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風水大局|天府廣場,為你演繹真正的太極導語: 成都,天府之國,一座浪漫的城市,一座讓我神往的城市~ 自古以來,這里安靜,卻又繁華。有著3200年的文化沉淀卻不顯滄桑~ 然而在20世紀中后期,這個城市卻拋開了舊的城市中心,轉移了發(fā)展陣地! 成都用了半個世紀打造了一條全新長達百里的中軸線。 隨著中軸線的誕生,成都必將成為一個新的商業(yè)割據(jù)地,風水大戰(zhàn)場!!! 為什么成都在古代能夠活得那么“自在”?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成都的轉變,成都又將會變成怎樣? 本文全方位去感受下成都,這座感性城市的浪漫風情。 【 古代地位——第二順位 】 成都,一座沉淀了3200年的歷史古城!在3200年的發(fā)展歷史中,成都的發(fā)展可是碩果累累的~ 成過“正房”(都會),當過“小三”(陪都),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可圈可點~ ▼ 單是“愛稱”就有五六個,什么天府之國,蓉城啊等等~ 每一個“愛稱”都能吹出一波牛逼的歷史~ 成都傳承下來的歷史評價確實高得離譜~但是歷史事實卻顯得有點尷尬,并非那么繁華鼎盛~ 成都在古代曾經三次走向發(fā)展的最高峰~ 第一次是在商周春秋時期的古蜀國, 第二次是在三國時期,劉備定都在成都, 第三次是在唐朝,唐朝經濟繁榮鼎盛,有著“揚(揚州)一益(成都)二”一說。 這三個看似牛逼的歷史,其實都是不成功的統(tǒng)治史! 成都歷史名聲雖然很不錯,但現(xiàn)實上其實這里一直都處于“第二順位”的位置! 這里也許快樂逍遙,卻未曾稱霸一方~ 我們之前說過, 風水的大局的不同,會影響一方區(qū)域的水土文化。 我們先就從風水維度,摸索下成都偏離正軌的歷史發(fā)展~ 【 先天不足的風水布局 】 偏離正軌的發(fā)展趨向 成都最早建城是商周時期的古蜀國, 當時古蜀國的發(fā)展是相當?shù)目欤踔劣兄{傳說這里可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后來才有了“成都”這個名稱。 ▼ 但是,古蜀王城的格局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的南北走向,而是在北偏西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的~大概在現(xiàn)今金牛區(qū)和青羊區(qū)的位置。 ▼ 且古蜀國是成都發(fā)展的奠基時代,在往后的幾千年里,成都的發(fā)展,幾乎都圍繞著古蜀國~ 整個發(fā)展趨向,是偏離了正軌的! 古代的城市規(guī)劃一般都是,坐北向南,為什么成都會如此特異? 先來普及下知識,再為大家解釋~ 知識普及 在風水上,若單論巒頭,影響人的主要是山脈或者水脈流動帶動的氣場。 山在風水上,稱之為山龍脈,水則是水龍脈。 確定一個地方的風水大局,其實就是要看這里的山水的以及它們的配合程度。 看山龍,無非就是找主干龍和揪四象。 找主干龍,也就是尋找進入城市最牛逼的山脈氣場,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股進入城市的氣脈,氣脈決定了一個城市發(fā)展的格局,一般城市的中心都會建設在主干龍結穴的位置上~ 找四象, 就是以穴位為主,觀看其它山脈的位置排布在形態(tài)、位置、體量上是否協(xié)調~ 其實四象,就是聚集這個氣脈的布局。 四象是以穴位為主相對而然的,不同的穴位,不同的布局,四象就不一樣。 山龍氣場進入到這片區(qū)域之后,氣場是流動散漫的~這樣對于大局是沒用。需要借助四象這種布局,去凝結這些氣場。 