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私立列山中學大門,后面隨州城墻依稀可見 ![]() ![]()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私立列山中學全景 ![]() 1934年《武漢日報》所載列山中學開學典禮照片。拍攝地點應為今隨州市曾都區東關學校。中間戴禮帽者為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何成濬,其后戴眼鏡者為時任湖北省第三行政專署專員兼隨縣縣長虞典書,何之右一為其秘書、列山中學首任校長劉亞平,何之右二為時任國民黨省黨部委員王紹祐,何之右三為時任省教育廳長程其保,后左一戴軍帽者疑為時任國民黨駐隨獨立34旅旅長羅啟疆。攝影者為時任中央社記者李堯卿。 民國隨縣歷史人物 楊重熙年譜 □ 漢東志 楊重熙,字鴻初,隨州民國時期最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之一,隨州近代史上有許多重大事件與其相關。1988版《隨州志》沒有楊重熙單獨的人物志,1983年版《隨縣教育志》、1996年版《隨州教育志》有其單獨的傳記。現將其年譜簡要整理如下。 1898年9月4日,楊重熙出生于江西清江縣。 1906年,8歲,祖父病故,楊重熙隨父親來到隨州神農鄉厲山店(今隨州市隨縣厲山鎮)定居。其祖父在厲山鎮十字街經營楊吉興商號,涉及布匹、中藥、木材等產業,在厲山生意做得很大。 1908年至1911年,在隨縣厲山師從鄧良臣讀私塾。 1911年至1914年就讀隨縣高小(今隨州市曾都區東關學校)。 1914年至1918年,在武昌中華大學附中讀書。與中共一大代表劉仁靜同班同學。 1918年,20歲,楊重熙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同年,劉仁靜考入北大理學院物理系。 ![]() 楊重熙北大畢業時的同學錄 1919年,21歲,“五四運動”爆發,楊重熙投身于“五四運動”,在北大創辦《科學常識》一刊,提倡“科學救國”。 1919年5月,為聲援發起“五四運動”的北平學生,隨縣模范高等學校(即原烈山書院、原隨州官立高等學堂,今隨州市曾都區東關小學)師生掀起愛國學潮。“五四運動”后,北京大學隨籍學生楊重熙回縣,組織領導隨縣模范高等學校數百名師生舉行愛國游行,他們還籌辦了閱報組,深入民眾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 1919年7月下旬,與法文補習學校學生劉萬秩、武昌明德大學哲學系學生張紹書(1895----1957,隨縣歷史上首批共產黨員之一)回家鄉隨縣度假,在縣城黃曉孟家聚會,商定創辦刊物《覺劍》,后劉文淵(1894----1960,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序之、傅秋航等人也參與了該刊的編輯發行等工作。《覺劍》是隨州地區第一份宣揚共產主義的刊物。 1920年1月底,楊重熙、張紹書、劉文淵、黃曉孟等利用寒假,分別到淅河、城關、唐王店等地小學召集在校師生開座談會,征詢他們對刊物的意見。與會師生肯定了《覺劍》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啟迪民眾覺悟、抨擊封建統治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也提出了增加地方內容,注重實際效果等改進意見。
1924年,26歲,經張伯庚介紹,在北大加入國民黨,是年其父親病故。 1924年7月,26歲,大學畢業,認為“科學救國”難以實現,轉而認為教育是救國的途徑,開始從事教育活動。 1924年下半年,在濟南正誼中學任教幾個月。
1925年7月,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全國統一戰線不斷發展的革命形勢下,羅夢炎、楊重熙、王紹毓等10多名已在外地加入國民黨的隨縣人回鄉籌建國民黨組織。 1925年8月,由縣知事許紹謙聘請,請張紹書、羅鐘民、彭蠖、楊重熙、羅夢炎等籌辦隨縣初級中學。后隨縣縣立初級中學在隨縣模范高等學校(今隨州市曾都區東關小學)后端平房內創辦,楊重熙任校長,時年27歲,此是為隨縣有公辦中學之始。 共產黨員張紹書、羅鐘民、彭蠖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協同羅夢炎等做籌建隨縣國民黨組織的工作。張紹書、羅鐘民、彭蠖、楊重熙、羅夢炎等人以隨縣初級中學為活動陣地,秘密召集國民黨黨員會議。 1925年9月中旬,國民黨隨縣臨時黨部成立,推舉羅夢炎為常務委員,楊重熙、彭蠖、張紹書、羅鐘民分別為監察、組織、宣傳、青年委員。在5名委員中,有3名是跨黨的共產黨員,體現出共產黨在隨縣的革命統一戰線工作中的主導地位。隨后,國民黨組織在全縣陸續建立城郊、厲山、淅河、澴潭4個區黨部和直屬、教育、工商3個區分部,有國民黨員100多名。 約在1926年左右,因隨縣初級中學經費不足,楊重熙辭職。 1926年2月至1926年7月,在武昌中華大學附中任教。 1926年11月至1927年8月,任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組織秘書。 