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就只有征誅和禪讓兩種,征誅便是現在所說的革命,禪讓便是篡位。而權臣篡位的方式無疑最為平和,對國家造成的危害性也最小。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就連篡位都有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 華夏文明從夏朝開始,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漢滅秦,均是通過革命的方式。但是從漢朝開始,儒學大興,再加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宣揚的上古時期堯舜禹的禪讓制深入人心。禪讓也成為一種技術活,以禪讓的方式來改朝換代,起于王莽,成于曹丕,終于趙匡胤,在這700多年的時間里禪讓都是篡位的標準模式。 權臣們在篡位之前,必須要完成一系列固定流程,要和平的從帝王手中看似合法的獲得只有皇帝才會獲得的特殊待遇,否則便會陷入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境地。歷朝歷代完成禪讓總結起來就是四步,也就是篡位四部曲:清君側--做權臣--加殊禮--接受禪讓。 清君側 所謂清君側,便是清除皇帝身邊的親信,也就是所謂的奸臣,目的就是清除對自己有威脅的大臣。這一步是最難的,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位極人臣,成為權臣。曹操、司馬懿、劉裕、楊堅、朱溫、趙匡胤都是篡位這個行當里的佼佼者,只不過曹操和司馬懿最后沒有走完篡位的全部步驟。 做權臣 當完成清君側之后,便是位極人臣的時刻,成為權臣。不同朝代位極人臣的官職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丞相(曹操),有的是大司馬(司馬懿),有的是都督中外諸軍事(劉裕),但魏晉時期無論是哪一個官職都要加錄尚書事,否則便沒有實權。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有大冢宰,南朝有總百揆,反正都是總領一切政務的官職。 漢朝的時候只有同姓才能封王,其他人最多只能封侯爵,曹操逼漢獻帝封其為魏公,開啟了權臣封公爵的先河。后來曹操又晉升魏王,并且封邦建國,魏國有十郡封地,與漢朝一樣有了文武百官,與皇帝僅一步之遙。再后來,南北朝公爵泛濫,晉升為王成為篡位的必須步驟。 加殊禮 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加九錫、加九錫、出警入蹕、封邦建國、創建社稷等禮儀原本都是皇帝對功臣的封賞和禮遇,后來逐漸演變成篡位的必須要走的步驟。問題在于所謂九錫,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接受過。后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于是乎加九錫成成為篡位前奏的標識,是篡逆的代名詞。
權臣篡位的第一步,無疑是從皇帝手中獲得三項特殊待遇,即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和劍履上朝,以顯示自己獨特、尊貴的地位。 所謂“入朝不趨”,即臣子上朝時可以緩步而行,不必像普通臣子那樣小步慢跑。按照古代的禮制,臣子在覲見皇帝時,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要遭到言官的彈劾。 所謂“贊拜不名”,即臣子奏事時,贊禮官不得直呼他的姓名,而只能稱呼其官職或爵位。要知道,古代舉行大朝會時,由于文武百官人數眾多,皇帝不可能認清楚每個人,因此在臣子奏事時,贊禮官必須向皇帝通報他的官職及姓名。由此可見,一旦某位臣子獲得贊拜不名的待遇時,說明他一定是個權傾朝野、位極人臣的人物,就連皇帝都必須禮敬三分。 所謂“劍履上朝”,即臣子入朝時可以佩劍、穿鞋,不必向普通臣子那樣交出佩劍、脫掉鞋子。說句題外話,從漢朝開始,自天子、百官,乃至普通士人,都有佩劍的傳統。佩劍不僅用于搏擊戰斗,在更多的場合下則起到禮儀性作用,而且后者的角色越來越明顯,以至于到晉朝時,佩劍的材質由金屬變為木頭,這也是傳統佩劍文化中一大轉變。 獲得三項殊禮的大臣史不絕數,比如周朝的姜尚、漢朝的蕭何、曹魏的曹真等人,或是開國元勛,或為朝廷重臣。這三種殊禮加身,雖然并不能說明臣子有篡位之心,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的權臣,無一不在起步階段獲取這些殊禮。因為,非如此不足以顯示自己獨特、尊貴的地位,并起到震懾群臣的作用。
如果說獲得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朝的殊禮不足以說明權臣有篡位之心,那么當他們從皇帝手中得到九錫的殊禮,則證明他們必將走上謀朝篡位的不歸路。所謂的九錫就是古時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器用之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按照《禮記》的標準,包括如下九種器物: 1.車馬,即金車大輅(音路,車轅上用來挽車的橫木)和兵車戎輅,由玄牡二駟(即黑馬八匹)來拉車; 2.衣服,即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音系,即鞋)一雙; 3.樂縣(懸),即定音、校音的器具; 4.朱戶,即紅漆大門; 5.納陛,即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如今天的貴賓專用通道; 6.虎賁,即貼身衛兵,人數大約在300人左右; 7.弓矢,即專用的弓與箭,包括彤(紅色)弓矢百、玄(黑色)弓矢千; 8.斧鉞,即大斧,在古代為軍權的象征; 9.秬鬯(音巨唱),供祭禮用的香酒,由罕見的黑黍和郁金草釀成。 權臣在獲得九錫殊禮的同時,往往會被皇帝賜予出警入蹕的特權。所謂的出警入蹕,即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來往,猶如今天領導人出行時實施的交通管制。 九錫和出警入蹕作為帝王的標配,一旦被賜予人臣,則只能證明后者的權勢已經蓋過主子,并有篡位的野心。因此,有志于改朝換代的權臣們,無一例外都追求九錫和出警入蹕的殊禮,而忠誠無二的重臣則會采取拒絕的態度。 諸葛亮便曾拒絕過劉禪為他加九錫的建議,以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所以諸葛亮才會被后世稱頌為忠臣的楷模。