四象一般會影響一個城市的發(fā)展進程,以及形成的城市屬性。 古成都的風水缺陷 我們先來看看成都所在省會,四川省的風水大局。 四川的主干龍發(fā)源于我國三大干龍中的中干龍。 中干龍自西向東延伸,穿過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后經由龍門山,進入到成都結穴停留! ▼ 以成都為穴點,四川西北邊的龍門山是靠山,左青龍為秦嶺,右白虎為大雪山,案山為巫山。 ▼ 乍一看,什么巫山,秦嶺,中干龍~雖然都是一些山脈中的大咖。 其實整個四川省的龍脈走向就是北偏西的。 而古代成都的城市建設,按照四川的龍脈走向去設置,那成都就是四川穴位~ 這樣成都的格局就會很大, 古蜀國前期發(fā)展能夠這么迅速,就是因為龍脈格局大,起步快。 可惜對成都來說這的四象實在有點尷尬, 作為靠山的龍門山離得太遠了,關鍵是朱雀明堂的正前方,居然懟了個龍泉山脈出來,隔開了整個朱雀明堂~ ▼ 等于是后面的馬力不足,前面又有東西擋路。 有氣卻不成局~ 這樣發(fā)展雖然快,受限制也很大。 自上世紀80年代,成都花了將近40年,重新打造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貫穿天府大道的成都百里新中軸!勢必突破這個幾千年來的最大瓶頸!!! ▼ 本文的主角就是這條中軸線中,一個最引人矚目的大太極廣場——天府廣場!它將決定中軸線的設置,影響整個成都的前景! 而且,天府廣場的設計師也是本人的大偶像! 我們中國(華裔)風水&建筑師的鼻祖——貝聿銘! ▼ 封刀十年的開山之作!!! 之前在香港力戰(zhàn)群雄掀動半個世紀的香港中國銀行就是貝大神的手筆!! ▼ 【 最長中軸線的開展歷史 】 1968年,成都把位于成都中心地區(qū)的明代“蜀王府”拆遷并建造了現(xiàn)在的“四川省展覽館”'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從這里規(guī)劃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新中軸線。 下圖是當時拍的照片,從毛主席像看,筆直的道路中了中軸線的雛形。 ▼ 而后,按照規(guī)劃,成都耕耘了將近十多年, 1985年,位于四川省展覽館前方天府廣場兩邊已經布滿商鋪~ ▼ 20世紀末,20年間,百里中軸線,已經有了一定雛形。 ▼ 成都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僅僅在整條中軸線上,做了最基礎的建設。 單單基礎發(fā)展花了二十年, 真正的布局到了21世紀才正式開始~ 我們上面的知識普及說了,有布局還不夠,還要有一個氣口,也就聚積氣場的地方!作為聚攏外部氣場的收氣口。 中軸線的布局是合理的,但是,龍門山帶過來的氣場是很散漫的,必須要聚結起來! ▼ 那就需要一個核心的氣口,將整個城市的氣場匯聚,牽動整條中軸線! 天府廣場位于成都的市中心且在四川省科技館的前方! 作為整條中軸線聚氣口的天府,注定要充當這個角色~ 【 中軸線的核心——天府廣場的前世 】 天府廣場前身 1997年,成都把四川省科技館前方的民居拆除,搞了一個超過8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這個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天府廣場的前身! 隨著天府廣場建成,中軸線開端的大局已經形成~ ▼ 當時天府廣場只是一個小小的市民廣場,那時候并沒有什么吸引力,聚氣作用并不強~ 但隨著百里中軸線的建設,明顯把一塊小空地當作核心地帶壓根就不靠譜~ 且中軸線是一條直沖的大馬路,直沖的大馬路是會形成煞氣的! ▼ 長達100公里的大路煞可想而知! 這個直沖的煞氣要比天府廣場凝聚的明堂要龐大得多~ 隨便一懟,無法聚氣,也是敗局一個~ 第二次改建 在2004年,成都馬上開始了天府廣場的第二次的改建。 