1927年3月,經北大同學李國暄介紹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至1927年間,楊重熙與革命烈士劉伯仁(1897----1930)交往密切,劉在縣城小南門內與人合股開設“勉工”印務館,革命人士阮芳皋、李彩奇、彭蠖、楊重熙、張紹書等為劉家常客,他們介紹其加入國民黨、共產黨。 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1928年8月至1930年3月,分別在武漢,以及江西清江縣老家躲避國民黨抓捕。其間于1928年2月至5月在安徽六安第三職業學校任教3個月。 1930年5月至1930年7月國民黨荊門縣政府代理秘書,當時荊門縣長為王紹祐,唐縣鎮人,與楊為初中同學。 1930年8月至1930年11月任荊門縣省立第14中學(今荊門龍泉中學)籌備主任。 1930年12月至1933年7月任武昌高級中學教務主任。 1933年6月至1935年7月,在安慶女子師范任教,任教務主任。 1934年,何成濬(1882----1961,曾在1929年6月至1932年3月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主席)在隨縣縣立初級中學舊址創辦私立列山中學,是為隨州市第一中學前身。 1935年,應私立列山中學董事長何成濬電請,辭去安慶女子師范教務主任之職,滿懷熱情地返隨接辦列山中學。他將月薪減為120元(原任安慶女師教務主任時月薪200元),以所減之工資,購置圖書、儀器。他一面抓教學質量,一面督造新校舍。“雪公堂”應為此時所建。 1936年,私立列山中學由隨縣縣立初級中學舊址搬遷至縣城城隍廟新址(今隨州市曾都區實驗中學)。這也是后來隨州市第一中學校史將楊重熙確定為隨州一中首任校長的的依據。 1937年4月,國民黨湖北省教育廳視察列山中學報告云:“私立列山中學校舍整齊清潔,為鄂北冠,校長楊重熙,教育經驗豐富,任職亦十分努力,殊堪嘉許。” 1937年冬,著名戲劇家洪深率劇團到列山中學“雪公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烈山中學英文教員葉君健常給學生講時事、析形勢,啟迪學生的愛國思想。國難當頭,師生痛心疾首,聲淚俱下。學生們紛紛摔碎墨硯,拒絕復習考試,強烈要求軍訓以膺懲日寇。其時,以張時超(1912----1970,共產黨員,抗戰時期曾為隨南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為首的武大學生返鄉進行愛國救亡宣傳,失官賦閑的士紳羅宣祉(后任隨縣縣長)等因勢利導,把列山中學學生組織起來,分赴城鄉民眾中去講演,宣傳救亡,鼓動募捐,罷課達一月之久。 1938年春,校方為恢復期末考試,開除了兩名學生,學潮遂平息。 1938年冬,國民黨隨縣政府流亡澴潭,縣教育局被撤銷,學務由縣府二科管理。 1939年3月,時值日本侵略者兵臨城下,師生動搖,加之其妻傅氏去世,只得頹然離職。學校由縣長羅宣祉接辦。 1940年2月至1942年3月,任湖北聯中鄖縣女子分校教務主任。其間,1941年與劉秉俅結婚。 1942年8月至1946年7月,任襄陽(省立)第五高級中學校長。 1942年,省立第三高級中學(隨縣當時改隸湖北省第三行政專署,專署駐地隨縣澴潭)在澴潭龔家灣創辦。 1943年,省立第三高級中學搬遷至澴潭黃梨樹灣,是為隨縣有高中之始。由高醒民任校長,始設高一兩個班,后每屆各招兩班,學生均享受公費待遇,學制3年。學校開語文、英語、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公民,軍訓、生物等課。 1945年,抗戰勝利后,省立第三高級中學遷至縣城原私立列山中學舊址。 1946年,第二學期改名湖北省立隨縣高級中學(1983年版《隨縣教育志》載),但有關照片顯示,1946年學校已更名為湖北省隨縣第一中學(如下圖) ![]() 此照應為隨縣一中遷隨后唯一的一張畢業照,為何稱第八屆?待考。 1946年8月至1949年7月,接手校長諶文軒,任省立第三高級中學校長,期間,1947年,省立第三高級中學遷至遷漢陽鸚鵡洲寶慶會館;1947年底,隨縣境內處于國共兩軍拉鋸戰形勢,隨縣各校暫停辦。1948年,楊時年50歲,隨縣解放,部分學生和老師來武漢,1949年武漢解放,“三高”被命返隨,“三高”(隨縣高中)使命結束。
1949年下半年先后在啟黃中學、教育學院附師短暫任教。 1950年1月至1953年3月,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任教。 1953年3月至1953年8月,廣州化工學校任教。 1953年9月至1955年8月,武昌中南衛生干部進修學校任教。 1955年8月,因歷史問題被捕,后免于起訴,1957年3月予以釋放。 1958年12月至1961年3月,任武昌化工廠技師。 1961年3月至1964年11月在家閑住。 1964年11月至1965年6月參加街道“四清”,1965年8月中風,半身不遂。 1972年,病逝于武昌,享年74歲。 楊重熙有九個子女,分別工作在不同領域。 特別鳴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