,一切都是那么荒誕,伍爾夫和丈夫也在計劃著,該怎樣去死。
     
    他們冷靜地計劃了自殺的方法,用車子排放的煙霧自行了斷,又準備了劑量足以致命的嗎啡。
     
    1940年的五六月,整整兩個月,她都在思考應該在什么時候,使用什么方法自殺。
     
    但她還有諸多作品沒有完成,她緊鑼密鼓地在幾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切換。
     
    1941年,小說《幕間》的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了,伍爾夫的精神也徹底崩潰了。
     
    她內(nèi)心充滿顧慮和絕望,她擔心過往的痛苦會重現(xiàn),擔心自己將不能寫作,如果不能寫作,她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這年3月28日清晨,伍爾夫寫下了人生的最后兩封信。
     
    一封是給丈夫的絕筆信:
     
    我肯定自己就要再次發(fā)瘋了。我覺得我們沒法再經(jīng)歷一次那些可怕的時期。
    我沒法再搏斗下去了。
    兩個人不可能比我們一向以來更開心了。
     
    另一封信是留給姐姐的:
     
    “我曾經(jīng)反抗過,但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做完這一切,她穿上及膝長靴,穿上毛皮外套,拿著手杖,穿過花園,走到河邊。
     
    走到河邊,她把手杖留在岸邊,在外套的口袋里塞了一大塊石頭,然后緩緩地走進冰冷的河水里。
     
    她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她走了,但她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是永不磨滅的“燈塔”,是永不停息的“海浪”,她曾堅定地告訴過人們:
     
    “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為任何其他人。”
     
     

    01

     
    在成為作家伍爾夫之前,她首先作為一個生命,降臨這個世界。
     
    那是她人生的開始。
     
    1882年1月25日,海德公園門22號,一座高聳的、陰暗的的白色建筑之中,一個新出生的女嬰的啼哭,打破了一個斯蒂芬家的寧靜和喧囂。
     
    她就是日后著名的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她是真正的知識貴族的后裔,她的曾祖父一生致力于廢奴運動,是進步力量的先驅。
     
    她的祖父,繼承了先輩的事業(yè),反對奴隸制,是知名的律師。
     
    伍爾夫的父親,是知名作家、評論家,崇尚理性和自由,在那個男女還不太平等的時代,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對偏見和狹隘。
     
    在家里,他總是會在閑暇時,給孩子們朗誦詩歌,彌爾頓、濟慈、華茲華斯,一個個偉大的詩人,一篇篇動人的詩歌,從他的口里流出,流進伍爾夫的心里,滋養(yǎng)著她。
     
    這是真正的教育,不是野蠻的灌輸,而是用靈魂去感動靈魂。
     
    伍爾夫的母親,也是一位出色的人物,天資聰穎,精通音律,尤其擅長鋼琴。
     
    家里,還有一個大大的圖書室。
     
    在這樣的家里,伍爾夫耳朵聽到的,是父親朗誦的詩歌,母親彈奏的音樂,眼里看到的,書和生活。
     
    然而,那還是一個充滿偏見的時代,女性不能和男性一樣,在學校接受教育,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去拼搏。
     
    就連伍爾夫的母親,也是這樣覺得的,她堅信女兒們不用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因為嫁一個好男人,相夫教子,操持家務,這就是女人的一生。
     
    幸好,伍爾夫有一個進步的父親,他給女兒們最好的教育,為她們請來最好的老師。
     
    5歲的時候,伍爾夫就已經(jīng)顯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她想象力豐富,不囿于所見,在這個其他孩子還在哭著到處找媽媽的年紀,伍爾夫已經(jīng)能用可愛的字體寫信了。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們與眾不同。
     
    有些人兜兜轉轉,在世上走了許多彎路,才能確定自己想要什么,而有些人則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找到了與自己靈魂契合的追求。
     
