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華昌中醫(yī) 古中醫(yī)防未病,保民眾大健康。 疼痛,是身體發(fā)出的一種警示信號,無論是成年人因勞損、疾病引發(fā)的疼痛,還是小朋友不明原因產生的全身疼痛,都嚴重影響著生活質量。中醫(yī)穴位療法,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瑰寶,在止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和顯著的效果。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 19 套對穴治痛法,幫助您緩解全身疼痛。 一、合谷穴與太沖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太沖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 《標幽賦》有云:“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這里的“四關”即指合谷、太沖二穴。針刺時,直刺 0.5 - 1 寸,采用提插捻轉瀉法。艾灸時,可用艾條懸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各種疼痛,如頭痛、牙痛、痛經等。 副反應:針刺合谷、太沖穴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如果針刺手法不當,可能會引起局部出血、血腫。艾灸時,如果距離過近或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皮膚燙傷。 二、內關穴與外關穴 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 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外關穴位于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 《針灸大成》言:“內關主腹中痛,外關主肢節(jié)痛。”兩穴內外相對,針刺時直刺 0.5 - 1 寸,平補平瀉。艾灸可采用溫和灸,每穴 10 - 15 分鐘。內關穴與外關穴相配,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胸脅疼痛、上肢疼痛等。 副反應:針刺內關、外關穴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麻電感向指端放射;艾灸可能會出現皮膚發(fā)紅、瘙癢等癥狀。 三、陽陵泉穴與陰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百癥賦》記載:“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針刺陽陵泉、陰陵泉穴,直刺 1 - 1.5 寸,行提插捻轉手法。艾灸可用艾炷灸 3 - 5 壯,或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一陽一陰,相互配合,具有舒筋活絡、祛濕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膝關節(jié)疼痛、小腿疼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酸脹,若針刺過深可能會損傷神經、血管;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燙傷、水皰等。 四、足三里穴與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 3 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玉龍歌》曰:“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針刺時,足三里直刺 1 - 2 寸,三陰交直刺 1 - 1.5 寸,平補平瀉。艾灸可用艾條溫和灸,每穴 15 - 20 分鐘。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兩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調補肝腎、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下肢疼痛、胃脘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有時會有麻電感向下放射;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過敏等。 五、曲池穴與血海穴 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血海穴在股前區(qū),髕底內側端上 2 寸,股內側肌隆起處。 《金針梅花詩鈔》言:“曲池、血海,善治周身風濕痛。”針刺時,曲池直刺 1 - 1.5 寸,血海直刺 1 - 1.2 寸,行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配伍,具有祛風清熱、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風疹、濕疹等引起的疼痛。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水皰。 六、后溪穴與申脈穴 后溪穴位于第 5 掌指關節(jié)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申脈穴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攔江賦》云:“后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針刺后溪、申脈穴,直刺 0.5 - 1 寸,行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為八脈交會穴,后溪通于督脈,申脈通于陽蹺脈,相配可調節(jié)陽經氣血,具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頭項、肩背疼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七、肩髃穴與肩髎穴 肩髃穴位于三角肌區(qū),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jié)兩骨間凹陷中;肩髎穴在三角肌區(qū),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jié)兩骨間凹陷中。 《針灸甲乙經》記載:“肩重不舉,臂痛,肩髃主之。”針刺肩髃、肩髎穴,直刺 1 - 1.5 寸,行提插捻轉手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均為治療肩部疼痛的要穴,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肩周炎、肩袖損傷等引起的肩部疼痛。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水皰。 八、風池穴與風府穴 風池穴在頸后區(qū),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風府穴位于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針灸資生經》曰:“風府、風池,治項背急。”針刺時,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 0.8 - 1.2 寸,風府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 0.5 - 1 寸。艾灸可用艾條懸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頸項強痛、頭痛等。 副反應:針刺風池、風府穴,如果針刺方向、深度不當,可能會刺傷延髓,引起嚴重后果;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九、命門穴與腎俞穴 命門穴位于脊柱區(qū),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腎俞穴在脊柱區(qū),第 2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 1.5 寸。 《玉龍歌》云:“腎弱腰痛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針刺命門、腎俞穴,直刺 0.5 - 1 寸,行提插捻轉補法。艾灸可用艾炷灸 3 - 5 壯,或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配伍,具有溫補腎陽、強腰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腎虛腰痛、腰膝酸軟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若針刺過深可能會損傷腎臟;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水皰。 