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蘇芩曾說:“女人身上所有的焦慮和戾氣,都是被虧待出來的。”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
組建家庭,成為母親,到底意味著什么?
有人說,是從此失去完整的睡眠,整日圍著孩子和灶臺轉,變得憔悴疲憊;
是日復一日被瑣碎消磨,早已忘了曾經的自我和當初的夢想。
成為母親以后,要養家,要顧娃,我們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了家人,卻唯獨忘了好好愛自己。
認識一位媽媽,常年穿著破舊褪色的衣服,吃飯時永遠最后一個上桌,買東西先顧孩子,旅游時優先考慮丈夫的好惡。
到最后孩子被她養得驕縱跋扈,老公也拿她當免費的老媽子使。
常年窮養自己,她的嘴是下撇的,頭發是枯黃的,臉上寫滿委屈,脾氣也是一點就著。
見過太多的媽媽,吃也不敢吃,穿也不敢穿,竭盡全力只為給孩子提供最好的。
可這種自我犧牲感,長久下來只會積累滿腹怨氣,一旦孩子取得的結果和我們的付出不成正比,情緒就會面臨隨時崩塌的風險。
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曾說: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引起焦慮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而承擔了大部分教育職責的媽媽,更容易陷入焦慮之中。
這些年,因為“雞娃”引發的悲劇層出不窮。
南通一位單親媽媽逼迫12歲女兒學大學英語,稍有不滿意就是一頓毒打,甚至用燒熱的鍋鏟將女兒右臉燙傷。
《人物》雜志報道過一個案例,孩子在初中時被確診重度抑郁和雙相情感障礙,一度想要自殺,原因就是母親長期的高壓與控制。
母親為孩子鞠躬盡瘁,雞娃雞到最后,卻兩敗俱傷,實在令人唏噓。
經典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里面的媽媽就是如此。
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才,海歸碩士畢業的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兒身上。
可女兒的成績,依然沒有取得如愿的結果。

媽媽心有不甘,覺得女兒對不起她的這份犧牲,常常對著女兒就是一頓抱怨和指責: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么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里受你的氣啊。”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你們兩個,這個臉我丟不起啊。”
“這些費用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念書,不然就不孝啊。”
日常生活里,媽媽的口頭禪也是:“你對得起我們嗎?”

沒有一個孩子能承受住父母放棄自我的壓力,最終這份窒息的母愛,導致女兒患上抑郁癥,深夜跳樓自殺。
付出太多,害了孩子;給予太重,孩子無法負荷。
媽媽只有優先滋養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充沛、更具溫度的愛。
就像演員孫儷,兒子等等出生后,她將生活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導致很長一段時間都焦慮不已。
后來她把注意力轉移,堅持練普拉提,學習書法,插花釀酒,做美食……開始把自己放在首位后,每天都是能量滿滿。
孩子們在她的感染下,也是充滿陽光和自信,做什么都內驅力十足,一看就是在充滿愛的家庭中滋養出來的。
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有余力愛周圍的人。
放下無謂的期待,寄希望于自己,才能拿回生活的主動權,活得通透自由。
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是徒勞無功。
女人永遠不要等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
我們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幸福快樂了,才能溢出幸福給家人;
女人更不必像蠟燭一樣去燃燒自己,而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自然就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力量。
正如電影《塔利》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你應該好好放松一下,不能照顧好自己就不能當個好母親,所以,好好享受吧!”
對孩子來說,你善待自己,他們才能更加瀟灑自如,活出精彩。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