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戊辰,寅刻行……又五里高家堡,飯罷復行。十五里界石堡(交會寧縣界)。又三十里罐子峽。又十里清水河。又五里倒回溝,緣山路回環重疊,中隔山溝,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為是名。又五里青家驛,宿。此地有堡城,行館在堡內,頗新潔。” 罐子峽:今屬會寧縣楊崖集鄉罐子峽村。楊崖集之名據說是崖下設有集市,故名。既然有集市,也就有街道,我猜想應該是“楊街集”,因為在會寧土語中,“崖”、“街”是一個發音“gai”。而“罐子”之名,我理解是“深”的意思,事實上這條峽谷確實很幽深。罐子峽有名,還因為村上有一處清咸豐年間到民國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遺留的煤礦遺址。曾是會寧和靜寧兩縣聯合開辦的一處煤礦。罐子峽村堡子山上也是會寧縣最早迎接朝曦的地方。 倒回溝:是一種溝塹山路迂回曲折的形象化表述,很多地方都有“倒回溝”這個地名,不僅奇險,而且都在古道隘口上,林則徐在日記中對“倒回溝”的解讀既形象又準確,讓人非常容易產生聯想。 清初承襲明制。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驛,仍保留“尖站”功能,道光十九年(1839年)會寧縣知縣徐敬建新公館,驛站功能得以部分恢復。民國九年(1920年)后,因“海原大地震”,此地形成巨大長條形堰塞湖,碧波蕩漾似江水環繞,一傳十,十傳百,“青江驛”之名從此叫響,至今。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會寧知縣畢光堯主持纂修的《會寧縣志》中記載:“青江驛即古寒陵關。自東界首鋪入峽,兩面高山屹立,蜿蜒三十里,有關隘形勢。前代皆名'青家鎮’,明因之。又名'青家所’。國初改為驛。其城半跨東崖山,周圍三里九十余步,東西二門。東接靜寧,西至縣治,皆九十里。為甘涼孔道,鞏郡首驛”。 青江驛古城:位于今會寧縣太平店鎮青江驛村北200米。始筑于明代,清代沿用,為驛站驛城。北倚山南臨河,城呈方形,邊長400米,墻體黃土夯筑,基寬6米,頂寬3米,高12米,東、西開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僅存數十米墻體。 青江驛既是是明清以來陜甘驛道上的一處地理線路和行政區劃節點,也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戰略位置非常突出。從青江驛經過會寧縣城至定西市安定區,自古就是一段東西向的便捷通道,今青蘭高速和312國道皆和古道并行,很多段甚至和古道重合。根據《甘肅省志·公路交通志》中的表述,以會寧縣城為節點,向東經過翟家所、青江驛至靜寧縣界石鋪,俗稱“東大路”,向西經過西鞏驛至定西市安定區,俗稱“西大路”。從明清行政區劃來說,青江驛以西就屬于鞏昌府(治所今隴西縣)管轄,正因如此,青江驛才有“甘涼孔道,鞏郡首驛”之美名。 ![]() ![]() “二十三日己巳,昧爽行,天晴。十里大山川,即漆家大山。又十里太平店。又十里馬家鋪,以上多高坡。又十五里翟家所,土人謂柴家嘴。飯罷又行,十里李家岔口。又十里王家川。又十里孫家油坊。又十五里會寧縣城,宿。自李家岔口至縣城,上坡少,下坡多。惟沿路皆山澗之水,彎環流轉,處處涉過,俗稱'七十二道腳不干’者,此也。此處縣城,頗為完整,自涇州西來,皆無其比。行館在西門月城內。” 翟家所:過了太平店,行二十五里就到了祖河岸邊的另一所重要驛站,這就是正好位于青江驛和會寧縣城中間的翟家嘴遞運所。今為會寧縣翟家所鎮翟家所村。林則徐在《壬寅日記》中說“土人謂之柴家嘴”,實際上當地人叫“翟家嘴”。會寧土語中“翟”和“柴”都讀音“cai”。《大明會典》卷一百二十一中就有“翟家嘴遞運所”的記載。 翟家所古城:位于會寧縣翟家所鎮翟家所村,即翟家所鎮鎮區。始筑于明代,清代沿用。古城南北長380米,東西寬270米,總面積102600平方米。該城西南臨河,東北靠山。西南城墻保存最好,正中有一個馬面,西北城墻和東北城墻亦可見一個馬面。東、西開門。墻體黃土夯筑,基寬11米,頂寬4.3米,高6--8米,夯層厚0.12米。 ![]() ![]() ![]() ![]() 林則徐一行于七月二十三日晚入住在會寧縣城西門甕城行館。時任會寧知縣的錢塘(今浙江余杭)人陳墉熱情接待了林則徐一行,并請求林則徐為桃花山樂樓和關帝廟題寫“鏡花水月”和“物華天寶”的匾額,也留下了不少中堂對聯墨寶。 ![]()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晚林則徐在會寧縣城行館住處寫的書法對聯(會寧縣博物館藏) 林則徐過會寧留下的這副對聯上聯:“聲和被紙,光影盈字”,出自南朝陳隋唐姚察、姚思廉父子合撰《梁書·王筠傳》:“覽所示詩,實為麗則,聲和被紙,光影盈字”。大意是覽所示詩,確實華美典雅,詩的音律覆蓋紙上,風光景色充滿字里行間。下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辯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大意是說屈原的作品氣勢恢宏,貫穿古今,辭藻華麗,堪稱絕倫,其他人的作品很難與之并駕齊驅。林公將兩個典故巧妙組合在一副對聯中,可謂匠心獨運,堪為經典。 “二十四日,庚午,晴。早晨封第四號家書,托河南餉員陳恭軍帶交陜寓,并寄念湖、藹人、易浦三信。聞前途山水疊發,遣輿人往探,云尚可行,遂起身。十里楊家岔,中間涉過澗河約六、七道,而王家河尤為洶涌。其上為桃花山,崎嶇殊甚,車馬皆殆。又十里雞兒嘴。又十五里夏家寨,交安定縣界。” 林則徐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早晨,托人給西安家中捎帶了西行以來的第四封家信后,便從會寧縣城動身前往安定。 從林則徐日記中可以看出,會寧縣城到西鞏驛,可不像現在“遇河跨橋”而暢通無阻,只需要一刻鐘的功夫。當時也是溝壑交織,險象環生、崎嶇難行,需要一整天時間,而且中途沒有歇息地方,也就是林則徐說的“中火處”,古代也叫做“尖站”。 《西部文博》是微信群閱讀與交流的平臺;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鑒賞與研究的搖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