從王莽開始,凡志在篡位的權臣,其改朝換代工作的最后一步,無疑是封邦建國、創建社稷。封邦建國就是權臣被皇帝冊封為王爵或公爵,然后建立起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并創設相應的權力機構,實質上屬于新帝國成立前的過渡班子。(注:公爵為古代五等封爵中的最高級別,而王爵一般只授予同姓皇族,但從曹操開始打破這個慣例)。 權臣篡位前建立的半獨立國家,必須有明確的地理范圍,而且疆域廣袤、經濟富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比如,曹操的魏王國囊括冀州10郡,司馬昭的晉王國占據并、司、雍3州10郡,劉裕的宋王國領有徐、豫、兗、司4州10郡,無一例外都是帝國經濟最富庶、人口最稠密、軍事和地理價值最高的地區。如此一來,舊帝國的心臟被掏空,新帝國呼之欲出。 在封邦建國的同時,權臣同時從帝王手中會獲得另外一種福利,即建宗廟,立社稷。宗廟是供奉歷代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按照《禮記·王制》的規定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社稷為土地神和谷物神的總稱,帝王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進行祭祀。宗廟和社稷一旦立起來,證明國家基本上已獲獨立地位。 在完成上述流程后,權臣篡位稱帝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比如王莽在出任安漢公7年后便篡漢稱帝,而楊堅在獲封為隋王的當月便取代北周。不過,在完成上述流程后,某些權臣卻并未能再進一步做皇帝,比如曹操、司馬昭、高歡、宇文泰等人。之所以如此,除了曹操、高歡想把事業再干大一些,再服眾一些外,其他人無一例外都緣于死得太快,有賊心卻沒皇帝命。 禪讓 作為篡位的最后一步,禪讓也是非常有講究的。皇帝總共要下詔四次,但是前三次篡位者需假意遜謝,這就叫三辭三讓。直到第四次方才筑封禪壇接受禪讓,也就是說到第四次下詔禪讓時要搭一個臺子,在臺子上皇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正式地將皇位禪讓給篡位者。 為什么一定要這么演,篡位者還要做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樣子,因為凡是都講究個名正言順。雖然大家都知道皇帝禪位是迫不得已,但是從表面上看確確實實是走了標準的禪讓流程,合理合法。而受禪的戲做的越足,對于穩定民心、鞏固統治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否則就是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我們來看看劉裕的篡位過程一、415年,劉裕自加黃鉞,領荊州刺史,加領南蠻校尉。皇帝下詔加劉裕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劉裕推辭太傅、揚州牧等官銜,僅接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二、416年,劉裕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諸軍事,并獲準開府置官。至此,劉裕已經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兗、南兗、青、冀、幽、并、司、郢、荊、江、湘、雍、梁、益、寧、交、廣、南秦共二十二州,再加中外大都督。劉裕收復洛陽后,皇帝下詔以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宋公,備九錫之禮,劉裕卻故作謙遜,表示不敢接受。 三、417年,劉裕滅后秦后,皇帝下詔進宋公爵為王,劉裕再一次辭而不受。 四、418年,劉裕同意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銜,同時受封為宋公,以十郡建宋國,并受九錫殊禮。十二月,劉裕使王韶之縊殺安帝,立瑯邪王司馬德文為皇帝,是為恭帝。 五、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增加十郡食邑,總計已達二十郡。同年末,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 六、420年,劉裕代晉稱帝,降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東晉滅亡。劉裕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史稱其建立的政權為劉宋,終于完成篡位大業。 本文由上甘嶺的旗幟原創,歡迎關注、點贊、收藏、分享,帶你一起長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