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一座村莊的選址,需要和當地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高度契合;村莊中的建筑,如祠堂、廟宇、戲臺、居所,又是濃縮了當地村民的思想精華和精神需求;再細到建筑構件造型、屋頂樣式、門窗和裝飾紋樣的不拘一格,構成了一幅生動、多彩、極富煙火氣息的精美畫卷。





本系列文章,就帶著大家一起領略中國鄉土古建筑之美。
在中國鄉土古建筑中,其結構類型除了窯洞結構以外,主要的結構類型當屬木結構(局部磚石),而木結構建筑也是中國鄉土古建筑中的精華所在,本系列文章也主要聚焦于此類建筑,其包含幾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首先,鄉土木結構古建筑一般較少采用天花和藻井,而是將建筑結構構件直接顯露在外(稱為徹上明造),并對其進行非常精美的裝飾和雕刻;其次,鄉土木結構古建筑形制沒有固定的標準,非常自由,完全反映建設者的思想意志而不拘泥于禮法約束,比如他們對于梁栿的裝飾,可能沒有宮廷建筑那樣富麗堂皇和標準化,但是經過當地能工巧匠的雕琢、紋繪和加工,仍能實現建筑多彩、繁復、個性和細膩的呈現,讓人嘆服。


一般來說,傳統中國木結構古建筑主要包含以下組件:結構框架核心受力構件為柱子、梁枋;豎向輔助傳力構件為柁墩、駝峰、瓜柱;屋頂傳力構件為檁木、椽木;節點加強構件為雀替、梁托;組件間的聯系構件為穿;屋頂構架和豎向構件的銜接傳力構件為斗拱、撐栱和牛腿。
本篇文章,就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國鄉土古建筑結構構件中的柱子、梁枋、柁墩、駝峰、瓜柱等構件,以此為出發點來一窺其獨特之美。
柱
在中國鄉土木結構古建筑中,柱子通常不會做過多的裝飾,但有一個特點卻比較顯著,即在明清兩代遺存的祠堂、廟宇等多處建筑中經常看到梭柱(梭柱,指將柱子分為三段,其中柱的中段或中下段為等截面,而柱的上下段或上段通過卷殺的手法使得柱子呈現梭型,通過此種做法使得柱子額輪廓優美,線條飽滿),此種柱的處理方式實際上在明清官式和城市建筑中已很少見到,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地區建筑營造理念并沒有和主流建筑思想同步,存在自身的封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