這次的改建長達三年,把原來方形的構造,變成了橢圓形的廣場。 橢圓形的形態(tài)可以將正面的煞氣引導到兩側~ ▼ 其實當時僅是為了化解直沖的煞氣, 但是,天府廣場改建后的成都的GDP依然排在全國十四、五,不進反而退~ 幾年里,成都的城市發(fā)展也并不如預期!顯然,方案還是失敗了。 其實把控一個城市的核心難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哪怕是貝大神出手,也未必能一次成事~ 當然啦,這里還有一段不太好解釋的博弈啦~ 反正當時這個天府廣場僅僅是一個未完成的試驗工程! 失敗后的成都在2007年馬上開始要改造天府廣場。 后來又適逢08年的汶川大地震,天府廣場的改造又被擱置了~ 直到2010年成都終于又推出了天府廣場的第三個改建方案,一波三折,這個歷史性建筑總算是問世了! 【 主角登場——太極廣場 】 擋煞收氣 “天圓地方——吸收” 直到2011年,這個吸引我們眼球的太極外形的天府廣場才真正面世。 ▼ 與之前的方案有點相似,但這一次,天府廣場的外形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圓形~ 整一個天府廣場就是天圓地方的造型。 ▼ 我們之前說過,天圓地方本身就是一種相當牛逼擋煞聚氣的構造。 杭州的市民中心,就是用這種天圓地方的構造去鎖住錢江水龍。 ▼ 天府廣場本身就是成都的中心點,往城市中心點匯聚的氣場本來就多,加上太極以及天圓地方的吸收調和。 ▼ 這樣可以把中軸線直沖煞化解掉, 同時又能夠聚結整個城市的氣場,然后輸送到整條中軸線! 也就是在2011年,成都的經濟發(fā)展終于創(chuàng)造了歷史新高。 水幕——阻擋凝氣 天府廣場對外形態(tài)特殊,避煞收氣,牽動整個新中軸,服務于整個大局。 其內部細節(jié)更讓人驚嘆! 首先,天府廣場在面向科技館那一側,修筑一個景觀水池。 煞氣從百里中軸線懟過來,通過太極調和后, 再起一道水幕,將煞氣緩緩環(huán)抱在整個“太極廣場”上! ▼ 太極——轉化 天府廣場最大的亮點就是太極這個特殊形態(tài),這個形態(tài)本身就是一種調和陰陽最為本源的形態(tài),是吸收和調和孕養(yǎng)氣場最好的形態(tài)媒介! 若僅是太極這個造型,只能起到一定的調和作用, 誰都能用,看起來并不牛逼,但是天府廣場是首創(chuàng)的第一個能將這種形態(tài)活化,形象化的運用到了巒頭學上!!! 這個形態(tài)類似兩條相互環(huán)繞的陰陽魚, 而陰魚又有一只陽眼,陽魚中又有一只陰眼。 ▼ 在風水上, 高者為陽,低者為陰。 看下圖,天府廣場右側凸起部分,為陰魚的陽眼。 左側凹陷部分,為陽魚的陰眼。 ▼ 陽眼部分是一個水池。動的水氣能夠凝聚氣場。 而另一側是陰眼部分則是天府地下商場的巨型入口! ▼ 氣場從成都四面八方向太極匯聚,再借用陽眼這個水池將氣場凝聚! 再利用陰陽之間呼應關系,把陽眼凝聚的氣場輸送到陰眼中,也就是整個商業(yè)廣場的大入口! ▼ 再經過陰眼這個噴泉,將氣場緩緩輸送到整個地下商場。 最最最牛逼的設置是,這些貫穿整個商場的市中心,最后居然還能回到陽眼! 為什么? 往復循環(huán) 在陽魚的部分,其實還有5個地下商場的出入口。 如果說陰魚是入口,那陽魚就是出口。 在風水學上叫:陰聚陽散。 被輸送出來的氣場再通過太極調和,陰陽輸送,再次進入到,陰魚陽眼中! 積聚,納入,輸出,再納入,輸出。 周而復始,往復循環(huán),延綿不斷!!!! 化解了整個布局因為氣場體量太大而難以調控的狀態(tài)。 同時讓整個布局更加緊密,氣場更加精煉! 天府廣場建成后,來商業(yè)廣場的人,絡繹不絕。 同時,高密集度的流動人群,進一步將整個城市的氣場往天府廣場輸送,讓氣場更加凝聚。 ▼ 而且,天府廣場地下2層還是一個大停車場和兩條地鐵~ 又是一個活生生的流動大氣口啊! 帶動了經濟的同時活化整個中軸線,絕妙! 