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軸的形成:主館與人字樓設計時間:1989-1992年 項目規模:3600平方米 設計團隊:齊康、張宏、孟建民、張鵬舉、齊昉等 獲獎情況: 1993年國家優秀設計銅獎 1993年度部級城鄉建筑優秀設計二等獎 國家教委1993年度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1993年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9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 2009年全國建筑設計行業國慶60周年“建筑設計”大獎 ![]() ![]() 項目在總體規劃中的中心思想之一,是將島的軸線融于城市之中,將水、島和城市的交通道路統一設計,整體思考。水面映襯的半島上,突出主體建筑,建筑群與水、天、綠地互相呼應,顯得寧靜、莊嚴、自然。紀念館區的總體規劃,充分利用了自然水面和水中陸地,組織紀念性空間序列,將主體建筑安放在浮于水面的紀念半島上,利用水面和藍天相互交融、水天一色的視覺效果來表現永恒性,并以此來體現敬愛的周總理偉大、光輝和親切的形象,體現他博大的胸懷。 ![]() 中心軸線序列不是傳統的由牌樓、門、四方亭、殿組成的傳統格局,也不是西方建筑群體門、樓、院的序列,而是自身獨有的建筑藝術軸線:瞻臺—湖面—中心半島—主館前廣場—主館后廣場—偉亭—人字樓,除此外還要考慮到未來跨過文渠通向北側紀念空間的入口。島上主館基地標高為7.9米,而兩側道路為7米,館的位置設在較高的標高上。這種布置無論遠望還是近看,無論是由南向北或是由北向南,館址相對都是在突出的地位。至此,從瞻臺到人字樓的人工湖與中心半島的紀念軸線格局初步形成。 ![]() 園區游覽路徑從瞻臺始,其中間是人字形廊亭,兩端有兩座高16米,形似寶劍劍鋒外框而內空的劍碑,表達了周恩來是人民心中的豐碑之意。在瞻臺可隔湖遠眺雄偉的紀念館主館。盈盈湖水碧波蕩漾,在此駐足仰望,令人肅然起敬。 ![]() 主館是紀念島的中心,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由抽象的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簡潔的錐形屋蓋、方臺體的基座、八角棱柱形的主體,加上4根11米高支撐屋蓋的方柱、入口大臺階,既表現了一種扭轉乾坤的力度,又在形式感上追求建筑的地方性、民族精神以及“永恒”這一主題的表達。簡潔的錐形屋蓋利用“架“透出屋頂,供大廳室內采光,具有質樸、大方、莊重的傳統建筑的特征。方臺體的基座與八角棱柱形的主體形成抽象四方體,代表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象征周恩來正直、中和、方正的人格風范。4根石柱象征周恩來提出在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是現代中國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 在用材和色彩上,主館以白色和蔚藍色為基調,創造出了純潔、神圣、清秀、寧靜的環境氣氛,以此來體現周總理高貴的人格和精神。沿大臺階拾階而上,進入主館入口8米高的門洞,門框采用淮安地方民居的傳統符號,加以變形,強調地方特征。進入二層紀念大廳,內部為八角形高聳空間,頂部玻璃天窗,自然光線直瀉而下,四角開敞與觀景平臺空間互相貫通,氣氛既神圣又體現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大廳地面花崗石拼鋪由外到內色澤由亮到暗、質感由粗到細到磨光,節奏由緩到急,人們的目光自然聚向大廳后部的周總理漢白玉座像,座像的形象是周恩來坐在山巖石塊之上,身披大衣,手執四個現代化宏偉藍圖,神態自如,沉思而精神煥發地凝視著祖國未來的事業。整個大廳運用聲、像、陳列等多種手段,展現了周恩來同志光輝燦爛的一生。 ![]() ![]() 主館北側的附館也稱“人字樓”是陳列展館,空中俯視外形呈“人”字形,向主館呈拱衛之勢。人字形代表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之意。空中俯視附館和牌樓又構成
“八一” 圖案,紀念周恩來成功領導了 “八一南昌起義”,也象征周恩來建立人民軍隊的豐功偉績。陳列廳展出有關周恩來的圖片、實物,用雕塑、油畫等藝術手法以及現代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展現了周恩來光輝的一生,豐富的展覽內容完善了建筑的功能性。 ![]() 2.軸的伸展:遺物陳列館(西花廳)設計時間:1996-1998年 項目規模:3820平方米 設計團隊:齊康、張宏、于雷等 獲獎情況: 2000年度教育部優秀設計二等獎 2000年度部級城鄉建筑優秀設計二等獎 ![]() 1998年,淮安周恩來遺物陳列館(西花廳)及銅像廣場在紀念島以北用地內建成,同時將原位于紀念半島北端的偉亭遷至主館南側濱湖位置,紀念軸線得到了伸展,瞻臺—人工湖—主館—人字樓—銅像廣場—西花廳的完整軸線基本形成。 規劃新建的銅像廣場和西花廳坐落于原有軸線延伸形成的完整軸線的北端。通過人字樓后面兩側長長水杉林的中間通道作為封閉的空間過渡,穿過水杉林路是突然展開的寬闊廣場,廣場中間安置周恩來銅像。銅像高度為7.8米,寓意周恩來走過的78個光輝的人生春秋,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守仁創作,取材于周恩來總理五、六十年代和人民群眾在一起交談時習慣性站姿:雙手叉腰,面帶微笑,顯現出周恩來平易近人的風范。人們可以圍繞銅像瞻仰,也可繞過銅像走進仿中南海西花廳參觀。 ![]() 仿西花廳是等比例仿建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工作和生活了26年的古建筑。總體外形自然穩重,高度上和前方主館形成適度落差起伏。仿西花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再現周恩來生前工作、休息和會見國賓的場景,陳列周恩來生前的遺物。前客廳是周恩來當年會見外賓、舉行重要國事活動的主要場所。院內由西向東依次是周恩來的活動室、辦公室、總理衛士值班室、后客廳、鄧穎超臥室、鄧穎超辦公室和周恩來臥室。東西兩側廂房分別為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周恩來親屬和烈士子女的用房。