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造性地宣傳和發展了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提出了哲學黨性原則的學說恩格斯認為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即存在和思維誰是本原的,是區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列寧的發展在于認為第二方面,即思維是否是存在的反映,也是區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列寧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恩格斯堅持第一條路線,即唯物主義的路線。馬赫堅持第二條路線,即唯心主義的路線。”第一方面是在本體論上區分唯物和唯心,第二方面是在認識論上區分唯物和唯心,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就是唯物主義反映論觀點,恩格斯在許多地方表述過這個觀點,但沒有在哲學基本問題理論中明確提出。 列寧之所以明確提出,是為了批判馬赫主義唯心主義。前面已提到過19世紀下半葉,認識論問題已逐漸突出出來,馬赫主義主要從認識論角度為唯心主義辯護,要駁倒它就得從認識論的角度弄清楚它的唯心主義實質。 ![]() 19世紀以前唯心主義多體現在本體論方面,即認為上帝、神秘的客觀精神或自我是本原的,現實世界是由它派生出來的。由于科學的日益發達,這類神話的荒謬性就越來越明顯了,唯心主義慢慢轉移到認識論方面,這就是19世紀上半葉已開始出現的實證主義思潮。 孔德被公認為第一代實證主義的代表,往前可以追溯到休謨。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只有實證的(可以經驗的)才是存在的,關于經驗以外的存在的論斷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存在就是經驗,形而上學(本體論)是沒有意義的。休謨的不可知論已經具有這些觀點。 實證主義對世界的本原問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不明確否定自在之物,這可以說是對唯物主義的讓步,但它把存在等同于經驗,實際上否定了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陷入了唯心主義,這是一種認識論的唯心主義,即經驗唯心主義。 馬赫主義是第二代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即經驗批判主義,興起于19世紀末葉,馬赫和阿芬那留斯是其主要代表,他們以最新自然科學的哲學來標榜自己的理論,主張“批判”經驗,即清除經驗中的客觀因素。 馬赫提出“要素復合論”,阿芬那留斯提出“原則同格論”,他們的俄國門徒波格丹諾夫提出“經驗一元論”,這些理論從字面上看似乎都是一些新理論,但實際上不過是實證主義的新版本,都是以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理解來論證唯心主義,都是認識論上的唯心主義。列寧之所以強調區分認識論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正是由于駁斥這種唯心主義的需要。下面以列寧對馬赫的要素復合論的批判為例作進一步說明。 ![]() 馬赫認為物是由要素復合而成的,要素是中性的,與心理活動聯系是心理的,與物理世界聯系是物理的,以為這樣就可回避唯物與唯心的問題。但要素是什么呢?要素就是事物的各種屬性,如顏色、形狀、硬度、空間性、時間性等等可以經驗到的東西,這些東西離開感覺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要素歸根到底就是經驗、感覺。馬赫還直截了當地承認物是“感覺的復合”。因此,列寧針對這種觀點從認識論的角度尖銳地提出上述區分兩條哲學路線的著名論斷。 此外,列寧還從哲學基本問題理論引出哲學黨性原則學說。經過對歷史上和當時各哲學流派的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哲學基本問題是任何哲學流派都不能回避的,也就是說,全部哲學流派只能區分為兩個基本派別,即唯物主義派別和唯心主義派別,沒有第三個基本派別。 他還進一步指出,這些基本派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反映了不同階級的利益,“在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煩瑣語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學上的黨派斗爭,這種斗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但是,這并不是說沒有第三個派別,而只是說沒有第三個基本派別。第三個派別就是動搖于唯物與唯心之間的中間派,它們并沒有超越唯物和唯心,而是不同比例的唯物和唯心的混合而已,二元論、不可知論就是這種派別,實證主義也是這種混合物,但唯心主義是其基本傾向。 ![]() (二)提出實踐觀點和認識論的三個重要結論,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一步系統化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多次談到真理的實踐標準問題,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實踐標準作為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并提出了著名論斷:“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三個重要的認識論的結論就是在實踐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即“(1)物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在我們之外存在著的”。這一條談的是認識的對象,這是認識論的本體論前提。 “(2)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決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僅僅存在于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這一條談的是認識的本質,即指出認識是主體對自在之物的反映,即對現實世界的反映。 “(3)在認識論上和在科學的其他一切領域中一樣,我們應該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這一條談的是認識的過程,即指出它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 列寧在本書中談的真理的客觀性可以納入第二條,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可以納入第三條。列寧在談必然性與自由的關系時談了四點,其第一、二、三點可以分別納入第一、二、三條中,第四點可納入實踐觀點中。