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進入到三伏天了,一年中最為酷暑的時候,很多人經常一動就滿頭大汗,甚至汗如雨下、全身濕透。 更有人吹著空調睡覺都會滿身大汗,雖然出汗有助排毒,但其實很多出汗是不正常的,還暗示著我們體內的疾病。 如果在空調房里靜靜坐著都會出汗,汗顏色深,會讓衣服變黃,氣味臭,人也會精神疲憊、臉色不好、沒力氣,這時就要警惕了。  晚上睡著也是一身汗,身體在同樣環境下會時不時發熱出汗等等,都是很常見的異常出汗情況,需要及時調養身體。出汗多會讓人虛弱,因為中醫認為,汗血同源,《素問》還指出,汗出得多,就是津,所以失血的人不出汗,出汗多的人會失血。汗和人體的津、液、血關系密切,汗流太多會消耗氣血,《黃帝內經》提出,“汗為心之液”,心主血脈,血液和津液能互相轉化。因此,心血充足,津液也多,汗就有來源,而且心藏神,汗液的產生和排出離不開心神調節,所以因為緊張、激動等情緒出汗就好理解了。 出汗太多還可能出現心慌、心悸等情況,還可能會傷陰耗津,引發口干舌燥、皮膚干燥等,甚至可能損陽,造成陽氣虛弱,如怕冷、手腳冰涼等。總而言之,適當出汗能調節體內陰陽、運行氣血;但汗出太多,就會在氣虛、傷陰耗津、損陽等方面造成虛損。但異常的出汗問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調養改善的,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不同的身體部位出汗代表著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改善。 中醫認為,人體的某一部位汗特別多,是有相應的指向意義的,比如頭部汗多,可能是積食導致的胃火太旺、肝陽上亢或者肺氣虛。而頸部汗多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有關或是濕熱,腋下汗多一般是氣虛,味道過大可能與先天分泌有關或飲食口味過重所致。胸口汗多往往是心氣虛、心脾虛損,腦力勞動者居多,手腳心汗多通常是濕熱重、脾氣虛,可能存在大便黏膩、嘴巴干苦的情況。背部汗多是陰陽兩、怕熱又怕冷,全身出汗多是氣虛體虛,晚上出汗的人多為陰虛。不過以上都是簡單描述,不一定全面,具體情況還需結合患者身體實際進行辨證、診斷,專業的判斷交給專業的醫生來。就像有的人頭部汗多還口臭腹脹,可能就是積食胃火導致;有人腋下汗多味重又飲食辛辣油膩,也許就是飲食造成的。中醫把出汗異常分成自汗、盜汗、戰汗、閉汗、絕汗5種類型,其中自汗就是人醒著的時候,什么也沒做卻出很多汗。盜汗,是睡著以后出汗多;戰汗,是高燒全身發抖后出汗;閉汗是不管怎么活動都不出汗。而比較嚴重的就是絕汗了,病情特別嚴重時大汗不停,也叫脫汗,因此有“絕汗乃出,出則死矣”的說法。中醫在調理各類汗癥時,會依據患者的個人體質,通過綜合辯證后給出診斷,像衛表不固、營衛不和、心陰不足、陰虛火旺等情況都很常見。再相應地進行調理,而在日常養生中,特別是起居飲食方面,要特別注重“斂陰生津、補氣固表”,能有效幫助改善出汗情況。1、斂陰生津 異常出汗,就是身體失去了對汗液正常排泄的控制,過度出汗會導致大量津液流失,所以,要止住汗液,就需要適當用“斂法”。津液損耗太多,就得補津,除了要多喝水,更重要的是把水有效轉化為體內的津液,才能補充因出汗而損失的津液。常用的辦法是用“酸”來斂陰生津,所以建議大家夏天常喝酸梅湯,來收斂陰氣,防止陰氣過度耗散,促進津液的生成。
烏梅能斂肺、減少出汗、產生津液,陳皮能助人體排濕氣,讓痰不濃;山楂促腸胃消化;甘草讓脾更有力。 4味藥材搭配使用,能對多汗、消化差、脾胃虛有所幫助,平時出汗多的人還可以多喝養生版生脈飲。  生脈飲的原方用的是人參,補元氣的作用很強,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所以我們把人參換成了能補氣陰的太子參。還有麥冬能養陰、讓身體不那么干燥,五味子能收斂、能益氣生津,還能補腎寧心,三味藥合在一起,有助于止汗、補氣和生成津液。有些人身體比較虛弱,容易出汗,氣也不足,津液也少,可以用這三味藥配合起來使用,幫助身體斂汗補氣生津。2、補氣固表 出汗時,氣會隨之泄出,因此,汗多的人常有氣虛,清代《臨證指南醫案》就指出,陽虛自汗要補氣衛外,陰虛盜汗應補陰營內。那些動不動就出汗、易反復感冒的人,比如,稍動就大汗還常感冒,可能是氣虛,可用黃芪調理,推薦玉屏風茶。 黃芪能補氣、止汗、鞏固體表,再加上白術可以健脾、增加氣,防風能夠驅散風邪、解除表證。這3味藥一起搭配使用,對體表不牢固導致的經常感冒、鼻炎、身體虛弱的人特別好,能起到很不錯的輔助調養效果。如果生活中,有出汗不正常的情況,那在治療上,還是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吧!讓身體恢復健康狀態,輕松快樂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