    伍爾夫在很小的時候,就確定了一生的追求——當一個作家。


    02

     
    很多年前,在斯蒂芬家里,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場景,大人們在吃飯。
     
    年幼的伍爾夫,就坐在沙發(fā)上,開始編她的故事。
     
    每當夜幕降臨,爐火的余光溫暖著整個房間,一家人圍爐而坐,小小的伍爾夫,就開始了她的表演。
     
    她在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故事。
     
    一開始,講書上看到的,后來,講自己編的。
     
    9歲時,她和哥哥一起創(chuàng)建了一份家庭報紙,名叫《海德公園門新聞》。
     
    伍爾夫就是報紙的主編,家里發(fā)生的所有事情,水管破裂,孩子生病,參觀馬戲團,所有一切,都是她筆下的新聞。
     
    四年來,風雨無阻,按周出刊。
     
    想一想,一個9歲的孩子,每周為自己創(chuàng)辦的報紙,去寫作,去尋找故事。
     
    那是多么動人的一件事啊。
     
    一開始,她隨意地寫,后來,她有意識地去模仿,去練習,寫得越來越謹慎,文字越來越成熟。
     
    慢慢地,伍爾夫也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不公平,家里的男孩子都去學校上學了,而女孩子們卻只能待在家里。
     
    伍爾夫就帶著一本書,前往公園,躺在草坪上,開始朗讀。
     
    偶爾,花幾毛錢,買一些糖果,再買一本雜志,邊吃,邊讀雜志里的笑話。
     
    她就這樣充實,成長。
     
    一只眼睛觀察世界。
     
    一只眼睛專注自己。
     
    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漸漸成了滋養(yǎng)她靈魂最好的食糧。
     
    然而,就連上帝都不想讓她過得太舒服了,于是便將苦難丟進了她的人生。
     
    1895年5月5日,母親因長期勞累、壓抑、一病去世。
     
    她親吻剛剛咽氣的母親,感受著母親身上的余溫,喃喃自語,“沒什么大不了的”。
     
    她以為,母親還會醒來,像往常一樣,進進出出地照顧一家人。
     
    可是母親再也醒不來了,她的身體漸漸變冷,變僵。
     
    伍爾夫覺得,天塌了。
     
    “那天之后,什么都沒有了。”
     
    人生會有許多次成長,其中有一次成長,是知道身邊很多人,最終都會離開我們。
     
    那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孤獨。
     
     

    03

     
    母親去世,伍爾夫最堅實、最溫暖的依靠沒了。
     
    死亡以其冰冷,無情地粉碎了美好的生活。
     
    更不幸的是,小小年紀的她,還要忍受來自同父異母的哥哥喬治的侵犯。
     
    喬治常躡手躡腳地走進她的臥室,撲在她身上,嘴里喊著親愛的。
     
    她本可以反抗,但她不敢。
     
    因為時代對女性的要求,使她們必須保持高尚和體面,不能有尷尬的丑聞。
     
    更何況,即便她冒著風險,將一切公之于眾,估計也沒人愿意相信她。
     
    因為她那個哥哥,平時將自己偽裝得太好,對家人體貼入微,照顧妹妹用心妥帖,這樣的人,怎么會做出那等禽獸不如的事情?
     
    最讓她惡心的是,她還要在表面對哥哥表示感激和贊揚。
     
    人性的陰暗,擊倒了她。
     
    終于,她的精神不堪重負,倒下了,她害怕見人,無法面對陌生人,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幻覺。
     
    醫(yī)生要求她停止上課,安心靜養(yǎng)。
     
    她確實停止了,連她最愛的寫作,都停止了,仿佛給人生按下了暫停。
     
    她停了兩年,如同在生命里抽離了兩年時光。
     
    1897年,她漸漸好轉。
     
    然而,災難再一次降臨,她親愛的姐姐斯特拉也被魔鬼帶走了。
     
    死的人死了,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xù)活。
     
    接下來的七年,是伍爾夫人生至暗的7年,到了晚年,她還說:
     