關于實踐標準,列寧還談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即認為“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它是“不確定”的,又是“確定”的。 這說明人的認識過程之所以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接近的辯證的過程,是由實踐標準的辯證性質決定的。此外,列寧還論述了人的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問題。這樣,列寧就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論的思想體系:實踐觀點、認識論的第一個結論、第二個結論、第三個結論、主觀能動性觀點。 這個體系不但包括了現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內容,也表述出了一定的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應該指出,這個體系在具體內容上是不完備的,有待進一步豐富、補充和發展,例如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缺乏論述,是一個較大的缺陷,這不僅是從理論體系的完備性說的,而且從批判馬赫主義來說,論述感性認識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馬赫主義賴以建立的根據之一就是使認識停止在感性階段,否認理性認識,并進一步否認客觀規律和客觀實在。這一缺陷列寧在后來的《哲學筆記》中有所彌補。 ![]() (三)剖析“物理學危機”,闡明現代自然科學發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恩格斯把辯證法應用于研究自然界,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即自然辯證法,并批判了當時在自然科學中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自然觀,古典物理學是這種自然觀的科學基礎。19世紀末物理學在物質結構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人們公認的許多原理受到了挑戰:原子不再是不可分的了,質量不再是守恒的了,質量似乎可以轉化為能量,等等。 有的科學家稱之為“物理學的危機”,古典物理學似乎已被徹底推翻了。更有些科學家,特別是有些唯心主義哲學家,從中引出了哲學結論:物質消失了,唯物主義被推翻了,唯心主義勝利了。自然科學不再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真實反映,而是人們的單純的約定。 馬赫主義就是鼓吹這種觀點的主要哲學流派。列寧除了在全書中處處以自然科學的論據來反駁馬赫主義和其他唯心主義流派,論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而外,還專門寫了一章來論述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反駁唯心主義利用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做法。 ![]() 列寧認為“現代物理學危機的實質就是:舊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被拋棄,這就是說,唯物主義被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代替了。”這就是說,問題不在物理學,而在哲學。物理學的新發展在物理學家中引起了一股懷疑和否定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思潮的大泛濫,列寧稱之為“物理學”唯心主義。 物理學唯心主義不等于唯心主義物理學,而是泛濫于物理學家中的唯心主義思潮,根本不存在唯心主義物理學,物理學是一門科學,當然是唯物主義的。那么,是不是出現了唯物主義危機呢?當然也不是。真正發生危機的是古典物理學和舊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局限性,列寧以“物質消失了”的命題為例論證了這一觀點。 列寧指出“物質消失了”這個命題是錯誤的,但如果它指的只是原子的破裂,那么,它只是用語不當;如果它是一個哲學命題,那么,它就是唯心主義觀點了。 列寧認為原子并不等于物質,物質是對于一切物體的概括(從星球到微觀粒子、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自然物到人造物、從實體物質到非實體物質……),而原子只是物質的一種形態,原子的破裂不等于物質的消失,而只是原子的轉化。“'物質在消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至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 ![]() 在批判唯心主義的過程中,列寧提出了幾個關于物質的基本特征的命題,這些命題大同小異,理論界從中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作為物質的定義,即“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這個定義是針對唯心主義的挑戰提出來的,既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又避免了過去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看作世界的最后質料的錯誤,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貢獻。如此理解物質,物質就是絕對不會消失的。自然科學的新發現只會進一步論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唯心主義從這里是撈不到任何好處的。應該指出,列寧并沒有企圖給物質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對它有一個正確理解問題,例如不能從這個定義推出一切客觀實在的因素都可以稱為物質,物質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 從圍繞自然科學新發現展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場斗爭中,從唯心主義在物理學中的泛濫中,列寧總結出了若干理論教訓,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者決不能忽視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系,而這正是普列漢諾夫的缺點之一。這個聯系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科學對哲學的決定性影響;一是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反作用。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圍繞物理學新發現展開的這場斗爭就足以說明自然科學對哲學的影響。