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李娟的文字,發現她多次提到酒。這也讓我想到,酒在文學中似乎確實扮演著獨特的角色。無論是愛酒之人還是不喝酒的作者,似乎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關聯。這個靈感讓我挺興奮的。 李娟在作品中贊嘆酒的神奇:“溫和的糧食和水,經過怎樣的轉變,變成了強烈如此強烈不安的液體?”她進一步思考,我們日常所吃的糧食、喝的水,在體內經歷的變化,是否也預示著人生是一場緩慢的酗酒過程。確實,酒,由日常的水和糧食發酵而成,卻能讓人達到興奮狀態,激發表達欲望,袒露心聲。 古今中外,許多作家都與酒有著不解之緣: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村上春樹因愛酒寫了本《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海明威以酒代水,莎士比亞有著自己的一套飲酒哲學。 奧斯卡·王爾德在獄中還要求提供香檳,他發現“當攝入酒精達到一定程度時,人會陶醉其中。”宗璞也曾說:“善飲者稱酒仙,耽溺于飲者稱酒鬼,沒有稱酒人的。酒能使人換到仙和鬼的境界,齊偉大可謂至矣,而酒味又是那樣開卷有益,那樣奇妙!” 李娟寫到她母親與外婆對酒都是有點小癮的,她母親在兵團度過的艱辛歲月里,常常與宿舍的女孩子們暢飲,以酒的強烈來緩解一天的勞累和疲憊,能夠快速入眠。李娟感慨道,對于母親和外婆,艱苦的生活太需要像酒這樣猛烈的事物,它能迅速將人帶入另一種極端狀態。 李娟觀察到醉酒之人的狀態:他們的眼神脆弱而執著,步履蹣跚,言語不清。盡管如此,他們依然不顧一切地表達自己。這種狀態下的人,或許因為釋放了平日的防備,而更容易找到共鳴,理解彼此的孤獨。 李娟自己對酒的體驗則截然不同。她曾嘗試飲酒,但那強烈的辣味和滾燙的感覺讓她震驚。一次在森林邊露宿,因口渴而喝下的啤酒并未帶來舒適,反而讓她更加難以入眠。與母親和外婆不同,李娟對酒并無好感,這或許與她目睹了太多醉酒之人的丑態有關,尤其是她那嗜酒如命的繼父,以及母親那些年經歷的混亂人生。 李娟雖不善飲酒,但在文學史上,她的同姓本家,李清照頗愛飲酒。在李清照的詞作中,酒的意象頻繁出現,或喜或悲,或濃或淡,有伴或獨自一人,總要飲上一杯。 年輕的李清照,因惜花傷春,在海棠樹下痛飲,隔日起來,酒未醒,還在擔心庭院中的海棠。她在《如夢令》中寫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追憶曾經的歲月,她寫下:“常記溪亭日,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也是表達她早期生活情趣和心境的,喝到盡興往返,醉得找不到回去的路。這種醉的感覺,既在酒,也在自在地沉迷在山水之間。 婚后,丈夫遠行游學,李清照在重陽節獨自把酒賞菊,她在《醉花陰》中寫道:“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飲酒是對丈夫的思念,也是獨守的寂寞。 隨著家國的變故,李清照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在《憶秦娥》中,她寫道:“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這首詞不僅是對逝去親人的哀悼,也是對破碎山河的憑吊。 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艱難,她在《聲聲慢》中寫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酒,曾給她帶來慰藉,但終究無法抵御生活的凄苦和內心的悲涼。她在詞中感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回顧李清照的一生,她流傳下的詞作中幾乎有一半提到了酒。她的飲酒,不僅僅是小酌,常常是大醉,如她在詞中所寫:“夜來沉醉卸妝遲。”她的詞,也如同陳年的美酒,越陳越香,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讀得出酒香,也讀得出人生的喜怒哀樂,更有她的家國情懷。 在古代才女中,除了善飲的李清照外,卓文君也與酒有不解之緣。在卓文君的《白頭吟》里,除了那句廣為流傳、表達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也提及了與她生活緊密相連的酒:“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去年,我在四川平樂古鎮停留數日,那里講述著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卓文君,這位出身富貴、才華橫溢的女子,被司馬相如的才華所吸引,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私奔。古鎮現有的“私奔碼頭”,傳說是他們當年乘舟離去的地方。 司馬相如的家境貧寒,無奈之下,他們開啟了賣酒的生計。這位曾經的千金小姐,親自站在壚前賣酒。文君井,相傳是她取水釀酒的地方,至今井水依然清澈,如今,文君故里景區內的老井依舊,仿佛還能聞到當年釀酒的香氣。 這里自古就一直是文人墨客前來詠詩作賦之地,陸游就曾到過此地,作詩《文君井》:“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幾度上琴臺。青鞋自笑無羈束,又向文君井畔來。”這些名作,更添了這里的文化氛圍。 說到喝酒,不能不提到的還有陶淵明,他的組詩《飲酒二十首》,正是借酒抒懷,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歡。在詩中,他寫道:“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描繪了日夜暢飲的場景,卻展現他看似醉意朦朧,實則清醒地看透世俗。 陶淵明辭官歸隱后,所作的《連雨獨飲》更是在飲酒之際深入探討人生哲理。他在詩中說:“初飲一杯斷絕雜念,繼而再飲忘卻蒼天。”連日的陰雨和閑居的孤寂,促使他沉思人生的意義,討論起人生于天地間,終將一死,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 在《止酒》一詩中,陶淵明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了他對酒的矛盾情感:“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他明知飲酒傷身,卻難以割舍對酒的喜愛。詩中20句,每句都用到“止”字,就像有趣的文字游戲,不難看出戒酒對他來說是多么困難。盡管他表達了戒酒的決心,但整首詩讀來,更像是對酒的深情告白,戒酒也不過是美好愿望吧。 陶淵明的飲酒詩對后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李白,他被譽為“詩仙”,詩中卻透著酒氣,以“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而名揚天下。余光中曾形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倒像與古代圣賢的靈魂對話,既借酒消愁,也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悲憤。 李白以詩勸酒,亦以詩嘲人。他在詩中戲謔地寫道:“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以此諷刺表面上效仿陶淵明,卻未能真正領略飲酒之樂的王縣丞,雖設宴款待,卻未能盡興暢飲,令李白感到頗為失望。 在《月下獨酌四首》中,李白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寫下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的想象力豐富,詩中既有孤獨,也有自由與浪漫。 在游洞庭湖時,他寫下:“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這樣的詩句充滿生活的情調與韻味。此外,他對酒的贊美,從酒體、酒香到酒器、酒色,也體現出他飲酒的品味,“蘭蘭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應該表達了許多文人墨客的飲酒意境。酒或許只是一種媒介,寄情,消愁,也是與自然、與心靈的對話橋梁。 暫且擱筆,我也欲小酌一杯,以舒緩緊繃的思緒,并期待能汲取這些文人的豪邁與風趣,注入我的文字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