商業(yè)廣場的奠基,讓天府廣場成為了成都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這里也在逐漸發(fā)展為成都的核心經濟商圈! 天府廣場,在經濟上引領著整個成都! 鎖氣圖騰 相信細心的朋友還發(fā)現(xiàn)天府廣場四周很多文化圖騰的標注。 比如,廣場十二條直徑1.2米,高12米的文化柱。 ▼ 這12根柱子,分布四方,象征一年四季,12個月,守護著整個太極,鎖住太極內部的氣場。 同時,柱子底座的圖騰也體現(xiàn)了成都深厚文化氛圍。 這種文化氛圍在太極內部同樣能找到不少~ 雙龍戲珠 陰陽魚對應的兩個位置上,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燈臺,而燈臺上有一條黃色的環(huán)形龍~金龍下方祥云環(huán)繞,加上噴水,形成金龍架云之勢。 ▼ 兩個燈臺對應的中心點,則是一個圓形,圓形內部是太陽神鳥的圖騰! 東西魚眼雙龍躍天府,太陽神鳥散發(fā)七彩光! 這算是本次去成都看到最用心的一個布局。 此局運用了形態(tài)風水中的“呼形喚煞”,是雙龍戲珠之局! 是一種祥和的象征,一種對興旺的期待,預示著成都的騰飛! ▼ 而且龍一直以來在中國都是傳統(tǒng)的象征,彰顯一個傳承了中華千年文化古城高尚的姿態(tài)! 而神鳥也暗示著這座千年古城,回歸正統(tǒng),涅槃重生的信心。 而這里作為城市的中心,這種美好的象征會不斷往外擴散,影響著成都每個人。 天府廣場,在文化上,熏陶著整個成都! 【 百里新中軸 】 百里中軸線 天府廣場的鋪設,為成都新中軸帶來了巨大的開端和契機! 時至今日,整條百里中軸線的拓建已經完成了70里! ▼ pps:粉絲大大們我盡力想辦法了,體諒體諒 以成都體育館和成都實驗小學為起點,穿過分岔口,是第一個重要地域。 天府廣場核心區(qū), 以太極牽動整個核心地域作為開端,延伸到整個新中軸。 ▼ 緊接著是,是幾個商業(yè)最喜歡的三煞位,而后就是南河~ ▼ 穿過成都南河水龍后, 又有兩個大型三煞衍生出來的一座座形態(tài)特異的建筑! 平安財富中心,天府匯中心、人南國際、來福士廣場。 ▼ 而后,又是牽動一方的大氣口——超巨型的交通大環(huán)島! ▼ 穿過環(huán)島后,又是著名的天府立交橋這個巨型交通網! ▼ 一系列標新立異的建筑,緊跟著各展雄風~ ▼ 成都銀泰中心、成都環(huán)球中心、天府國際金融中心、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天府軟件園區(qū)~ ▼ 整條中軸線匯聚了各大建筑類型,住宅區(qū),文化建筑,商業(yè)廣場, 縱貫南北的城市中軸線,北端銜接著城市3000年的歷史,南端支撐起成都的科技未來! 【 展望 】 隨著中軸線逐步完善,近兩年,成都也順勢發(fā)展成為了“網紅”城市~ 由于城市中心的改變,成都也出現(xiàn)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成都改變中軸線之后,整個城市的中心往下移了~ 整個四象發(fā)生了偏移。 ▼ 現(xiàn)在的成都白虎離得近,青龍離得遠~ 青龍疏遠,也造就了成都這幾年“耙耳朵”文化的大力發(fā)展~ ▼ 同時,我們研究時還發(fā)現(xiàn),新中軸規(guī)劃其實是很開放的,現(xiàn)在的建筑并非像廣州新中軸那樣對稱,更多的建筑規(guī)模都是后天形成。 整條百里中軸線正在展開著空前絕后的風水大戰(zhàn)! 一方水土一方人, 愿這座溫柔的城市,在這個激烈的時代中一直保留著“第二順位”獨有的溫柔~ 預知后事如何,敬請期待,成都新中軸系列風水故事~ |
|
來自: 一人一心一念 > 《八卦象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