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AAA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承德避暑山莊,周圍呈半月形環列著12座氣勢磅礴的皇家寺廟,占地40余萬平方米(俗稱外八廟)。這里有供奉世界最高木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普寧寺;有乾隆帝為接待六世班禪敕建的行宮須彌福壽之廟;還有乾隆帝為母祝壽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廟,這些寺廟金碧輝煌,形制各異,集漢、滿、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藝術、宗教藝術之大成,是清朝多民族國家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結束避暑山莊游覽以后,再看看周邊這些寺廟是十分必要的。次日下午,繼續行程。第一站是普陀宗乘之廟,它是承德山莊門票所包含的。
一、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 這個廟離出口德勝門不遠,其門票與承德山莊是連票。 普陀宗乘之廟山門
山門為漢藏結合式雙重建筑,上為漢式殿宇,單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供三尊護法神;下砌藏式城臺,城臺開三座拱門:中為“無相門〞,東為“無作門〞,西為“空門〞。中拱門上方嵌有乾隆帝用滿、 蒙、漢、藏四種文宇題寫的“普陀宗乘之廟"石匾。“普陀〞指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宗乘〞指教化眾生的佛法。門前有一座漢式五孔石拱橋,東西兩側立有石獅。 普陀宗乘之廟系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為慶祝其母80歲和自己60歲壽辰,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其占地22萬平方米,規模居外八廟之首,形制為漢藏合璧式。坐北朝南,以琉璃牌坊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至此為漢式建筑風格;后半部主體建筑大紅臺依山就勢矗立山巔,仿布達拉宮紅宮而建,主殿萬法歸一金頂鎏金耗資一萬多兩上等金葉。“普陀”即指 “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宗乘之廟意為觀世音菩薩講經說法之處。乾隆帝在這里接見過萬里東歸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并舉行了隆重的講經、說法、祝壽等活動。面闊三間,平面呈正方形。亭內置三通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而成,中為 《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了此廟興建背景;東西分別為 《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 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記載了蒙古土爾扈特部東歸和清政府優撫安置該部的史實,是我國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 一座高大的藏式白臺,門額為乾隆帝御題“廣圓妙覺”。臺上置有紅、綠、黃、白、黑五色佛塔,對應構成藏傳佛教的火、地、水、風、空五大元素,同時代表藏傳佛教的五大教派。塔身上裝飾蓮花、寶劍、摩尼珠、法輪、金剛杵,代表五佛五智,從塔門下經過表示向佛頂禮膜拜。 三間四柱七樓式形制。正面鐫刻乾隆帝御題“普門應現〞,意為觀音菩薩顯現普度眾生之門。背面題為 “蓮界莊嚴〞,意為觀音菩薩居佳的道場威嚴神圣。據載:“凡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準入,其余官職許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內〞。此處牌坊還起到分界的作用,將寺廟南北部漢藏兩種風格的建筑分割開來,堪稱漢藏合璧的佛教寺廟經典。中罡殿高墻
中罡殿平面呈長方形,碉房式高墻圍成封閉院落,墻壁上飾有紅色梯形盲窗。院內西北最高處建廡殿頂小殿,內供三尊密宗護法神,東側為一精致小巧的木質曼陀羅。此處原為經堂。白臺
白臺上的藏衣女子
大紅臺
慈航普渡
位于大紅臺群樓平臺西北端最高處。坐北朝南,是一座銅鎏金魚鱗瓦覆頂的重檐六角亭,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分兩層,上層檐下懸有乾隆帝御題“慈航普渡〞云龍陡匾,意為佛慈悲愿力如船一般,能普渡眾生脫離苦海。下層檐下乾隆帝御題匾額“普勝三界〞,意為佛教是普渡三界眾生之妙法。
外觀四層,內為二層群樓,平面呈回宇形,中間為空井。南面正中突出三間抱廈為戲臺,此樓是乾隆帝來廟瞻禮拈香時休憩之所。 每逢皇帝及太后萬壽,都要在此樓演出藏戲,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今天天氣特好,人又少,陽光明媚又不是太熱,呆在上面,四處走一走,拍上幾張組照。這種壯嚴雄偉宗教場地在當年一般的達官貴人還上不了,唯有皇帝宗親才有資格匍匐向前,躬身而上。臺上風光(三)
白臺
這個景13:50到,15:15結束,耗時約一個半小時。須彌福壽之廟離普陀宗乘之廟不遠,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個廟當天下午一口氣走完。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占地面積379000平方米。 寺廟建筑布局不是嚴格對稱,但又成縱深的均衡布局,大紅臺位于全寺正中,將寺分隔成前、中、后三個部分,前部碑亭的格局與后部琉璃寶塔的布置,形成主體的前導和后續。因其形式仿照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作為班禪來朝覲的講經堂和住所。故又名班禪行宮。碑亭 面闊三間,四面開拱門。乾隆帝御題匾額 "智光普照〞。內置御碑一通,以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須彌福壽之廟碑記》,記述建廟背景。碑身之下負重神獸名赑屃,乃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寓意吉祥長壽,標志著此廟尊貴的等級地位。
琉璃門 大紅臺 外墻深紅色,正面開三層窗,窗嵌飾琉璃垂花罩。內部由三層群樓圍繞妙高莊嚴殿組成封閉院落,平面呈回宇形,營造神秘莫測、與世隔絕的宗教氛圍。一樓南殿為群樓入口,共三間。明間為門殿,懸掛四幅四大天王唐卡。東西次間各供奉佛像三尊。墻福內有嚓嚓無量壽佛2811尊。萬法宗源.金賀堂 六世班禪弟子居住和譯經之所,殿外懸掛乾隆帝御題匾額“萬法宗源〞,寓意天下萬法的源頭。金賀堂建于萬法宗源南面的石砌高臺上,平臺星凸字形,由東西圍廊與北面萬法宗源殿相連組成獨立院落。
萬壽琉璃塔 七層八角密檐實心塔。塔身黃綠琉璃相間,鑲嵌56尊無量壽佛,寓意乾隆帝萬壽無疆。佛塔巍踞山巔,風鈴輕吟間,如誦經不息。萬壽琉璃塔 至此折回。這個景區從15:45到,16:30離開,耗時45分鐘。 今日行程爆滿,從早上7點到承德山莊,至16點半離開須彌福壽之廟,近十個小時,又是三萬余步,游玩需要好體力。 下午游覽的二座廟宇壯嚴雄偉,佛法無邊,融金消銀,普渡眾生,過而吟之:
過廟堂 登山涉水臨凡宇,敕建瓊臺呆佛仙。 普渡蒼生祈大愿,偶臨妙景亦生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