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航 圖書推薦 ![]()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大陸解放前夕,蔣介石政府將大陸的絕大部分黃金運至臺灣,隨著機密檔案的不斷公開,黃金運臺案的全貌正逐段展現在公眾面前。2009年年底,由吳興鏞博士所寫的《黃金密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臺始末》一書在大陸公開出版。此書詳細論述了大陸黃金分四批運至臺灣的最新研究成果。憑借此書,我們得以對歷史深處的細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本書作者吳興鏞是“蔣介石的總賬房”、聯勤總部財務軍需署署長吳嵩慶(1901-1991)之子。在父親逝世多年后,吳興鏞無意間發現其留下的絕密“軍費日志”,于是開始了十余年探尋真相的歷程,在此期間他發現了驚人的秘密——蔣介石隱藏的軍費黃金檔案。 該書以其父的軍費日志為重要突破口,同時援引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于2008年公開的蔣介石1946年至1955年日記,以及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大溪檔案中搜集到的資料,從多個方向進行了史學角度的互證。 綜合研究各方資料后,吳興鏞推斷蔣介石的軍費黃金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承擔不同的用途。一線軍費主要由從上海央行運至廈門的第二批99萬兩黃金承擔,在臺灣大溪檔案相關資料公開前,此批黃金運臺后的最終走向是極為神秘的。二線秘密軍費是存于臺北財務署的第三、第四批上??者\及海運黃金,而第一批自上海央行運出的260萬兩黃金則充當了預備軍費的角色。 ![]() 自1948年12月1日深夜,俞鴻鈞從上海運走260萬兩黃金之后,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一籌莫展,繼續丟疆失土。到了1949年元月21日,蔣介石宣告引退,僅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為使國庫黃金不落入李宗仁手中,且便于自由撥付軍隊開銷,蔣在下野前試圖全面控制中央銀行的剩余黃金。在他的施壓下,第二批黃金轉移出上海,秘密儲藏于廈門鼓浪嶼島上的金庫,這在吳嵩慶的日記中有非常細致的披露。 1949年1月9日吳在日記中寫到: ![]() 昨夜因準備金案,辦理未妥,甚為焦急,嗣想即照規定,先支半數,今晨即照此方案準備,征得(郭懺)總司令同意,即晚赴滬接洽。 ![]() 日記里有個關鍵字“先支半數”,是指國庫中黃金、外匯與銀元先支半數,按后來的統計,前兩項分別是90萬兩與7000萬美元,即是當時國庫的“半數”。拿“半數作預支軍費”,這是國民黨政府總統下野前夕,財政部(徐堪)、央行(劉攻蕓)與蔣介石之間的妥協方案。 1月10日,日記中又提到: ![]() 晨(從南京)到滬,張主任來接,早點后即赴襄陽南路徐府。接洽后,即驅車至央行與俞、劉二總裁、發行局梁陳二局長、業務局王副局長等洽辦,下午擬草約再至徐府,知預支之事已得諒解,甚慰。 ![]() 1月10日,蔣介石也派蔣經國到上海,蔣經國的回憶錄有載:“今日父親派我赴上海訪俞鴻鈞先生,希其將中央銀行現金移存臺灣,以策安全……”同日蔣介石的日記里記載:“……派經兒赴滬勉鴻鈞,指示移存現貨要領……”可見,在吳嵩慶與蔣經國的先后動員下,財政部與央行最終同意將當時國庫中的一半現金轉移出上海用作蔣介石的秘密軍費。 ![]() 這筆軍費也是當時的代總統李宗仁緊緊追尋的,國民黨立法委員因此盯著徐堪與俞鴻鈞進行質詢。面對廣州立法院的質詢,財政部長徐堪只承認國庫中有相當于2.7億美元的現金(黃金300萬兩、外匯7000兩和5000萬純銀)。6月1日蔣介石記道:“幸有前財長徐堪與央行總裁明白宣布,央行各種現款只值二億七千萬美金,并未如李白所報四億之多,更無七千萬美金之逃避。”事實上秘密軍費,包括那逃避的7000萬美金,總共值2億多美元,加上徐堪的宣布數字正好與李白所報的4億相符,也就是說蔣介石的日記中間接承認了有秘密軍費一事。直到1950年2月,這筆軍費才在臺灣立法院的會議上成為公開的事情。據臺灣大溪電子檔案載,秘密黃金軍費在1949年內用去78萬余兩,另有3000萬塊銀元運到廈門,也做了軍費。剩余約22萬余兩在8月運臺灣后與第三、四批及美國運回黃金合存一起,約100萬兩以上,部分繼續用于1949年內國民黨軍隊作戰。圍繞著第二批國庫黃金運臺,作者事無巨細地考證了黃金運出的數量、時間與交通工具、參與此案的財務署經手人和軍方代表,廈門地下金庫的遺跡以及充當軍費后的具體去向等諸多環節。其他各批次黃金運臺情況也交待得十分詳盡,在此只是選取了極少的一部分。 ![]() 1950年12月17日,臺北臺灣銀行金庫的藏金。圓桶外的封條上有“金圓券準備金”的字樣,這是國民黨政府國庫黃金運臺的最有力證據。 讀罷此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挖掘方面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在證據的篩選和釋讀方面,作者有意采用不同史料(既有文字照片,又有口述材料,甚至有實地走訪后獲得的證據)進行相互參照,所提出的每一條論點均盡量提供多方面的佐證,并不偏信一家。若證據間有出路,作者也將其原原本本地告知讀者,并不因為尊者諱或血緣關系而在陳述時偏袒任何一方。可以說《黃金密檔》是近年來研究黃金運臺歷史最全面的書籍,是一項高質量的史學研究范本,值得從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仔細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