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錦繡》逛沈陽中街 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作為國界的大江水域,中國東北三省與朝鮮和俄羅斯之間就是隔著一條江的距離。河水流的是歷史,是滄桑,是希望。我曾遠眺邊界方向的河流,因山阻路隔視野不及,看到的只是白白雪野,安詳的村莊和灰灰的城市。 哈爾濱、長春、沈陽不是邊境城市,我對于越江去俄羅斯或朝鮮的想法是踏入東北的土地上萌生的,我背包里也有護照,越靠近東北,心里也凝聚一股勁要出國門的心。 據說持護照從丹東過境去朝鮮,只要之前沒有去過日本,普通中國人一般兩天內就能把朝鮮簽證辦下來。而沈陽東臨恰是很近的丹東市,那個神秘的國度,還真有點怕有去無回,聽去過朝鮮的東北人說,平壤的地鐵近百米深,外國人去了朝鮮,隨地都有特務監(jiān)視,那邊民生凋敝,不流行買賣,物質貧乏,全國上下的國民對國家領袖卻無限的敬仰。和世界主流背道而馳的朝鮮,估計只有來一場戰(zhàn)爭才能解決這種問題了。 巍巍沈陽城,要比長春和哈爾濱要恢弘大度,這座有宮殿又有皇陵的城市,在東北地區(qū)地位是很重要的。來到沈陽已是大年初七,街頭熱鬧多了,店面也紛紛開市,串炮、沖天炮到處能聽到,也伴隨濃濃的硫磺味。掃街人推著斗車在鞭炮紙紅了一地的店面門口,默默的低頭清掃,掃完又繼續(xù)下一門面,然而,沈陽的天空也灰灰的,高大的煙囪一柱擎天冒著黑煙。在沈陽火車站后面,在人流最密集最顯眼的地方,一個紅白漆交替的煙囪比火車站的建筑還高,頂口冒著黑黑濃煙。城區(qū)還到處能看到煙花燃放,在市區(qū)內還把放鞭炮當興頭,聲音穿街越巷。而炮聲中并沒見人喜悅的面容和單純的祈禱,而是風一樣,炮聲盡,人麻木如初,只留下一團紅紙屑和濃煙彌漫在沈陽街頭的歷史建筑和現代高樓間。 住在和平區(qū)四平路一舊樓旅館里,周圍也都是陳舊的樓房,一排一排的。往南走出來到太原街,像從茅舍進入殿堂般,太原街和中街算是沈陽最繁華的商業(yè)街,而太原街近沈陽火車站,典型的現代氣派商圈。 中街則在沈河區(qū)也屬老城區(qū)內,由懷遠門和撫近門這條古式建筑街道形成老城內一條別異風格的街景,正處正中央的沈陽故宮,中街就在故宮北面,劉老根大舞臺是中街最顯眼的建筑,東北二人轉近些年在本山傳媒的影響力下,從東北田間地頭或炕頭上的二人轉一下子傳遍全國,在南方一些城市霓虹燈最耀眼的洗浴中心亮著東北二人轉的招牌,用東北人知情人的話說現在東北二人轉有葷有素的,越來越偏低俗化,純正的東北二人轉和大秧歌是在質樸的莊稼地上的,現在物質的魔力把這些搬進了城里,漸漸的就變味了。 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屬封建清朝皇宮,該朝前兩個皇帝在沈陽故宮執(zhí)政,死也葬在沈陽,才有現在沈陽一宮兩陵的景點。北陵也叫清昭陵是皇太極的陵寢,東陵也叫清福陵是清朝開祖的努爾哈赤陵寢,不管是故宮或陵園門匾上刻是漢語還有類似蒙古語。 北陵離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不遠,高大紀念碑東面的松樹林下一排排墓碑,上面刻著烈士的名字及其所屬部隊編號,有邱少云、董存瑞的陵墓。旁邊還有一片蘇軍陵園,地面積著厚厚的松葉,周圍寂靜的松樹枝頭葉子上結著一塊塊欲墜的冰塊。仔細去看頭頂上的樹枝干和葉夾,不見有飽滿的松子結在上面,而沈陽城滿街都在賣松子,我在張氏帥府大門外一拉著板車的流動攤販買了十元的松子,才得一個巴掌蓋之多,堅硬的殼里面的仔仁吃起來還帶點松漿味。 一路吃,一路走,也不知走了哪方向,只要是一條賣街就走,后來竟走到日本領事館和美國領事館區(qū),戒備森嚴的哨兵和鐵絲網繞著外墻,這條小區(qū)道路冰面沾了塵土有點泛黃,像蠟燭燒滅后留下的蠟塊,沒再敢往前走,哨兵那鐵面無私的樣子,像一把刃刀架在那里,我要是越過防線,估計至少挨揍甚至小命難保。 沈陽以渾河繞過主城區(qū),是東北地區(qū)也是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沈陽數控機床在中國機械加工行業(yè)名聲很響,沈陽也是中國飛機發(fā)動機制造主要基地,關東重工業(yè)的代表中心城市,曾被看作是共和國長子。 古老而又傳奇的一條街,涵蓋了吃喝玩樂一站式消費體驗。歷史悠久傳承400多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毫無對手,無敵真是寂寞啊。 