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欣賞“觀音送子”、“麒麟送子”花錢,我們可以看出,送子一說,實際上是寄托著古代勞動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勸人向善行善的行之有效的說教。 ![]() 本篇繼續欣賞送子類花錢:天仙送子等。 天 仙 送 子 天仙送子,具有神話傳說色彩。亦為恭賀別人家生子的賀詞,或是求子的期盼。意即期望上仙為所求之人送來子嗣;亦謂所生子為天仙送來的,日后必為大富大貴之人。 圖1 吉語錢。天仙送子 / 四神獸(疑似龍、虎、麒麟、神鳥)。(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天仙送子,是明清年畫中常見的喜慶題材之一。有張貼于門上(與財神獻瑞一起,相當于門神一對);有形成刺繡作品,用于室內布置;等等,無不體現了人們對天仙送子的期盼。 ![]() 圖2 年畫(門神)。天仙送子 / 財神獻瑞。畫中天仙,一手握弓,一手抱子,送子到府。財神一手握如意,一手托元寶,獻瑞而來。(圖片源于網絡,誠致謝意!) 該年畫中表現的握弓天仙,為民間傳說的張仙,故亦稱張仙送子。其為民間供奉的吉祥神,是能夠賜給世人兒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仙。 張仙是誰?《金臺紀聞》認為張仙是孟昶(919年—965年,后蜀末代皇帝);《續文獻通考》認為張仙是指四川仙人張遠霄;《桃園明圣經》則認為張仙是奉天帝指派為關帝君的屬神;等等。 ![]() 圖3 無文錢。筆錠、如意、寶瓶里插桉樹枝葉、雙磬,紋飾寓意必定如意、平安吉慶 / 蝙蝠飛來、桂樹枝下、身背弓的仙人、懷抱一子、侍從舉戟等,紋飾寓意福從天降、張仙送子、貴子吉慶等。(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張遠霄是五代時期的一位道士,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行而得道成仙。他擅長彈弓絕技,百發百中,其小巧精致的弓和彈子為四目老翁所贈,專射那些作亂人間的妖魔鬼怪,射殺從煙囪里爬進屋偷吃小孩的天狗,庇護一方兒童的安危。五代至北宋時期,他在巴蜀地區已經小有名氣,人們把他的畫像貼在煙囪上以嚇阻天狗,后逐漸被演繹成送子的男神張仙。張仙既為人消災避邪,又助人得子。 傳說蘇洵稱自己夢到這位張仙送其兩個鐵丸,醒來后便虔誠地供奉張仙,后來果然得到蘇軾、蘇轍兩個孩子,兩兄弟雙雙高中進士,轟動朝野。為此,蘇洵寫了《題張仙畫像碑》來感謝張仙。 到了明代,張仙又演變成祿星(圖2中天仙送子張仙的裝扮即為祿星的裝扮)。在有的福祿壽三星的年畫中,“祿星抱子下凡塵”被呈現出來了。 ![]() 圖4 年畫。天仙送子。(圖片源于網絡,誠致謝意!) ![]() 圖5 刺繡作品。蝙蝠飛翔、祥云環繞、佛手果艷、喜鵲登梅,蓮花盛開、碧波蕩漾、鯉魚歡游、壽山福海;在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中,女天仙懷抱嬰兒,在侍女的簇擁下,駕著祥云,送子而來,地上一新郎官恭敬迎候。一幅畫面,瑞意濃濃,吉意頻頻,使人頓感喜慶。(圖片源于網絡,誠致謝意!) 天仙送子,是怎么來送的?《魏書·帝紀》所記載的天仙送子,仙女是乘一輛祥云簇擁、華美的車輛從天而降;也有是說天仙駕祥云而來送子;后來就逐步演繹成乘坐麒麟來送子,與麒麟送子合為美談。 ![]() 圖6 年畫。天仙送子。天仙乘坐麒麟、駕著祥云,送子而來。(圖片源于網絡,誠致謝意!) 天仙送子,送來的不是平凡之子,日后定成長為經世良材。孔子、蘇軾與蘇轍、竇燕山的五子登科等,皆為明證。讓我們來欣賞部分“天仙送子”吉語錢,看看是怎么贊美天仙送子的。 ![]() 圖7 銀質吉語錢。天仙送子 / 英俊少年。(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圖8 吉語錢。天仙送子 / 狀元及第。(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圖9 吉語錢。天仙送子 / 三元及第。(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圖10 錢鎖吉語錢。天仙送子 / 五子三元。 ![]() 圖11 銀質吉語錢。天仙送子 / 瓜瓞綿綿圖。(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圖12 吉語錢。天仙送子 / 金玉滿堂。(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 圖13 吉語錢; 圖14 銀質吉語錢。 天仙送子 / 長命富貴。(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圖15 錢文吉語錢。天仙送子 / 寶泉(滿文)。(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圖16 異型吉語錢,琺瑯彩八瓣花形。天仙送子 / 福。(圖片源于首席收藏網,誠致謝意!) ![]() 附錄:《題張仙畫像碑》 據民國《眉山縣志》載,1048年,蘇洵還寫過《題張仙畫像碑》(《全宋文》作《題張仙畫像》)。《眉山縣志》還加注說:"張仙,指唐眉山人張遠霄,曾師事陸修靜,后居邛崍崇真觀,觀中有石刻像,相傳有求嗣者,禱之則應,此為蘇洵在慶歷八年(1048)所寫。" 下面是《題張仙畫像碑》內容實錄: 題張仙畫像碑 洵自少豪放,嘗於庚午重九玉局無礙子肆中見畫像,筆法清奇,云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洵尚無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數年乃得軾,又得轍,性皆嗜書。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無礙之言不吾誣也。故識其本末,使異時子孫求讀書種者,於此加敬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