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乾,作於坤,舍於艮, 於巽,動於震,養於兌,牧於坎,耕於中,耒於離。 (1) :亢。 (2) :卑。 《周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順應自然規律(乾道)的重要性,教導人們要保持內心的和諧與外界的平衡。《易經·系辭傳》中“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一個有德行的人應當如何行事,要與自然界的法則相協調,這與八卦中的天人合一觀念相呼應。《易經·說卦傳》中“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每一卦都有其特定的屬性和象征意義,了解并運用這些特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做出更恰當的決策。《禮記·曲禮上》的“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則讀樂章” 雖未直接提及八卦,但反映了《周易》中關于適時而變的思想,即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期采取適當的禮儀和行為。《易經·系辭下》“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以斷吉兇”, 八卦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從而在為人處事時做出明智的選擇。《左傳》中也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處理事務時,應該先固本培元,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在高亢的乾位行動,在坤位勞作,在艮位休息,在巽位謙卑,在震位活動,在兌位養育,在坎位放牧,在中位耕種,在離位使用農具。
動者欲,為者用,知者使,同者君。物爭於人,人取其利。人爭於天,天弗亡其志。故我善作,而立乎天地。人於人爭,天地萬物之害所累也。 荀子在《荀子》中提到:“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欲望的普遍性和追求欲望的合理性,同時也指出了在欲望無法滿足時需要節制。“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就是要求人們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要有所節制,不能貪得無厭。 《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指出天道傾向于平衡,而人的欲望往往導致貧富不均和社會失衡。《莊子·逍遙游》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強調天地之美在于其自然和諧,沒有言語的夸飾,暗示人的欲望應該順應自然而非違背。《尚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權力的濫用和欲望的膨脹,警告統治者不應違背天地之道,否則會招致災禍。 釋譯: 行動者有欲望驅動,實踐者能夠運用知識技能,智者能夠指揮或調度,領導者能夠團結眾人。萬物與人相爭,人從中獲取利益;人與天相爭,天不會消滅人的意志。所以,善于行動才能夠在天地間立足。人與人之間的爭斗是因為受到天地萬物的危害和拖累。 禍其欲得,害其不平,殃其自亂,敗其自蝕。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度的欲望會導致人的感官迷失和心靈的不安,從而引發災禍。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在憂患中能夠激發斗志,而在安樂中則可能導致墮落和滅亡。《左傳·隱公元年》中有“驕奢淫逸,所自邪也”,批評了驕縱、奢侈、放縱和懶惰是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蕩的根源。 荀子在《荀子·勸學》中提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了淡泊名利和內心寧靜對于實現遠大目標的重要性。韓非在《韓非子·解老》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闡述了禍福無常、相互轉化的道理,提醒人們不應過于追求短暫的欲望滿足。 釋譯: 災禍往往源于過度的欲望追求,危害則常常是因為內心的不平與不滿而生。災難來自于內心的混亂,失敗來自于自我消耗。
|