沈陽中街是沈陽最早的商業(yè)街,有近400年歷史(1625-2015),有著“東北第一街”的美譽,也是沈陽乃至中國第一條步行街。中街是沈陽歷史悠久、交易繁華的商業(yè)區(qū),自明清開設以來,距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明末,遼東開原、廣寧、撫順的馬市貿易繁榮,使位于三大馬市中心沈陽的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1625年,“大金”(后金)遷都沈陽,經濟更趨繁榮,四平街(今中街)便形成了。吉順絲房、老天合綢緞莊等大百貨商店,多集中在街路的南北兩側;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小商品行市(市場),都散布在沿銜的胡同里。 中街的發(fā)展史可以說是一部傳奇。已成為沈陽繁榮發(fā)展的見證。明末,遼東開原、廣寧、撫順的馬市貿易繁榮,使位于三大馬市中心沈陽的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1625年,“ 大金”遷都沈陽,將明朝所筑磚城進行改建擴建,按照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王宮之左是祖廟,王宮之右是社稷壇,王官正面朝南,王官后設市場)之說,將原來的“十”字型兩條街改筑為“井”字型4條街:即今日的沈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 當時,中街路稱四平街,東西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從1636年清太宗定都盛京起開始計算,中街的歷史距今已有近400年。從前清皇封御賜的榮耀,到今天遐邇聞名的繁華,中街見證了沈陽商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歷程。 這個由曾經在明清時期也是甚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改造發(fā)展而來的如今的中街,不僅是沈陽最早的一條步行街,更是中國范圍內的第一條,也是目前為止最長的一條,街道兩旁那些依舊存在著的明清時期的建筑,以及后來修建的民國時期的建筑以及更多的是現代化氣息的建筑群,鱗次櫛比,連綿聳立,看上去也是蔚為壯觀,那一個高大鮮紅的木牌坊,上面漆金的兩個黃燦燦的大字直耀人目,讓人無法忽視。 不過要是想體驗步行街的最佳感受,那必然是在晚上了,臨近傍晚的時候來中街,晚上的中街更是燈火流嵐,霓虹閃爍,有著數不清的炫目與迷醉。此時的人已經開始多了起來,而晚上的中街自然是要去它的夜市,還好人沒有特別多,我們走的還算順利,在中街夜市里,不僅有著數不清的當地特色美食,每一個都香飄萬里,不管你什么口味,是甜是咸是辣是香還是涼的冷的熱的溫的都能找到讓你見到就挪不開步子的。 除了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們還看見許多的脈衣服小飾品或者小玩具之類的小攤子,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賣平安護身符的一個小攤子,在一排花花綠綠,彩燈繽紛的鋪面之中,發(fā)現了這個根本不起眼的小攤。 中街美食享譽東三省。老邊餃子、中街冰點、郭家祖?zhèn)鳒珗A、姐妹倆麻辣串、鴨德堡老鴨粉絲陽春面、瀟灑哥鴨粉湯包、千秀居酒屋、潮小廚、該吃肉了、分米雞、熊喵來了萌火鍋、速度披薩、動手GAGA蟹鍋專家、人山人海、阿蘇山、海城餡餅、馬家燒麥等。 中街堪稱整個東北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中街九龍港、皇城恒隆廣場、沈陽第二百貨商店、沈陽春天、薈華樓、沈陽商業(yè)城、罕王百貨、流行館、中糧大悅城、新世界百貨等等。 沈陽是清朝龍興之地,也是民國北洋政府最后一位元首張作霖發(fā)跡的地方。想當年,大清入關,張大帥逐鹿中原,都是從俺們沈陽這嘎達出發(fā)滴!所以,游玩沈陽,故宮和大帥府必須去。其他值得一去的景點還有長安寺、小南天主教堂、太清宮等等,都很有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