    我像縮頭烏龜一樣逃避1897年到1904年這七年不幸的日子。
     
    七年,痛苦的七年,她將根埋進土里,埋進生活里,默默地等待著,忍受著。
     
    任何一顆種子,在發(fā)芽之前,都有一段漫長時間的沉淀。
     
    自從母親和長姐去世后,長兄喬治,就成了伍爾夫姐妹的監(jiān)護人,他成了伍爾夫的主宰。
     
    而她所受的文化告訴她,反抗不得。
     
    喬治帶她們參與社交,到處向人炫耀她們,推銷她們,帶她們結交權貴,迫使她們接受他的觀點和信仰,希望她們找到有權有勢的如意郎君,而不管她們喜歡不喜歡。
     
    那時候,能讓伍爾夫對抗生活的,就是逃進閱讀,她經(jīng)常一個人躲進圖書室,去和那些偉大的靈魂作伴。
     
    伍爾夫在20歲時,筆記本里就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自己的已讀書目、閱讀計劃,以及一些偉大作家的名字。
     
    那時候,她就已經(jīng)開始用經(jīng)典作家作品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完全用確實第一流的思想來陪伴自己”。
     
    閱讀,是她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04

     
    伍爾夫曾問過姐姐文尼莎,爸爸和媽媽,更愛誰?
     
    文尼莎說,媽媽。
     
    可伍爾夫卻更喜歡爸爸。
     
    在伍爾夫的寫作事業(yè)當中,父親一直細心地指導和鼓勵著她。
     
    在父親日積月累的文學熏陶下,伍爾夫獲得了豐富的文學知識。
     
    閱讀對伍爾夫來說,成了在不安生活中的一種切切實實的生存方式,能讓她在浪潮洶涌的生活里找到一點平靜的力量。
     
    她說:
     
    “書籍,總的說來,是使我能獲得最大快樂的東西。”
     
    對她而言,一旦一本書被翻開,就意味著一場偉大的冒險開始了。
     
    她讀書的速度之快,連父親都感嘆:
     
    弗吉尼亞是在吞書,幾乎比我讀得還快。
     
    關于讀書,父親告訴她:
     
    讀你想讀的書只是因為你喜歡它,切莫假裝欣賞你并不喜歡的書。
     
    關于寫作,父親告訴她:
     
    寫作時要盡可能少用些字,表意要盡可能清楚,盡可能確切。
     
    然而,1904年,伍爾夫22歲時,她最親愛的父親,也去世了。
     
    在極度的痛苦之中,伍爾夫崩潰了。
     
    她企圖自殺,想以死來結束這痛苦的人生。
     
    但她強悍的生命力,讓她撐了過來,她重新恢復平靜。
     
    她離開了生活了二十幾年的海德公園門,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寫信給朋友說:
     
    現(xiàn)在我們是自由的女人了。
     
    她和姐姐文尼莎,對新居進行了徹頭徹尾的變革,裝飾變了,家具變了,布局變了。
     
    就連她們,也變了。
     
    在新的地方,伍爾夫有了一間獨屬于自己的房間,她在房間里放了一張很高的桌子,每天上午,她就站在那桌子前,寫作兩個半小時。
     
    后來,她在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里說:
     
    “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
     
    她給雜志投稿,寫書評,不斷地寫。
     
    后來,她在日記里說:
     
    寫下來,痛苦就會過去。


    05

     
    在新生活開始的地方,以伍爾夫的哥哥托比、姐姐文尼莎和伍爾夫為中心,聚集起了一批有才華有理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形成“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The Bloomsbury Circle)。
     
    在這里,她們可以暢所欲言,而不必在意世俗的枷鎖。
     
    她們結識了新朋友,注入新思想,談藝術、談哲學,談人生。
     
    在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影響下,弗吉尼亞的知識視野被打開,她的精神審美意識也漸趨成熟。
     
    理,越辯越明。
     
    人會影響和改造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生活的環(huán)境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在周圍人的影響和激勵下,伍爾夫不斷鉆研書籍,廣泛涉獵各種知識。
     
    早在16歲時,伍爾夫就想寫一本書,可是,到底寫一本什么樣的書呢?她還不知道。
     
    21歲時,對于自己要寫的東西,她清楚了一些。
     
    1904年11月,在約克郡,弗吉尼亞參觀了勃朗特三姐妹的故居——哈沃斯牧師住宅,并寄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投稿作品,獲得人生第一份稿酬。
     
    她在日記里寫道:
     
    “今天早上,我盤子里放著我人生中分期支付的第一筆稿費——2英鎊7便士6先令。”
     