下層為紀念館文物庫房和辦公用房。 ![]() 銅像和仿西花廳之間,文渠于此間東西橫穿,動靜結合。為使仿古建筑與原有的主館建筑群風格上一致,設計者在仿古建筑前用半透半遮框架與大臺階結合,用與主館建筑色質一致的材料使仿西花廳外立面與總體建筑風格相協調。 ![]() 3.軸的強化:生平業績陳列館設計時間:2006-2008年 項目規模:3818平方米 設計團隊:齊康、金俊、葉菁、張成武、壽剛等 獲獎情況: 2011年教育部優秀建筑工程設計三等獎 ![]() 2008年,在對副館“人字樓”改擴建的基礎上,建成周恩來同志生平業績陳列館,擴充了紀念島的建筑規模,進一步提升了紀念島在空間序列上的主體地位,強化了瞻臺—人工湖—主館—生平業績陳列館—銅像廣場—遺物陳列館的長達600余米的完整的紀念軸。 ![]() 主館與“人字樓”作為一個完整的紀念建筑群,建成伊始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其建筑形象已成為周恩來同志高風亮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生動寫照。因此對于人字樓的改擴建,設計團隊對建設場址、建筑規模、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等方面經過了審慎的推敲取舍,在軸的生長、文脈的延續、紀念的延伸3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生平業績陳列館設計中,原“人字樓”的“門洞”被保留并延伸為貫穿建筑一層的視線與交通走廊,使該館與主館、銅像廣場、遺物陳列館始終具有強烈的視線聯系,強化了空間的軸向特征,烘托了空間的紀念氛圍,通過建筑體量的增大實現了軸的生長。 ![]() 在保證人字樓結構安全性的前提下,擴建部分與舊建筑依舊保持為一個整體。擴建部分在中軸線一層處架空,二層形成連續空間。通過東、西、北三側的規整界面與人字樓進行圍合,最終形成中軸線特點鮮明、新舊有機結合的“凹”型平面,緩解了原人字樓北立面相對尖銳的形態,并適當縮短了至北側銅像廣場及遺物陳列館的距離,創建了更加和諧的空間聯系。屋頂中軸線折形天窗、出入口門廳的帶型玻璃天窗賦予建筑室內空間豐富的光影藝術效果,而屋頂東西兩側的錐型玻璃頂與主館坡頂形成“品”字型構成,一主二副相得益彰。 ![]() 中國當代紀念建筑面臨的“公益化”背景主要表現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紀念題材數量與類型的拓展、紀念功能的轉型(如“紅色旅游”、學術文化與休閑娛樂要素的介入等)3個方面。在擴建部分的中軸線二層設置休息廳,出口大廳設置旅游服務功能,相對獨立的設備用房和辦公管理安排在人字樓一層。展示形式生動活潑,運用流暢的展線營造迂回而豐富的復合型的展示空間,采用場景復原、“聲光電”等當代展示技術激發參觀者的興趣。 ![]() ![]() 項目名稱:周恩來紀念館中長期概念性規劃 設計時間:2022-2023年 項目規模:22公頃 設計團隊:張四維、金俊、沈子衡、李袁格、孫家秋、白洪旭、閆語函、劉雨婷、蔡佳芯、張卓藝、路雨萌 ![]() 中長期規劃從紀念館的發展歷史、現狀條件、功能需求出發,以淮安市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及生態文旅區發展規劃為背景,提出未來5至15年間紀念館的發展方向。 ![]() 從瞻臺到西花廳638米虛實相生的紀念軸線是齊康院士設計創作的精華所在,是周恩來紀念館最為標志性的空間序列。在尊重保護原有軸線的基礎上,以紀念軸為核心,結合“一堤、兩院、三園、四湖”的主要元素,打造“一心、一帶、兩軸、四環”的新空間結構。以主館為核心梳理軸線及兩側空間,整合游覽路線,完善景區功能,強化景觀特征,融入城市文化脈絡,充分利用紀念館及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最大化發揮紀念館文化價值。 ![]() 周恩來紀念館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充實紀念功能、完善拓展空間、再現自然生態、融入文化脈絡的基本理念,助力紀念館的可持續發展與城市文旅結構的不斷創新,為傳承總理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展示淮安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做出應有的貢獻。 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展現出來了豐富的人文內涵、鮮明的語言特色及無窮藝術魅力, 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現代中國紀念性建筑的典范。設計者用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周恩來紀念館紀念性建筑的社會美、自然美和環境美。讓觀眾在這里學習周恩來精神,感受周恩來的偉大,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建筑的藝術美,從而洗滌心靈,升華境界。 而在周恩來紀念館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將以紀念、多元、生態、共生的基本理念,助力紀念館的可持續發展與城市文旅結構的不斷創新,為傳承總理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展示淮安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做出應有的貢獻。 ![]() 參考文獻[1]齊康.象征不朽精神 寄托無盡思念——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建筑創作設計[J].建筑學報,1993(03):24-28. [2]金俊,葉菁,齊康. 傳承紀念、續寫豐碑——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生平業績陳列館設計[J]. 建筑與文化,2011(11):112-114. [3]陳明.周恩來紀念館建筑藝術風格賞析[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2(02):246-2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