列寧引用恩格斯的話來說明這種影響:“恩格斯直率地說:'甚至隨著自然科學(姑且不談人類歷史〉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路·費爾巴哈》德文版第19頁)……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必然要求的。” 在列寧看來,自然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一,唯物主義必然隨著它的發展而發展,自然科學自發地是唯物主義的,他把從自然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中自發產生的唯物主義稱作“自然科學唯物主義”。他甚至認為“現代物理學是在臨產中。它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也在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改變其形式,“物理學唯心主義”就是一種唯心主義新形式。列寧還論述了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巨大的反作用。他認為一些物理學家之所以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物理學的新發展之所以被看成物理學的危機,就是由于他們缺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武裝。 ![]() 他們原來雖然是自發的唯物主義者,但他們的唯物主義仍然屬于舊唯物主義的范疇,無力應付唯心主義利用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所發起的挑戰,在此情況下他們中的一些人往往從唯物主義轉向唯心主義。列寧具體分析了唯心主義在物理學中泛濫的兩個認識上的原因,一個是:“自然科學的輝煌成就,它向那些運動規律可以用數學來處理的同類的單純的物質要素的接近,使數學家忘記了物質。” 他指的是理論物理學的數學化,物理世界規律似乎成了脫離物理因素的單純數學公式。另一個是:“相對主義的原理,即我們知識的相對性的原理。這個原理在舊理論急劇崩潰的時期以特殊力量強使物理學家接受;在不懂得辯證法的情況下,這個原理必然導致唯心主義。” 他說:“總之,今天的'物理學’唯心主義,正如昨天的'生理學’唯心主義一樣,不過是意味著自然科學一個門類里的一個自然科學家學派,由于沒有能夠直接地和立即地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而滾入了反動的哲學。”如果自然科學家們有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自覺的指導,他們的科學研究的道路是會更為平坦和筆直的。 ![]() (四)在反對召回主義和取消主義的斗爭中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意義在革命失敗后,如何正確退卻,保存力量,做好工作,把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發生了分歧。以列寧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黨的組織轉入地下,盡可能利用合法組織(包括國會)進行合法工作,用各種合適方式宣傳黨的主張,組織群眾,擴大革命力量。 而以波格丹諾夫為代表的一些人則主張放棄一切合法工作的機會,抵制沙皇政府的國會的召開,后來又主張把國會中的黨團召回來,盡快發動武裝起義,這條路線被稱為抵制主義或召回主義,這是“左”的機會主義;以波特列索夫、巴扎羅夫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取消地下工作,使黨的活動完全合法化,在沙皇政府的專制統治下,這實際是取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是右的機會主義。 普列漢諾夫雖然贊同孟什維克路線,卻也反對取消主義,同列寧結成了護黨聯盟。普列漢諾夫曾錯誤地把馬赫主義看成布爾什維克的哲學,而列寧則主張把黨內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的分歧同哲學上辯證唯物主義和馬赫主義的對立區別開來,但這決不是說哲學斗爭與政治路線斗爭沒有聯系。 ![]() 列寧說:“什么是哲學唯物主義,為什么離開它是錯誤的、危險的、反動的,對這些問題的爭論總是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流派’有'生動的現實的聯系’。”這是就當時的政治路線的分歧來說的,辯證唯物主義是正確路線的指導思想,而馬赫主義則是“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指導思想,召回主義和取消主義都是以唯心主義的經驗主義來指導其理論和行動的。 列寧在一封信里明確指出波格丹諾夫等人“把分裂建筑在經驗一元論——抵制主義基礎上”。列寧在《我們的取消派》—文中,批駁了波特列索夫關于馬克思主義與馬赫主義的斗爭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觀點,并專門用了一節篇幅來論述這個問題,并指出:“在俄國,在革命以前,特別突出的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在我國實際中的運用;在革命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在革命以后,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個組成部分同俄國歷史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 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對澄清俄國黨內的思想混亂,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指導革命實踐和科學研究方面的權威發揮了重大作用。 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十月革命勝利后,前蘇聯哲學界對它的評價有過分的地方,而今天的唯心主義則極力貶低和攻擊它。 唯心主義主要在三點上攻擊它:一是說它承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忽視主體性,這是一種過時的思維方式;二是說它承認反映論,忽視實踐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唯物主義;三是說它對“物理學唯心主義”的批判粗暴干涉了自然科學的發展,開創了政治干涉科學的惡劣的先例。 經過以上的介紹不難看出這些攻擊不過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唯心主義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論據,這正好說明《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盡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其一般原理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