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對胃下垂的治療經驗。 提起這個病,很多人會想到中氣不足、氣機下陷。中氣不足,臟腑位置兜不住,它就下垂了唄。 我跟你說,有些時候,事情也沒那么簡單。 給你說個真實的醫案故事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是一個退休的小學教師。 初診時間,為1992年的5月23日。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這十年來,經常胃痛、胃脹。飯后加重。她總感覺啊,自己的胃里好似一個水囊,里頭有水,還不少,根本不被消化吸收。一走路,逛里逛蕩的。 另外,她還感覺大便干結。 她曾經到醫院檢查過,說是有重度的胃下垂。 怎么辦?她后來決定,投中醫治療。 找的誰呢?是周仲瑛。他是我國的中醫名家,首批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其它的,我就不多說了,你可以自己查閱一下。 刻診,見患者脈細,苔薄。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周師給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炙桂枝6克,茯苓10克,焦白術10克,炙甘草3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干姜3克,砂仁3克(后下),花椒殼3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6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胃脘疼痛大大減輕,胃中振水之聲沒那么明顯了,大便有所改善。 此后,周師根據原方,稍作加減,繼續調治。 最后,患者諸癥悉平。胃下垂的事兒,幾乎就沒了。 這是1994年,在《南京中醫學院學報》上刊發的驗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這里頭的道理,其實顯而易見。 你看,這個人,胃里頭總是有水聲。 中醫管這個現象,叫做“胃中有停飲”。 你也許會奇怪,胃里的水,這誰都有啊!此人怎么就逛里逛蕩的呢? 你呀,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喝下去的水,之所以沒有變成停飲,關鍵在于脾胃運化得好。脾胃運化不佳的人,喝多少水,就存多少水,根本不能被身體利用。久而久之,全都憋在胃里,形成了停飲。 也是由于這個患者,胃中有停飲,津液難以疏布,所以他大腸干燥,便秘。 當然了,也是由于胃中有停飲,脾胃不能很好地生化氣血。中氣日漸不足,于是固攝之能失常,患者就出現胃下垂。 因此,要想解決這個人的問題,當務之急,就是化解胃中停飲,讓脾胃之氣恢復如常。中氣足,則固攝之能恢復,胃下垂的毛病也就跟著好了。 現在,我們分析,當時醫家用的什么配伍—— 炙桂枝6克,茯苓10克,焦白術10克,炙甘草3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干姜3克,砂仁3克(后下),花椒殼3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6克。 這里頭,顯然是苓桂術甘湯和理中丸的加減。 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這就是苓桂術甘湯。它出自《金匱要略》。桂枝溫化水飲,茯苓健脾利濕。焦白術健脾燥濕,炙甘草補中益氣。如此,就有了溫化水飲、健脾利水的功效。 在這個基礎上,黨參、干姜搭配,這是理中丸的意思了。理中丸的原方,是人參、干姜、白術、甘草。其中人參健脾益氣,干姜溫中化水飲。 在這些基礎上,用高良姜溫中,使得水飲之邪得陽則化,用香附、砂仁和枳殼來行氣,使得氣行則濕去。花椒殼,輔助溫中化飲。 總之,這么一來,患者胃中水飲為之化散,中陽得以恢復,脾胃之氣可以生化如常。她的包括胃下垂在內的一身毛病,就都可以改善了。 我這么說,你看懂了嗎? 文老師覺得,周仲瑛前輩的這張驗案,還是挺有現實意義的。因為這個胃下垂,確實就有很多患者,胃里頭常年逛里逛蕩的,有水振之聲,胃脹,食欲不振,飯后不適感加劇。對這個情況,單純的補中益氣法,就難以奏效了。當務之急,是溫化水飲。水飲沒了,脾胃之氣恢復,胃下垂自然就改善。可以說,這是臨床經驗之一,是中醫大家切實用過的辦法。這樣的經驗,無論是醫家還是病家,都應多少了解一些。 當然了,文老師這么說,也只是一家之言。您對文中的配伍,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才能借鑒、應用。坦率講,文老師就是一個店小二、端菜的。中醫先賢有什么好東西,我拿出來給你看。文老師沒法給你開方子,文老師只是一個中醫小學生。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