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Lancet雜志發表了阜外醫院李靜牽頭的ESPRIT研究。 該研究表明,對于高心血管風險的高血壓患者,無論其有無糖尿病或中風病史,與診室收縮壓控制<140 mmHg的標準降壓方案相比,診室收縮壓目標值<120 mmHg可預防主要血管事件,且額外風險較小。 ESPRIT研究納入了廣泛的心血管高危高血壓患者,采用了標準的診室血壓測量方法,證明無論是否有糖尿病或中風病史,高心血管風險患者的降壓目標均應為收縮壓<120 mmHg。 但作者也指出,這不應被解釋為所有患者收縮壓都要降至<120 mmHg,該研究中,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收縮壓<120 mmHg,就將血壓維持在能耐受的最低水平。 作者指出,這是首個評估診室收縮壓<120 mmHg對心血管高風險高血壓患者主要血管事件影響的隨機試驗,也是評估收縮壓<120 mmHg對主要血管事件影響的最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 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簽、盲法終點的隨機對照研究,于2019年9月17日至2020年7月13日從中國116家醫院或社區納入11 255例高心血管風險的高血壓患者(平均年齡為64歲,其中39%合并糖尿病,27%有中風病史),隨機分為強化降壓治療組(n=5624)和標準降壓治療組(n=5631),分別以<120 mmHg和<140 mmHg作為收縮壓控制目標。 心血管高風險是指:已明確診斷心血管病或至少有兩個主要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男性≥60歲或女性≥65歲、糖尿病、血脂異常、當前吸煙。 在整個隨訪期間(除了滴定的前3個月),強化降壓治療組和標準降壓治療組的平均收縮壓分別為119.1mmHg和134.8mmHg。 中位隨訪3.4年期間,強化降壓治療組和標準降壓治療組的主要結局事件(心肌梗死、血運重建、因心衰住院、中風或心血管死亡的復合終點)發生率分別為9.7%和11.1%,前組的主要結局事件發生風險較后組降低了12%。 進一步分析顯示,上述結果不受糖尿病狀態、糖尿病病程或中風史明顯影響。 與標準降壓治療組相比,強化降壓治療組中伴暈厥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更高(0.1% vs. 0.4%,HR=3.00),腎功能持續下降的風險也較高(1.8% vs. 3.0%),但幾乎沒有進展到終末期腎病。 兩組中低血壓、電解質異常、損傷性跌倒或急性腎損傷等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似。 此前有幾項研究評估了兩種降壓目標值對主要血管事件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 ACCORD研究針對糖尿病患者,而RESPECT研究針對有卒中病史的患者,二者均采用了標準的診室血壓測量方法,但由于樣本量不足和析因設計的干擾,結果均不顯著。 SPRINT納入了無糖尿病或中風病史的心血管高風險患者,顯示強化降壓治療將主要血管事件風險降低了25%。但由于該研究使用的是無人看管的診室血壓測量,測量出來的血壓可能低于其他試驗中通過標準診室血壓測量獲得的數值。 作者指出,使用常見的、可獲得的、負擔得起的藥物將收縮壓降至120 mmHg以下的強化治療策略是可行的,可為心血管高危高血壓患者帶來獲益,并防止過度的急性損傷。人們可能會擔心,收縮壓很難達到低于120 mmHg的目標。實際上,該研究表明,在定期隨訪的基礎上進行治療,有可靠的人員,以及可獲得指南推薦的藥物,可以獲得良好的高血壓控制率。 作者也指出了該研究的局限性。首先,該研究是開放標簽設計,也就是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都知道分組的情況。一般而言,知道分組可能會讓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對療效的評價帶有一定主觀性。為避免這種情況,研究采用了心梗、中風、心血管死亡等客觀臨床事件作為主要評價指標,且事先設定了明確的標準,由臨床事件委員會在不知道分組的情況下進行統一的審定。 其次,隨訪時間僅3年,對療效的評估可能尚不充分。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研究團隊還要對研究對象繼續隨訪2年,這有助于評價更長期的療效。 來源: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less than 120 mm Hg versus less than 140 mm Hg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or previous stroke: an open-label, blinded-outcome,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June 27,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