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腹?jié)M腹痛——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 黃元御醫(yī)學研究 黃元御醫(yī)學研究 2023年01月08日 06:00 山東 腹?jié)M九: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病者腹中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滿而未至滯塞也,痛者為實,實滿而已至壅阻也。陳宿凝瘀,是可下之。舌黃者,濕氣乘心,故舌起黃胎。以心竅于舌,土性濕而色黃也。痛滿因于氣滯,氣滯必緣土濕,舌胎黃色,濕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濕氣內(nèi)瀉,則黃色外退矣。 1 病腹?jié)M者,按之不痛者為虛,胃氣不降而脹滿也,溫之則可,腹?jié)M一三,當以溫藥服之,虛者溫補。痛者為實,胃腑壅滿而亢實也。因虛成實,實滿以至壅阻也,實可下之。舌黃者,濕氣乘心,土色外現(xiàn)也。下之腑實,濕氣內(nèi)瀉,則黃自去。 腹?jié)M九,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十七,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宜大柴胡湯。 2 本條是腹?jié)M證,區(qū)別虛實者,就是教辯證論治也,虛則溫之,實而瀉之,虛不可實治,實不可虛治。本條也是在辯證虛滿與實滿。上條言腹?jié)M之脈證,本條言虛實與舌胎也。 按:此可以和腹?jié)M三對比。一虛一實,虛者溫補,實者下之,溫補與瀉實。(下又有溫下與寒下,還有經(jīng)腑雙解之大柴胡) 腹?jié)M十: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水寒木郁,肝氣梗澀。而怫怒沖突,必欲強行,氣轉(zhuǎn)腸鳴,聲如雷引,排觸擊撞,是以痛切,胸脅逆滿。嘔吐者,膽胃上逆,經(jīng)絡壅塞,濁氣熏沖,則生嘔吐。附子粳米湯,粳米、甘、棗,補土而緩中,半夏、附子,降逆而驅(qū)寒也。 1 上條之實痛,對比本條,虛寒之痛。本篇腹“中”寒氣,皆是四聲。水寒木陷,肝氣梗澀,陷而沖突,必欲強行,氣轉(zhuǎn)腸鳴,聲如雷引,寒則腸縮攣結(jié),木沖擊撞,必見切痛。乙木奔沖,膽胃上逆,則胸脅逆滿,濁氣熏沖,則生嘔吐。 2 重點;附子配半夏,此乃先師之方用。也不知是誰胡謅,言附子反半夏,直到今天,附子與半夏,仍被誤會,中醫(yī)傳承,對錯不分,皆傳下來,此實乃不讀《金匱》之過。 腹?jié)M十一: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干姜四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者,土火俱敗,寒水上凌,胃氣奔逆,不能下降也。腹中寒氣,上沖皮起,頭足出現(xiàn),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者,寒水與風木合邪,肆行無畏,排擊沖突,勢不可當也。大建中湯,膠飴、人參,培土而建中,干姜、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1 心胸中大寒痛,此為木氣奔沖也。木郁上沖,則不能飲食。腹中寒,木郁不能上沖,則與寒水合邪,下陷激宕,肆行無畏,排擊沖突,勢不可擋,外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近,大建中湯主之。 2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此或為現(xiàn)代名疝氣病,肝氣不升,則奔豚上沖,腹中寒而不能上沖,則陷下怫怒沖突,必欲強行,氣轉(zhuǎn)腸鳴,聲如雷引,腸鳴切痛,則上沖皮起,痛不可觸。疝氣激凸于臍腹陰股之外,大人小兒俱有得之。此病百度疝氣可查看圖片,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痛不可近。腹中寒氣,木氣不能升也,此與奔豚病理相近,上沖奔豚與陷下外沖皮起,其實一氣也,當知。大建中,重在建中,則木有升路,則不陷沖皮起而外凸。 論;寒疝與疝氣,俱是內(nèi)寒。疝氣(疝氣是現(xiàn)代之病名,叫小腸氣也行)為腹中(讀四聲)寒氣,不能升降,木氣沖突,不能沖上,則陷而外凸。寒疝為木陷于水,冰凍內(nèi)結(jié),寒凝而結(jié),二者俱是為寒,表現(xiàn)出來的癥不同而已。(疝氣就是木氣,寒疝就是寒結(jié)) 3 大建中湯,溫脾腎之陽以建中,人參助脾之升,則木有升路而疝氣消。即是火土俱敗,又不是火旺土燥,用膠飴者,以其味甘,補土緩急,以緩疼痛也。緩急切而潤風燥,緩土受木賊之急也。乙木之風下沖,甲木之火上炎,膠飴補脾精而生胃液。 論:肝氣陷沖皮起,仍用人參之補氣,會不會更沖更起,脾升則肝隨也。
|
|
來自: 靖哥哥7m61n7y8 > 《大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