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米巴痢疾 (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 2;白內障,(一) 【辨證】肝脾兩虛。 【治法】補肝血,健脾益氣。 【方名】肝脾兩補湯。 【組成】生地24克,熟地24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烏賊骨12克,杞子10克,菊花10克,防風10克,柏子仁10克,細辛2克,柴胡6克,甘草6克,山藥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良方大全》 (二) 【辨證】腎氣不足。 【治法】補腎養肝,明目。 【方名】菟絲子補腎湯。 【組成】菟絲子9克,石斛9克,石決明9克,炒杭菊9克,當歸9克,谷精草9克,炒茺蔚子9克,潼蒺藜9克,陳皮6克,炒谷芽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良方大全》。 3;膀胱結石 ; 【辨證】濕熱,瘀阻,虛弱。 【治法】利濕化瘀,散結通阻,補腎益氣。 【方名】尿路結石湯。 【組成】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車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吳華強方。 4;閉經 ;(一) 【辨證】肝郁氣滯,胃失和降,經脈閉阻。 【治法】舒肝和胃,活血通經。 【方名】舒肝活血通經湯。 【組成】炙香附10克,吳萸連6克,姜川樸6克,紫丹參15克,川楝肉10克,炙元胡6克,桃仁6克,枳實6克,當歸12克,丹皮10克,半夏10克,赤白芍各6克,焦三仙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瞿文樓方。 (二) 【辨證】氣血兩虛。 【治法】調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名】加減八珍湯。 【組成】黨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當歸9克,桂枝9克,川芎9克,熟地15克,雞血藤15克,制附塊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朱南蓀方。 (三) 【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利氣調經。 【方名】四物逍遙湯。 【組成】柴胡9克,當歸9克,川芎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青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南蓀方。 (四)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理氣。 【方名】活血湯。 【組成】桃仁9克,紅花9克,歸尾9克,澤蘭9克,白芍9克,香附9克,陳皮9克,牛膝9克,益母草12克,丹參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一民方。 (五) 【辨證】瘀血阻滯。 【治法】活血通絡。 【方名】尖花湯。 【組成】兩頭尖10克,凌霄花6克,茜草根6克,茺蔚子6克,延胡索6克,酒當歸6克,酒川芎15克,酒丹參15克,艾葉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今墨方。 (六) 【辨證】血虛腎虧。 【治法】養血益陰,補腎填精。 【方名】四二五合方。 【組成】當歸9克,川芎3克,白芍9克,熟地12克,覆盆子9克,菟絲子9克,五味子9克,車前子9克,牛膝12克,枸杞子15克,仙茅9克,仙靈脾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驗》。 (七) 【辨證】肝腎精枯,氣血虧甚。 【治法】氣血雙補,兼滋肝腎。 【方名】益氣補沖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神12克,當歸9克,熟地12克,黃芪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八) 【辨證】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 【方名】加味歸脾湯。 【組成】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炙黃芪3克,龍眼肉3克,遠志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正體類要》卷下。 5;髕骨軟骨炎;【辨證】經絡損傷,血脈瘀阻。 【治法】消瘀活血通絡。 【方名】軟堅煎。 【組成】鹿角霜10克,熟地25克,水蛭10克,甲珠10克,天丁10克,香附10克,大伸筋20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野南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詹經山方。 6;不孕癥 ; (一) 【辨證】血瘀胞宮,沖任不暢。 【治法】活血通絡,理氣調經。 【方名】疏管靈。 【組成】雷丸20克,郁金20克,石見穿20克,百部15克,麥冬15克,檳榔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路路通15克,桂枝5克,細辛5克,丹皮10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4劑。 【出處】楊宗孟方。 (二) 【辨證】氣虛血虛。 【治法】育陰生血。 【組成】龜板25克,鱉甲25克,枸杞子25克,白芍25克,熟地25克,人參15克,白術15克,當歸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遠志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韓百靈方。 (三) 【辨證】陰少精虧,腎虧血虛。 【治法】補腎養血。 【方名】養精種玉湯。 【組成】大熟地(九蒸)30克,當歸(酒洗)15克,白芍(酒炒)15克,山萸肉(蒸熟)15克。 【用法】水煎服,3個月有效。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四) 【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解肝脾心腎四經之郁,開胞胎之門。 【方名】開郁種玉湯。 【組成】酒炒白芍30克,酒炒香附9克,酒洗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酒洗當歸150克,土炒白術150克,花粉6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五) 【辨證】腎氣(陽)不足。 【治法】補腎氣,兼補脾胃。 【方名】并提湯。 【組成】大熟地30克,巴戟30克(鹽水浸),土炒白術30克,人參15克,生黃芪15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六) 【辨證】陰陽兩虛。 【治法】補益腎氣。 【方名】補腎種子方。 【組成】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2克,車前子12克,益智仁12克,烏藥12克,炙龜板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婦產科學》。 7;產后尿潴留 【辨證】氣虛失約。 【治法】益氣通尿。 【方名】益氣通尿湯。 【組成】炙黃芪12克,炙升麻9克,厚肉桂2克(后下),荊芥穗9克,琥珀末3克(沖服),甘草梢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志》。 8;腸梗阻 【辨證】脾胃腸通降失權,中陽受阻,運化失司。 【治法】溫陽運脾,通降逐積。 【方名】溫陽通痹湯。 【組成】附子9克,炒山楂9克,細辛6克,大黃15克,代赭石30克,萊菔子(炒)30克,枳殼12克,川樸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胃腸減壓后服。 【出處】田廣秀等方。 9;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辨證】風濕熱毒,蘊蒸皮膚。 【治法】涼血清熱,利濕解毒。 【方名】加味利濕解毒飲。 【組成】鮮生地30克,京赤芍15克,粉丹皮9克,四季青30克,銀花9克,連翹9克,制大黃9克,紫地丁30克,半枝蓮15克,車前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顧伯華方。 10;帶狀皰疹 (一) 【辨證】濕熱。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湯。 【組成】紫草10克,紫參15克,紫花地丁30克,車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細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秦發中方。 (二) 【辨證】肝氣郁結,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膠囊。 【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處】許耀芳方。 (三) 【辨證】濕熱郁蒸,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靈。 【組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出處】姜耀武方。 (四) 【辨證】火毒內蘊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湯。 【組成】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蔣森方。 (五) 【辨證】濕熱內蘊,感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壅滯肌膚所致。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10克,煅龍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李林方。 (六) 【辨證】肝火妄動,濕熱蘊結,風熱外感引發。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濕熱,佐散風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柴胡6克,龍膽草9克,板藍根30克,生甘草3克,荊芥6克,赤白芍各9克,車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冀真方。 (七) 【辨證】邪毒蘊結肌膚。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劑。 【組成】雄黃10克,明礬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種藥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出處】王渭川方。 (八) 【辨證】肝火內郁,濕熱外侵,結于肌膚。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組成】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用法】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涂患處,每日3次。 【出處】王法昌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