十、中脘穴與天樞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臍中上 4 寸,前正中線上;天樞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 2 寸。 《玉龍賦》言:“中脘、天樞,治肚痛須用。”針刺中脘、天樞穴,直刺 1 - 1.5 寸,行提插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中脘為胃之募穴,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兩穴相配,具有理氣止痛、和胃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胃脘痛、腹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酸脹,有時會有惡心、嘔吐等;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一、膻中穴與膈俞穴 膻中穴在胸部,橫平第 4 肋間隙,前正中線上;膈俞穴位于脊柱區(qū),第 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 1.5 寸。 《針灸甲乙經》記載:“心痛,胃脘痛,膈俞主之。”針刺膻中、膈俞穴,膻中平刺 0.3 - 0.5 寸,膈俞斜刺 0.5 - 0.8 寸。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寬胸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胸痛、心絞痛等。 副反應:針刺膻中穴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氣胸;針刺膈俞穴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二、氣海穴與關元穴 氣海穴在下腹部,臍中下 1.5 寸,前正中線上;關元穴在下腹部,臍中下 3 寸,前正中線上。 《扁鵲心書》曰:“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針刺氣海、關元穴,直刺 1 - 1.5 寸,行提插捻轉補法。艾灸可用艾炷灸 5 - 9 壯,或艾條灸 15 - 30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培補元氣、溫腎壯陽、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下腹部疼痛、痛經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酸脹,若針刺過深可能會損傷膀胱、腸管等;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水皰。 十三、大椎穴與陶道穴 大椎穴在脊柱區(qū),第 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陶道穴位于脊柱區(qū),第 1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針灸甲乙經》記載:“大椎,陶道,主瘧,脊強。”針刺大椎、陶道穴,向上斜刺 0.5 - 1 寸。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通陽解表、清熱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頸項強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酸脹,若針刺過深可能會損傷脊髓;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四、涌泉穴與然谷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然谷穴在足內側,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靈樞·本輸》云:“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針刺涌泉、然谷穴,直刺 0.5 - 1 寸,行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滋陰降火、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足跟痛、足心熱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五、神門穴與內關穴 神門穴位于腕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 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玉龍歌》曰:“癡呆之癥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針刺神門、內關穴,直刺 0.3 - 0.5 寸,行平補平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養(yǎng)心安神、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心痛、心煩、失眠等引起的疼痛。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酸脹、疼痛;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六、列缺穴與照海穴 列缺穴位于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照海穴在踝區(qū),內踝尖下 1 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 《八脈交會穴歌》言:“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針刺列缺、照海穴,列缺向上斜刺 0.5 - 0.8 寸,照海直刺 0.5 - 1 寸。艾灸可用艾條灸 10 - 15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滋陰清熱、利咽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牙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酸脹;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七、陽白穴與魚腰穴 陽白穴位于頭部,眉上 1 寸,瞳孔直上;魚腰穴在頭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針刺陽白、魚腰穴,向下平刺 0.3 - 0.5 寸,行提插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5 - 10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前額頭痛、眉棱骨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八、攢竹穴與絲竹空穴 攢竹穴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跡處;絲竹空穴位于面部,眉梢凹陷中。 《針灸大成》記載:“攢竹、絲竹空,主目赤腫痛。”針刺攢竹、絲竹空穴,平刺 0.5 - 1 寸,行捻轉瀉法。艾灸可用艾條灸 5 - 10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清熱明目、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眼周疼痛、頭痛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十九、耳門穴與聽宮穴 耳門穴在耳區(qū),耳屏上切跡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聽宮穴位于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 《針灸甲乙經》言:“耳聾鳴,頭頷痛,耳門主之。”針刺耳門、聽宮穴,張口,直刺 0.5 - 1 寸。艾灸可用艾條灸 5 - 10 分鐘。兩穴相配,具有聰耳開竅、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耳部疼痛、耳鳴、耳聾等。 副反應:針刺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出血;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燙傷。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對于小朋友全身疼痛的情況,需要謹慎診斷和治療。小朋友全身疼痛的原因較為復雜,可能是生長痛、感染、免疫性疾病、外傷等。在進行穴位治療之前,一定要明確病因,以免延誤病情。此外,穴位治療應由專業(yè)的中醫(yī)師進行操作,切不可自行針刺或艾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我再善意提醒一下,中藥也是針對特定患者,不一定適應每個人,如病情復雜需找醫(yī)生辨證用湯劑為妥,自行購藥存在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