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敏于行而訥于言。 佳句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論語》有言:“君子欲敏于行而訥于言。”言行是為人處世的關鍵,而人在世間行走,要想生活順遂,不僅要管住嘴,更要耐住性,守住心。 做人,能管住嘴是修養,能耐住性是教養,能守住心是智慧。【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逢人管住嘴有言道:“沉默是金,萬言不如一默” 智者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刻保持沉默。 管不住嘴,往往會摔大跟頭。 劉禹錫因寫《陋室銘》而流芳百世。 其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卻仕途不順,一直未得朝廷重用。 他未能洞察朝政風云,屢次被貶。 而就在他被朝廷召回后,他寫了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以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 大意是:“當初貶謫我的人已經下臺,我重回當年的位置,我才是贏家。” 禍起蕭墻,就因這首詩,他再次被貶,從此郁郁不得志。 一個內心成熟的人,往往都明白,心高氣傲的話不能隨心所欲的說。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少說是一種修養,不說是一種智慧。 懂得約束自己的語言的人才是真正有修養的人。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少閑話,少惡言,才能生活順遂,與人和睦。 管住嘴,謹言慎行,方可保平安,少災難。 遇事耐住性鬼谷子有言:“立志乃成事之基,沉穩乃做事之本。” 一個人要有遠大的志向,更要有一顆沉穩的心。 晚清時有一副對聯題為:“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遇到大事要平心靜氣,耐住性子,方能成為一代賢人。 千古完人王陽明曾遭遇一次重大變數。 正德十四年,風云突變,寧王朱宸濠悍然舉兵反叛。在這緊要關頭,王陽明置生死于度外,僅僅用了四十三天便將平定了叛亂。 然而,王陽明赫赫戰功,贏來了贊譽,也引起了朝中非議。有人暗中誹謗他與寧王勾結,企圖不軌大臣的非議也引來了明武宗的懷疑。 面對這場風波,王陽明卻表現得異常冷靜和從容。他深知,辯解只會加劇矛盾,置自己于危險之地。 于是,他自愿將寧王交予宦官張寧之手,并將所有功勞都歸功到了明武宗的名下。 接著,他選擇了明哲保身,悄然搬入了一座冷清的寺廟,不再過問朝中之事。 幾年過后,王陽明的冷靜和從容最終化解了這場風波。明武宗平息了怒氣,王陽明也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化險為夷,并非一日之功,動心忍性,持之以恒,才能扭轉乾坤。 人活一世,難免遇到各種情況,操之過急,往往適得其反。 學會氣定神閑,沉下心,方可成大事。 耐住性子,不驕不躁,才是人生的贏家。 處世守住心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一心一意才能百舉百捷,心如止水方能處世安順。 南宋歐陽修為官時兩袖清風,其同僚趙概卻屢次為難他,處處挑刺。 歐陽修在遭貶謫后,有人建議趙概暗中發難。 然而,趙概并沒有聽從他人的話,見歐陽修落難,從未想過落井下石。 兩人只是政見不同,他從未有過害人之心。 趙概擁有一片赤誠之心,冒著被貶的風險幾次為歐陽修求情,感動了歐陽修,最終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正所謂"懷富貴則多憂,居貧賤則無慮。" 趙概在他人有難時能守住心靈的純正,故能收獲一片真誠的友誼。 真正強大的人總是能恪守初心,遵守本分,做好自己。 有一個老者曾被問道:“千萬種景象都同時出現在眼前該怎么辦?” 老者答:“非黑,也非白,紅、藍、青、紫都不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困擾,保持內心清明,一切自有答案。” 內心清明,是非紛擾與我無關。 人生在世,世事多艱,花花世界,心不為所動。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任憑世事變遷,順境逆境,守住心,福報自然來。 ▽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中體悟,在磨練中成長,如此才能洞見真諦和幸福。 逢人管住嘴,咽下閑話,才能避災禍。 遇事耐住性,穩住情緒,才能成大事。 處世守住心,不忘初心,才能走正道。 點亮在看,愿余生所走的路都是坦途,余生所遇之事皆為順利,愿你喜樂,長安寧,多自在!【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老子道德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