    對于成為作家這件事,她內(nèi)心一直滿懷熱忱與崇敬。
     
    真正想做的事,是擋不住的。沒有條件,也會自己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
     
    她將房間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書架上陳列著她所喜歡的書,房間里還燃著舒適溫暖的爐火,明亮的電燈,以及一大堆的手稿和信件……

    她的房間,成了一位作家的房間。

    “每當看到一支鋼筆、一瓶墨水,就會抑制不住地拿起筆。”
     
    寫作于她而言,就是她的生命。
     
    一旦開始創(chuàng)作,全世界都與她無關,她可以專注到極致,好像在雕刻一件藝術品。
     
     
    福斯特就曾這樣評價她:
     
    “她喜歡寫作,并且?guī)е环N專心致志的狂熱來寫作,很少有作家具有或者企求這種品格。
    大多數(shù)人寫作時,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版稅上,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批評家身上,又有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如何改進這個世界上,只剩下最后的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他們集中了全部想象力的那個任務上。
    她不愿意東張西望,她周圍的環(huán)境與她本人的氣質(zhì)使她做到專心致志……在各個時代中,像她那樣熱愛寫作的作家,確實是非常罕見的。”
     
    除了每天花很多時間去練習寫作,弗吉尼亞也不忘大量閱讀,或是去旅行、聽音樂、看畫展等,與生活保持緊密連接。
     
    同時,她也會以一個作家的敏銳視角,不忘隨時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保持著記錄靈感的習慣。
     
    沒有與生俱來的才華,要有多豐富的積累和沉淀,才能將一個人推向理想的彼岸?
     
    在未抵達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但真正的熱愛,就是即便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內(nèi)心依舊篤定且勇敢,義無反顧地向前。
     
     

    06

     
    和現(xiàn)實中很多適齡女性面對的問題相似,伍爾夫也曾被催婚。
     
    對此,她表示憤怒和抗拒。
     
    她寫信向朋友抱怨:
     
    “要是沒人叫我去結婚就好了。這就是粗鄙人性的爆發(fā)嗎?我說這是令人作嘔的。”
     
    后來,她在《遠航》中借雷切爾之口問:
     
    “人為什么要結婚?”
     
    在伍爾夫生活的那個時代,對于女性來說,結婚就是找一個依靠。
     
    在她身邊,姐姐嫁人了,沒有照顧她的人,結婚就成了她最好的選擇。
     
    于是,親人朋友都宣稱,“弗吉尼亞必須結婚。”
     
    伍爾夫雖然特立獨行,但還沒強大到可以與整個世俗作對。
     
    然而,即便結婚,她也不愿將就,而要選擇真正的靈魂伴侶。
     
    沒有適合的,寧愿不結婚。
     
    很多追求她的人,都被她拒絕了。
     
    直到倫納德·伍爾夫出現(xiàn)在她的生活里。
     
    倫納德熱愛寫作,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做了殖民地公務員,從殖民地休假回來,他見到了伍爾夫,并對伍爾夫展開了激烈的追求。
     
    1912年初,他向伍爾夫求婚,伍爾夫并沒有當場答應。
     
    好事多磨,伍爾夫的精神又一次崩潰,神經(jīng)性疾病再次發(fā)作,她進了療養(yǎng)院。
     
    這種可怕的精神性疾病,足以嚇退許多追求者,因為,要照顧一個隨時會發(fā)瘋或者想著自殺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倫納德并沒有放棄。
     
