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林清玄很喜歡買花。
有一次他聽花販說起,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艷麗的花愈是寡淡。
因此賣花人說:“人也是一樣的,表面看起來越樸素淡雅的人,越有內在的芬芳。”
花事同人事。
年少時,我們都熱愛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場景。
人世間打磨一遭后才發現,比起濃墨重彩,“淡”更是一種可貴境界。
外表,以淡為貴
師太亦舒一向毒舌,對愛情毫不留情,對美人也是。
她慣常評論明艷美人: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年輕時只覺得她有些刻薄,人到中年才承認她的確目光如炬。
美人在骨不在皮,君子在志不在形。
高級的美,不依賴于涂脂抹粉的裝扮,也不靠華麗珠寶的裝點。
金庸小說里有無數風華絕代的美人,最讓人難忘的,卻是素凈如雪的小龍女。
一襲白裙,一根素色發帶,只靜靜站在那里,就令無數人為之傾倒。
金庸本人曾這樣評價她:
她一生愛穿白衣,當真如風拂玉樹,雪裹瓊苞,兼之生性清冷,實當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
莊子曾講: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自信的人,往往都以簡單干凈的衣著示人,內心豐盈的人,才敢于舍棄外在的浮華。
正如《紅樓夢》里,王熙鳳每次出場必是穿金戴銀、盛裝亮相,初看雖美,時間長了,卻讓人覺得庸俗市儈;
邢岫煙雖然釵荊裙布,卻氣度超然,她的一句“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它冰雪中”,更讓人看到了她身上不一樣的美。
大繁若簡,大美若素。人活到極致,必定是素與簡。

欲望,以淡為貴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鎮江金山寺問高僧法磐:長江之中大船來來往往,一天到底要過多少只船?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
世間之人,一生都在為這兩個字忙活。
有的人,出名了要更有名,有錢了還要再有錢,于是一生都在追趕,一生都在受累。
可有些人,卻能擺脫名利的束縛,只為安享內心的凈土。
弘一法師出身富足,年輕時閱遍繁華,交友無數,把世俗生活過到了極致。
值聲名最盛之際,他卻悄然轉身,皈依佛門。
此后的二十四年間,一肩梵典,三件衲衣,云游苦行。
一簞食一豆羹的生活,在別人看來清貧無比,他卻自得其樂。
年輕時,我們追求濃烈的生活:求功名,追利祿,閱大千世界,交各色朋友,體驗新鮮物什……
人生下半場卻開始領悟:欲望,是沒有盡頭的。
被世俗浮華遮住眼,就難以體會幸福生活的本源。
中年以后,欲望要淡一點。
追不上的就放下,得不到的就釋然。
生活去繁就簡,便能在心中開辟出一方精神的凈土,得到真正的平和。
心態,以淡為貴
看過一張圖片:

你以為的人生,是一條上揚的直線,一路高歌猛進;
實際上真實的人生,有急流有險灘,有高峰有低谷。
人生海海,不過起伏,成敗得失,無非因緣際會,身處局中如何自處,皆在一個人的心境。
葉嘉瑩年少時,母親在戰亂中病逝,她悲而不言,寫詩緩解悲痛。
后來她的丈夫遭遇低谷,性情變得暴戾,她也不惱,每天照常給學生上課。
好不容易捱過半生苦難,大女兒卻因車禍離世。
她親手舉辦悼念會送別女兒,而后繼續投入詩詞研究事業,終成一代大家。
還有我曾采訪過的一位前輩。
她早年喪夫,后來一手打造的事業遭逢變故,十幾年心血化為烏有,50歲那年,唯一的兒子又意外溺水身亡。
無數傷痛的襲來,沒有讓她變得偏執,咬牙切齒咒罵生活。
人前的她,會面帶微笑地跟來人介紹她的手工作品,會不疾不徐耐心守著一壺好茶。舉止談笑間,仿佛歲月和苦難從未從她身上碾壓過。
生活中如愿以償的故事很少,層出不窮的事故最多。
一個心態淡然的人,不會因苦難而脆弱,也不會因困境而心生怨念。
俗話說: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很多時候,命運的好壞,不在處境,在心境。

社交,以淡為貴
《豐富的安靜》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
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人是需要某種熱鬧的。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
年輕時,我們熱衷呼朋引伴,身邊的朋友掰著手指頭都數不過來。
可后來,新朋友沒時間結交,舊朋友淡了往來,“知交零落”成了人生常態。
倒也不必嗟嘆。
看淡社交,其實是一種清醒。
梭羅在都市生活時,經常被迫參加聚會。
席間有人炫耀自己遇見了某位大人物,有人編造紳士淑女的風流韻事,毫無營養的內容,令他不勝其煩。
當他搬到瓦爾登湖邊居住后,他改變了自己的交友方式。
只備三把椅子,一把自己獨處時坐,其余兩把招待朋友。
瓦爾登湖地處偏遠,千里迢迢來拜訪他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他通過篩選自己的圈子,過上了不被打擾的生活。
飽經世事紛擾后,我們總會恍然醒悟,好的友誼,不在數量,而在質量。
好的朋友,是始于志趣合于三觀,是各自忙亂彼此牽掛。
就像蘇軾和文同。
兩人都畫竹,互引為知己,蘇軾稱文同有四絕:詩一、楚辭二、草書三、畫四。
文同也逢人便講:世上沒有知己,只有蘇軾知道我的妙處。
兩人曾于京師短暫會面,此后多年不曾見面,但從未斷過書信來往。
我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
微信好友三千,不如知己兩三。
朋友,淡淡交,慢慢處,才能長久;情誼,淺淺嘗,細細品,才有回甘。
▽
周國平曾說:
人生有三種境界,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后的淡然。
中年,是一場刪繁就簡的修行。
看淡了榮辱得失,擺脫了浮名的誘惑,在命運的起落中隨遇而安。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