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創時期(1927.8.1——1930.5): 初創時期紅軍名號很混亂。 有用國民黨左派名號的國民革命軍,有用自己旗號的工農革命軍,到了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才統一軍隊稱號——工農紅軍。 編號、編制同樣混亂。同編號的紅軍出了很多,四軍因為“鐵軍”稱號,很受歡迎,因此出了三個紅四軍。 八一、秋收、平江起義這些正規部隊轉變而來的,編制相對還比較充實,一個團千余人還是有的。 鄂豫皖、贛東北這樣的,源頭幾乎全是農民暴動產生的部隊,編制就比較虛了。有個幾十人就敢叫一個師,甚至一個軍的。 這個時期紅軍主力就是朱毛的紅1軍團、賀龍的紅2軍團、彭德懷的紅3軍團;其他地方發展的好的基本是幾千人的農軍。 2、大發展時期(1930.5——1931): 國民黨中原大戰是紅軍大發展時期,一來國民黨無暇干擾紅軍發展,二來中共中央開始往紅軍部隊派遣干部,提高紅軍軍事素質,黃埔系出身的將領在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 這個時期紅軍仍然虛張聲勢,一個團大約幾百人,千把人就是一個師。軍的番號更多的是按照地理劃分的,比如:粵北就是紅十一軍,浙南就是紅十四軍,陜甘邊就是紅二十四軍。 這個時期發展最快的就是鄂豫皖,從軍直接跳過了軍團,成立了紅四方面軍。 3、正規化時期(1931——1933): 隨著留學蘇聯學習軍事人員陸續剩歸國,紅軍開始全面正規化改革。這時確立了紅軍基本戰役單位“師”。紅軍師是穩定的常設單位(大部分由原軍一級整編而成),人數五千人左右,以下實行三三制。軍團是師的上一級單位(四方面軍是軍),編制會按照戰役任務,調整下轄的師。所以這個時間段的紅軍主力師師長、師政委,資歷比后面的師級干部要高。 4、長征開始前(1933——1935): 各主力紅軍反圍剿陸續失利,部隊損失很大。 中央紅軍開始組建新的軍團:紅六軍團和紅七軍團,并讓其擔任長征先遣隊。但實際上,這兩個軍團編制非常倉促,根本不算編完。 再后面的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軍團同樣如此,基本都是以一個師為核心組建的。同之前的幾個軍團有相當大的差距。 反而紅四在川西發展的比較好,下轄的五個軍都過萬了。 5、長征時期(1935——1936): 紅軍絕大部分損失慘重,普遍縮編,中央紅軍扎西整編全軍只有十七個團,除了紅一軍團還保留師外,其余軍團直接轄團。紅四方面軍百丈關決戰失敗,被迫北上時,三三制改二二制;后來紅四軍甚至取消了團級單位,師直接轄營。 這個時期的紅軍基本又回到了小團小師的時代。三大方面軍和之前的主力軍團差不多;主力軍團和軍和之前的主力師兵力接近。 反而中央紅軍到了陜北,最小結束長征后,通過東征山西和與東北軍幾次戰斗勝利,部隊有所恢復。所以紅軍改編八路時,115師的編制最充實。 同時,中央在陜北組建了一堆大番號的小軍和獨立師,安置了部分干部。但這些軍基本就是千余人,還有幾個獨立師幾百人,兵源素質也不高,武器裝備很是缺乏,其實只能算的上是地方部隊。 留在南方的部隊也基本被打散編制,除紅28軍還保留近二千人的部隊外,其他都成了游擊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