    為了伍爾夫,倫納德還放棄了自己的殖民地工作,他愿意跟她一樣,去當作家,哪怕因此一無所有。
     
    也許所有的拒絕,只為等待那個最適合的人出現(xiàn)。
     
    她恐婚,他就等他,用實際行動去讓她相信,婚姻也可以很美好。
     
    他們約定,每天上午寫五百字,寫完就一起吃午餐、散步,安靜地享受午后時光。
     
    話說得再好聽,都不如實際行動讓人心安。
     
    這份美好,讓伍爾夫對婚姻有了憧憬。
     
    雖然內(nèi)心的憧憬并未完全打消她對婚姻的顧慮,但她也相信,未來的生活,“將會充滿了生機,總是活潑有樂趣,總是充滿熱情”。
     
    所以,她選擇勇敢,答應了倫納德的求婚。
     
    1912年8月,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這是他們彼此的幸運。
     


    07

     
    婚后,伍爾夫夫婦開啟了他們的新婚旅行。
     
    他們步行到山頂,“像兩只老虎一樣坐在火爐邊,讀著小說”。
     
    他們一起吃過糟糕透頂?shù)氖澄铮黄鸲冗^難以忍受的炎熱。
     
    他們發(fā)現(xiàn),彼此的愛好是那么接近,而性格又是那么互補。
     
    他們不停地說話,說得越多,彼此就靠得越近,兩個人都變成了強烈主張一夫一妻制的人。
     
    他們堅定地選擇了彼此。
     
    而伍爾夫的小說寫作,也在以一種“折磨人的強度進行著。”
     
    1913年3月,弗吉尼亞·伍爾夫第一部文學作品《遠航》終于完稿了。
     
    倫納德讀完之后,將手稿交給了出版社,在等待審稿結果時,伍爾夫憂心忡忡,整日垂頭喪氣。
     
    她不斷地對丈夫說:
     
    它會被拒絕。
     
    然而,《遠航》不僅沒有被拒稿,反而獲得了編輯的贊賞。
     
    為了這部作品,她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也忍受過常人難以想象的精神折磨。
     
    小說從構思到問世,歷時9年時間,屢次修改,最終成型。
     
    也是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讓伍爾夫陷入了最嚴重的一次精神疾病發(fā)作。
     
    這次發(fā)作,持續(xù)了兩年時間。
     
    伍爾夫一度陷入負罪感和沮喪中,認為自己根本在浪費兩個人的生命,甚至試圖自殺,服用了100粒巴比妥,離死神一步之遙。
     
    而倫納德,將她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
     
    1915年3月25日,《遠航》問世前夕,她被送進了一家療養(yǎng)院,由專門的護士照料。
     
    那段時間,伍爾夫情緒異常暴躁,拒絕與丈夫見面,以至于讓倫納德也患上嚴重的頭痛。
     
    《遠航》在文學界反響很大,“遠航”二字,也象征著伍爾夫掙脫“男權”枷鎖的航程。
     
    而這么多年,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潰,讓伍爾夫逐漸懂得了如何與病魔抗爭,甚至成為自己的心理醫(yī)生。
     
    她找到了與疾病相處的方式,可以努力將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控制在正常范圍,以便更好地創(chuàng)作。
     
    而倫納德,不僅成為伍爾夫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也成為了她文學事業(yè)方面最忠實的支持者。
     
    這段婚姻關系,在經(jīng)受磨難與考驗后,變得更加牢固。
     
    好的關系需要經(jīng)營,恰如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在真正問世之前,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細心打磨。


    08

     
    1915年,為了伍爾夫的健康,倫納德打算購買一臺印刷機,開辦出版社。
     
    因為他覺得,伍爾夫適當干點排字裝訂的活兒,有助于分散注意力,對伍爾夫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兩人又都是作家,自己印刷并出版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
     
    但由于沒有錢,事情只能一推再推,直到1917年,才終于實現(xiàn)。
     
    彼時,他們住在霍加斯宅,所以,出版社的名字就叫霍加斯出版社。
     
    一切準備就緒,伍爾夫除了寫作,就是一連好幾個小時地努力排字。
     
    很快,她就成了一個熟練的排字工。
     
    此后幾年,出版社蒸蒸日上,伍爾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夜與日》,也大功告成。
     
    隨著兩部小說的出版,伍爾夫也開始向陳舊的文學觀念發(fā)出挑戰(zhàn),試圖探索一種新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
     
    她說:
     
    向內(nèi)心看看,生活似乎遠非“如此”。
     
    生活并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
     
    她試著去表現(xiàn)這種內(nèi)心遠非如此的生活。
     
    《墻上的斑點》就是這種新形式的小說,寫《墻上的斑點》時,伍爾夫感覺:
     
