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割羊毛的刺客 以為能薅商家羊毛,結果反被商家薅了。 前兩年,商家們為爭奪流量,不惜下血本推出低價團購套餐,比如原價499元的套餐直接打2折降到99元,包含肥牛、毛肚等14道葷菜,還有娃娃菜等7道素菜,還送一壺檸檬水。 這個優惠力度可以說是非常誘人的,而最近,有網友發現有的低價團購券變得套路滿滿。 首先就是為了讓折扣看起來更低,低價團購券里的食材身價直接暴漲,一鍋干鍋牛蛙價格漲到了278元,而線下點餐只需178元。 更離譜的是,店家連免費的蘸料、小菜等都標上價格了。有的團購甚至捆綁銷售帆布包等無關商品。 這還只是在線上做手腳,來到線下使用低價團購券后,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陷阱。 當你以為你薅到了羊毛,興沖沖到店消費后,就被商家告知周末不能用、午晚餐飯點不能用、不是所有門店通用等等,總之就是現在不能用。 種種限制讓使用低價團購券變得困難重重,而且最終解釋權還掌握在商家手中。 到處碰壁都還不算什么,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低價之下,菜品的品質也大打折扣。 有消費者就直呼,“前段時間團購了一個58元的多人餐,價格便宜到離譜,一度'不敢下嘴’,擔心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那些標榜低價的的團購套餐,若真能做到保質保量再打折,商家肯定是要虧錢的。因此,眾多商家為了平衡成本與利潤,不得不在套餐內容上下起了“功夫”。 例如,有商家推出99元5斤的小龍蝦套餐,但顧客稱重后發現,連盒帶湯一共7.7斤,小龍蝦的凈重只有2.9斤,與標注的5斤相比直接縮水近一半。 “缺斤少兩”的套餐泛濫成災之外,部分商家還在食材源頭上動起了歪腦筋,使用劣質原料以次充好,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更有甚者區別對待團購顧客,服務態度冷漠,上菜速度遲緩,這些問題無一不在侵蝕著消費者的信任與滿意度。 記得餐飲團購模式剛在互聯網興起時,確實有不少價格低、誠意滿滿的套餐。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與商家策略的變化,低價團購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優勢。 如今的團購市場,看似優惠多多,實則暗流涌動,消費者需謹慎甄別,以免落入商家的“陷阱”。 抖音美團低價團購大戰 餐飲低價團購越來越卷背后,還有整個生態中無法忽視的一環,那就是平臺。 餐飲本質上是一門流量生意。過去,餐飲的流量主要來自線下,商家通過選址和廣告來吸引顧客。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線上渠道已成為流量匯聚的新高地,迫使餐飲商家調整戰略,向線上陣地轉移。 在當前消費降級這個時代大背景下,人們早就習慣了在點餐前打開手機APP尋找低價團購券。 為了適應大眾消費行為的變化,本地生活平臺也開始積極調整策略,采取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招攬用戶,那就是低價。 早在2022年11月,美團就上線了“特價團購”;到了去年年底,抖音也推出了“特惠團購”。而這些特價團購,主打的就是比普通團購還便宜。 ![]() 圖源:美團 目前本地生活市場上的主要玩家是美團和抖音,不過QuestMobile發布的《2023年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洞察》顯示,兩者的用戶重疊度高得驚人,美團與抖音重合用戶規模超3億,占到了美團用戶的81%。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態勢,美團和抖音又開始了激烈的交鋒。平臺彼此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內卷。 然而,不同于此前通過高額補貼商家來吸引用消費者的方法,如今的美團與抖音,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數,采用更為精細的算法推薦機制,將那些愿意給出更低團購折扣的店家推上首頁。 既不需要燒錢補貼商家,還可以向商家收取“服務費”,真是一箭雙雕。 隨著餐飲行業新一輪的流量洗牌,眾多商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搶占先機,避免掉隊,商家們紛紛投身于低價團購的浪潮中,視之為進入市場的“敲門磚”。 隨著算法不斷向低價傾斜,商家們不得不狠狠“割肉”,以更大的折扣換取曝光度,流量爭奪戰愈發激烈。 當然也有不少盲目跟風的商家被平臺“趕鴨子上架”。因為不了解美團、抖音這些平臺的機制,不懂做什么活動、怎么定價,商家只好把線上的運營全權交給本地生活平臺服務商打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開始認識到低價團購是引流的手段,可以做但不能虧本做,最終還是需要靠產品和服務留住消費者的。 商家和消費者“雙輸” 那么,在低價團購套餐背后,究竟是商家血虧換流量,讓消費者“薅羊毛”,還是消費者以為自己省了錢,結果商家含淚血賺呢?事實上,這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對于商家來說,低價團購策略雖能短期內吸引顧客眼球,卻難以維系長期健康的利潤空間。 為應對成本壓力,商家不得不妥協于低品質、低成本的運營模式,這無疑會傷害到消費者。 另一方面,商家參與低價團購活動還需向本地生活平臺支付傭金,這更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壓縮商家的盈利空間。 而且長期維持低價團購,商家肯定是撐不住的,除了利潤因素外,低價還會侵蝕了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又會反過來影響產品價格。 頻繁參與團購活動可能會給消費者留下“這家店平時價格虛高,只有打折時才值得去”的印象。 對于消費者而言,低價團購看似誘人,實則可能陷入“虛假需求”的陷阱。在價格驅動下,部分消費者并非基于真實的需求購買,只是盲目追求便宜。而低價又常常伴隨著商品質量的參差不齊和售后服務的缺失。 當團購不再低價,那些僅因價格而來的顧客便可能迅速流失,留給商家的只有空蕩蕩的座位和未解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低價團購作為引流手段,其效果在“店店都低價”的市場環境下已大打折扣。 當所有商家都競相降價,低價便不再成為競爭優勢,反而成為了行業普遍承受的負擔。 當然,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低價團購顯然更適合那些走高售價、低成本路線,或是出餐翻臺快、走銷量的餐廳。 只有那些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夠持續提供高性價比套餐的餐廳,才能在低價的混戰中勝出,實現品牌曝光和銷量雙贏。 無論是平臺還是商家的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整體收入的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5月,全國餐飲收入4274億元,同比增長5.0%。 然而繁榮的背后,是不容忽視的“增收不增利”現象。中國烹飪協會就明確表示,價格戰、同質化競爭以及不斷加劇的成本壓力正嚴重阻礙著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各品牌亟需擺脫價格戰的泥潭,轉向以品質和服務為核心的良性競爭軌道。 其實很多餐飲商家對低價團購都有十分清晰的洞察和認知,但是身不由己,只能被市場洪流裹挾前行。 商家們表示并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短期內這樣的情況也難以被改變,“幾乎看不到希望”。 作者 | 月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