    剎那間一揮而就,仿佛被迫連續(xù)做了幾個月打石頭的苦活兒,一下子飛起來了似的。
     
    隨后,她試著用這種新的形式,去創(chuàng)作《雅各的房間》。
     
    由于狂熱而艱辛的創(chuàng)作,伍爾夫的精神病又犯了,她焦慮不安,連覺都睡不好。
     
    她擔心自己隨時活不下去,甚至想立下遺囑。
     
    作品完成后,倫納德讀了,他對妻子說:
     
    這本書好得驚人。
     
    《雅各的房間》出版后,大獲成功。
     
    《荒原》的作者艾略特讀后說:
     
    你已經(jīng)把自己從傳統(tǒng)小說和自己獨創(chuàng)性天賦的妥協(xié)中解脫了出來。
     
    伍爾夫卻不太有信心:
     
    “我們都不知公眾將會如何對待它,可我確信已找到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方法,這使我很有興致,并感到,即使沒有外界的首肯也能繼續(xù)寫下去。”
     
    其實寫作本身,或者說,寫作的過程,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難以進行下去。
     
    不過一旦找到了獨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面前的阻礙再多,都不足為懼。
     
    哪怕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但遵從了自己的本心,本身也是一種成功。
     
    伍爾夫成功了。
     
    她的成功,不僅僅是作品的成功,更是她個人獨特的寫作風格的成功。


    09

     
    隨著《雅各的房間》聲名遠播,伍爾夫的聲望也與日俱增。
     
    她成了一個名人,很受上流社會的歡迎,她也參加了各種上流社會的聚會和晚宴。
     
    她想寫一寫這些社交活動背后的驚人景象,于是,就有了《達洛維夫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寫作必須發(fā)自肺腑。
     
    伍爾夫也在想,她寫作,是否發(fā)自肺腑?
     
    在這本書里,我想傾吐自己的看法,可能想法太多了些:我想描述生與死,精神健康與異常;我要抨擊這個社會制度,并表現(xiàn)它如何在起作用。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只想寫內(nèi)心真正想寫的,而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
     
    創(chuàng)作是關于靈魂的事情,作假不得。
     
    《達洛維夫人》出版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伍爾夫歡喜地享受著作品帶來的榮譽:

    “我從來不曾感到自己被這樣贊揚過。”“這是我所有小說中最滿意的一部了”。
     
     
    對于寫作,伍爾夫不能停止,也沒法停止。
     
    真正的寫作者,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
     
    《達洛維夫人》完工后,伍爾夫立即開始了新作品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
     
    這部新作品,就是伍爾夫最有名的小說《到燈塔去》。
     
    《到燈塔去》出版后,伍爾夫的聲望,再上層樓。
     
    僅僅第一年,就賣出了將近4000本,這為伍爾夫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她用這筆錢,買了一輛汽車,一個留聲機。
     
    而隨后的《奧蘭多》,則讓她的聲譽攀上了巔峰。
     
    然而,作為作家,寫了自己想寫的,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她想寫的,恰好還有那么一些人喜歡,那就是一種幸運。


    10

     
    1932年,伍爾夫五十歲了。
     
    她雄心未老地說:
     
    “我今年已50歲了,但還剛開始擺開了姿勢,想心無旁騖地,不偏不倚地將我的箭矢發(fā)射出去……我不相信年紀的老化,我相信永無休止地調(diào)整面對太陽的角度,因為我充滿了信心。”
     
    然而,身邊的朋友,一個又一個地死去,也讓伍爾夫感到了死亡的恐怖威力。
     
    她感覺自己被亡靈包圍,死亡越來越近。
     
    她自己給自己打氣:
     
    “我要繼續(xù)冒險之旅,改變、開拓自己的思想和視野,拒絕被定型、被僵化。”
     
    隨著名聲越來越大,各種榮譽也接踵而來。
     
    1933年,曼徹斯特大學打算授予伍爾夫榮譽學位。
     
    她拒絕了。
     
    為了堅守自我,她一次又一次地拒絕這些不必要的榮譽。
     
    她說:
     
    你們現(xiàn)在賄賂不了我。
     
    她拒絕榮譽。
     
    因為她自己就是榮譽,她的作品就是她的勛章。
     
    戰(zhàn)爭爆發(fā)后,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暴行,讓身為猶太人的倫納德,也深感惶恐。
     
    戰(zhàn)爭離得那么近,一切都那么不真實,如同在噩夢里。
     
    伍爾夫和倫納德,在討論如何自殺。
     
    她對戰(zhàn)爭的勝利毫無信心,而德國一旦入侵,對于她和倫納德而言,無疑是恐怖的。
     
    他們冷靜地計劃了自殺方法,用汽車排放的煙霧結束生命,這大概會比較詩意,吞服足以致命的嗎啡,這大概會比較夢幻。
     
    整整兩個月,他們都在思考,應該在什么時候,使用什么方法自殺。
     
    但她還不能死,因為她的作品還沒有完成。
     
    直到1941年,她終于完成了《幕間》的創(chuàng)作。
     
    這一下,可以去死了。
     
    她的內(nèi)心,早已被深深的絕望和恐懼淹沒。
     
    于是,在1941年3月28日,那個晴朗、明凈、寒冷的早晨,她寫了兩封信,然后決絕地將自己投入河里,怕死不透徹,還往衣服口袋里塞了一個大石頭。
     
    她的丈夫,四處尋找,但只找到漂浮在水面的手杖。
     
    三個星期后,她的遺體才被發(fā)現(xiàn)。
     
    倫納德將她的遺骨葬在花園里的兩棵樹下,這兩棵樹,一棵叫“倫納德”,一棵叫“弗吉尼亞”。
     
    是他們親自起的名字。
     
    倫納德將《海浪》里的一句話當成伍爾夫的墓志銘:
     
    哦,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撲過去,永不服輸,永不投降!
     
    活夠了就去死,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坦然嗎?
     
    她活著時,飽受精神的折磨,她走了,卻得到了永遠的平靜。
     
     

    11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一個人就如同一支隊伍,當內(nèi)心發(fā)出號召,哪怕與整個世俗為敵,也在所不惜。
     
    伍爾夫一生,從十幾歲開始,就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她從未放棄在寫作這條道路上不斷精進。
     
    一個人超越過去的自己是困難的,但如果不去挖掘和嘗試,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
     
    有時候感覺到的自身的限制,不嘗試去突破也就突破不了,但一旦突破了,更多可能性也會紛至沓來。
     
    對于伍爾夫,卡夫卡曾這樣評價道:
     
    她用一只手擋住命運的襲擊,另一只手匆匆在紙上記下自己的東西。
     
    她的命運,小時候是父母給的,后來失去父母的庇護后,被蒙上了陰影。
     
    但后半生,她為自己蹚出了一條路。
     
    伍爾夫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關鍵性的時間節(jié)點。
     
    “寫作時要摒棄紛繁的物質(zhì)表象,在對自然與生命本質(zhì)的探求中捕捉與定格人類“存在的”或“有意味的”“瞬間”與“時刻”。”
     
    在《到燈塔去》這部小說中,伍爾夫筆下的人物身上就有這種體現(xiàn)。
     
    成名以后的伍爾夫這樣告訴自己: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照亮你自己的靈魂,包括其中的深邃和淺薄,以及其中的虛榮和慷慨。"
     
    她不斷審視自己,以防止來自外部世界和自我內(nèi)心的困擾,會破壞、影響藝術的純凈。
     
    她認為,寫作的時候,要將內(nèi)心的東西完整地釋放,藝術家的頭腦必須是明凈的,不能有窒礙,也不允許有未燃盡的雜質(zhì)存在。
     
    也許對于真正的作家而言,創(chuàng)作就是燃燒自己,是不斷審視自我和凈化內(nèi)心的過程。
     
    每一部作品完成,一部分生命就在悄然退落,而內(nèi)心,卻更加清透明亮。
     
    “雖然人的生命與星星相比只是滄海一瞬,但人依然需要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和實現(xiàn)自我的存在。”
     
    這也是伍爾夫一向尋求與推崇的“存在的瞬間”的意義所在。
     
    文/不有趣靈魂&素履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強壮公弄得我次次高潮A片 |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 |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亚洲A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在线|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视频| 无码AV免费永久免费永久专区| AV喷水高潮喷水在线观看COM| 毛片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爽|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日韩中文字幕av有码| 男人把女人桶到喷白浆的软件免费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AV无码AV在线影院|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国产A级作爱片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